1、第4 4 卷第8 期No.8 Vol.44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2023年8 月Aug.2023丝路与敦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薛正昌,安安?(1.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银川7 5 6 0 2 1;2.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宁夏银川7 5 6 0 9 9)摘要:丝路重镇敦煌,是在沙漠中积淀传承的“文化绿洲”。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之地。通过敦煌发现的大量经卷文献、壁画、歌舞艺术以及莫高窟北区考古发现,东西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始终鲜活地流尚在敦煌历史发展的血脉中。丝绸之路成就了敦煌,敦煌文化的形
2、成与存在,本身即为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关键词:丝绸之路;敦煌;壁画;汉藏文献;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K203收稿日期:2 0 2 3-0 5-2 0作者简介:薛正昌(1 9 5 6),男,宁夏固原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安安(1 9 9 9 一),女,山东潍坊人,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1 3 3 1(2 0 2 3)0 8-0 0 7 1-0 5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通道枢纽,也是中西交通的咽喉,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桥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历史和文化独具边塞文化的魅力,玉石之路、瓷器之路、彩陶
3、之路、青铜之路以其多元发展支撑着大丝绸之路。汉朝“列四郡,据两关的格局的形成,标志着敦煌成为河西走廊上的边郡之地,也是中原通西域的门户和边防军事重镇。敦煌积淀和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而且是大丝路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多元融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为东西方不同文明交流与对话提供了特殊的历史舞台。在丝绸之路未开通之前,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的草原上,已经有人踏出一条时断时续的草原贸易路径。“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一条通商之路,它更是连接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纽带,是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梁,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历史文化大动脉。”1 1
4、 2 0 0 0 年间,敦煌有战乱,有灾难,但依旧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没有停息。理清敦煌与丝路文化大背景,才能充分认识丝路与敦煌文化交流交融与传承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一、丝路敦煌千年不衰敦煌得名很早,山海经北山经里有“敦之山”的称谓。“敦”即敦煌,是吐火罗语的不同音释 2 。东汉人应劭在汉书地理志里进一步释读:“敦,大也;煌,盛也。”可理解成为一处繁华的城市。如何释读更为合理,研究者尚有不同说法:汉族名称、少数民族语、与希腊人有关。3 1 关于敦煌的不同说法,虽然理解的视角不一样,但它却反映了多元文化在敦煌的融合与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敦煌“华戎所交,一都会也”4
5、 的特殊地理位置。往返于这条通道上的商人、使节等各色人驻足敦煌,确立了其作为国际商贸城市的地位。敦煌与丝绸之路互为依赖,密不可分。敦煌地理位置特殊,是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必经之地,71决定了它在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绿洲丝绸之路,是出河西走廊进人西域的通道。玉门关、阳关,是出人敦煌的两大关隘,控扼着进出敦煌的两条通道。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形成三条交通干线。先开辟的有南道和中道,南道出敦煌,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至帕米尔高原。中道出敦煌至高昌(今吐鲁番),大致沿天山南麓至葱岭。北道出敦煌至伊吾(今哈密),大致沿天山北麓至阿姆河、锡尔河至中亚。南中两道,即汉代以来绿洲丝绸之路。北道开辟
6、稍后,但同样成为中西交通要道。绿洲丝绸之路缘起较早,是公元前2 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条联系中国和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公元前4 世纪至前1 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输人域外。考古发现,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巴泽雷克墓葬中,已发现来自中国的丝织品、漆器和铜镜。穆天子传里记述周穆王西行线路与丝绸之路基本一致 5 ,也印证着这条早期交通线路的畅通。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方的道路。汉武帝在获取大量西域各种重要信息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增强汉朝与西域联系的措施,不同文明地域上的各类人不断东来西往,推进了敦煌文明融合发展。这条丝绸之路,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中国人的技术和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人
7、了西域、中亚和西亚诸国,同时也输人了异域的艺术、哲学和宗教。6 敦煌的地理位置,承载着这样一个特殊的使命。敦煌等地的石窟艺术,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不同文明交流和融合结出的丰硕艺术果实,承载的是中国与西域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交流的厚重历史,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等不同地区的思想、宗教与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二、多元文化展示与融合丝路重镇敦煌,是在沙漠中积淀传承的“文化绿洲”。千余年间,这里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之地。2 0 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闯人莫高窟藏经洞。从此,敦煌丰富的.72历史画卷暴露在世界历史
8、文化的大时空中。大量经卷文献使世人始知,东西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始终鲜活地流涧在敦煌历史发展的血脉中。2018年,中意两国3 8 家博物馆2 0 0 余件(套)文物珍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名为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出的文物中,有两件文物颇为人们关注。一件是花神芙罗拉画。公元7 9 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将罗马帝国的庞贝古城覆盖。直到1 8 世纪中叶,经考古工作者挖掘,庞贝城重见天日。花神芙罗拉画,发现于古城中一所别墅的卧室内。花神身着丝绸,身上薄如蝉翼的丝纱就是来自中国的丝绸。这幅壁画创作于公元1 世纪,时光对应的正是中国的东汉时代。另一件是出土于新疆的彩绣云纹香囊。绣工在飞针走
9、线之际,还会对底样做出修正。香囊深色面料上以红、黄、绿色丝线绣出花朵纹及变形云纹,绣工相当熟练。7 这些经历了2 0 0 0 年的丝路文物,都在印证着丝绸之路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或许,这些丝绸文物就是沿绿洲丝绸之路敦煌而西进的。(一)壁画上的舞姿敦煌莫高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音乐舞蹈博物馆。敦煌数百个洞窟,数万平方米的壁画,展示了公元4 世纪至1 4 世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莫高窟壁画,主要展示的神灵形象,包括世俗人物,再现的是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宗教文化层面上。供养人、飞天,是敦煌壁画人物的大面积体现。在艺术层面上,通过人物造型的雕饰来体现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如此大面积的壁画里,东西方文化
10、精华,就是通过多种人物造型来展示的。敦煌壁画是一种艺术载体,承载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就其内容看,敦煌古代乐舞里即体现着西域舞蹈,也体现着中原古典舞姿,更是体现着敦煌当地民间舞蹈,实际上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一种融合创新,这也符合文化融合发展的规律。比如一个手位组合,可能既有武威民间舞蹈滚灯的动作,也有南方舞蹈的动作,甚至还有藏传佛教的动作 8 ,既是南北地域上舞蹈表现形式的融合,也吸纳了藏传佛教的一些内容,可见,舞姿的细微处所体现的文化融合。由壁画创新出来的当代经典剧目,如妙音反弹千手观音欢腾乐丝路花雨等,就是通过人物造型来再现敦煌歌舞的一种创新性尝试,是壁画文化的当代创新。(二)多民族文字书
11、写与多民族文书敦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经济社会文化、宗教艺术民俗、天文历法水利、音乐绘画舞蹈、书法建筑戏剧、地理历史交通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敦煌文书的丰富程度,更是见证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经历。乌孙、月氏、匈奴、羌族、鲜卑、回、栗特、突厥、吐蕃、蒙古等多民族在敦煌的特殊经历,留下了各自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藏文、回文、突厥文、于闻文、吐火罗文、西夏文,龟兹文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字,梵文、粟特文、康居文、叙利亚文等为境外的民族文字,同样书写着东西方文化在敦煌相融汇聚的宏大背景。宗教文化,多民族交流交融文化,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这些多民族文字书写的各类卷书,其文献价值尤为珍贵。敦煌文化的各
12、类载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敦煌文书中保存着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也保存着西域中亚民族文献,如吐蕃文、回文、栗特文、于闻文、突厥文、梵文、婆罗迷字母写梵文、卢文、希腊文等语言文字文本。此外,莫高窟北区还发现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书。9 丝路重要节点上的敦煌文化,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内容十分丰富。从宏观上看,一是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二是吐蕃、回、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三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多元宗教文化。如此之多的古代东西方民族和国家的文献多元汇集在敦煌,表明敦煌在丝绸之路通道上的地位,再现
13、的是敦煌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大舞台的重大意义。(三)吐蕃时期汉藏文献汉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唐代贞观八年(6 3 4),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并请婚,开启唐蕃之间官方交往之路。贞观十五年(6 4 1),文成公主人藏,吐蕃渐革旧俗,遣子弟至长安人国学学习传统文化,揭开了唐蕃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后又“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之匠”1 0 ,唐代的工艺传统亦输人吐蕃。景龙四年(7 1 0),金城公主再嫁吐蕃赤德祖赞,“帝念主幼,赐锦增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约龟兹乐 。唐蕃文化的实质性交流,进一步推动汉藏文化的深层融合发展。唐天宝十四载(7 5 5),安史之乱爆发,河西驻军哥舒翰以兵
14、马副元帅东调前往潼关驻防,包括陇右各地的驻军,陇右河西防备空虚,吐蕃趁机大举进攻西北边地。贞元二年(7 8 6),沙州以“毋徙佗境”为约与吐蕃议和,河西走廊进人吐蕃统治时期。会昌二年(8 4 2),吐蕃王国发生内乱,远在河西的统治亦随之动摇。唐大中五年(8 5 1),沙州人张义潮逐吐蕃出境。自7 8 6 年吐蕃占敦煌,至8 5 1 年敦煌人张义潮率军击败吐蕃,吐蕃统治敦煌前后近7 0 年时间。这期间推行并实施了一系列吐蕃化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过重要影响。除吐蕃驻军外,吐蕃僧侣、官吏、百姓也移居敦煌,“熊黑爱子,拆以文身;鸳鸯夫妻,解鬟钿而辫发”,包括吐蕃服饰,影响是多方面的。
15、具体表现在,一是影响了石窟壁画中身着吐蕃经变人物形象和供养人形象的造型,出现了吐蕃人物或身着吐蕃服装的汉人形象。这是传承下来的最为直观的汉藏艺术造型,体现着鲜明的多元文化时代特色。二是语言文字的影响,千字文战国策等一部分传统文献通过藏文译介,成为汉人学习藏文、吐蕃人学习汉文的双向路径。尤其是利用藏汉两种文字进行佛经翻译、著述、讲经等活动,使得佛教文化的交流更为直接和密切,促进了敦煌地区以汉藏为主体民族的文化交流。三是创新和传承了大量佛教典籍、官私文书等文献。吐蕃统治敦煌地区时间长,从文化影响看是一段较长且特殊的历史经历。9 世纪中叶,当吐蕃统治者退出敦煌及整个河西地区之后,留下的文化遗产影响力
16、极为深远。它不但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早期汉藏文化的交流也具有历73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四)歌舞艺术敦煌数百个洞窟中,壁画艺术是其主要的表现内容之一。西域乐舞,中亚安国、康国乐舞等在传人中原的过程中,敦煌是一个守望、融合、东传的集散地。“那些怀抱琵琶,手执管弦等外来乐器边弹边舞的伎乐,吹奏的虽是外来乐器,舞姿却蕴含我国古典舞韵,为中外舞蹈交融的生动表现”1 2 。器乐与演奏舞姿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高度融合。敦煌遗书和石窟壁画中的古代音乐资料,包括文献和图像两个方面。敦煌壁画中的乐伎,分为伎乐天、伎乐人两大类。伎乐天细分,名类更多。壁画乐器,即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古代乐器,是敦煌壁画的重要内容
17、之一。据统计,仅莫高窟各种类型的乐器4 4 种、4 5 0 0 余件。在表现形式上,壁画乐器或出现于表现天宫、佛界和人间世俗的歌舞音乐场面,或为图案性的乐器图像。传承下来的至今仍在使用者,如横笛、竖笛、排箫、笙、琵琶、琴、筝、筷、胡琴、羯鼓、饶、铵、锣、手鼓、肇巢、铜角等,乐器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1 3 敦煌石窟音乐文献、壁画乐等各种乐器内容十分丰富,集中了汉唐时代音乐世界的诸多方面。乐器种类的丰富,不仅体现在乐器本身,而是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近千年的时代走向,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都是双向的。汉文化传人吐蕃的同时,吐蕃文化也对唐朝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吐
18、蕃统治敦煌近7 0 年,吐蕃文化影响着敦煌文化。莫高窟第1 5 6 窟张义潮出行图曹义金出行图等,都可以看到吐蕃服饰和舞姿对敦煌文化的影响。这不仅是通过壁画的形式展示了文化交流,而且也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民族融合及其意义。(五)莫高窟北区考古与文化交流季羡林先生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1 4 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出土的74文物,仍在不断印证着敦煌的历史地位和莫高窟文化的影响力。1988年至1 9 9 5 年,敦煌研究院考古工作者对莫高窟北区的
19、洞窟进行长达数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获取了许多珍贵文物,如波斯银币、叙利亚文文献、梵文文献、婆罗迷文字母书写的梵文文献、铜十字架、铜八角器以及具有西亚风格的丝织物等。对于敦煌石窟来说,近乎百年后北区再度发掘并出土的文物,进一步丰富了敦煌石窟的内容,增强了敦煌石窟的影响力。敦煌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发现的重要遗迹和出土的珍贵文物,学者已有深人细致的研究。就其出土的珍贵文物看,一是叙利亚文文献,是曾经在中亚和中国流行的景教社团之文献,时间界限当属于元代。二是波斯银币,属于波斯萨珊朝第五代卑路斯时期(4 5 9 一4 8 3)。三是铜十字架。十字架为基督教文化的象征,为宋代或宋代以前,说明
20、敦煌基督教的民族成分。四是梵文文献,大部分为唐代随佛经传入我国。这些印度文字文献的出土,同样是那个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五是婆罗迷文字母书写的梵文文献,在现存佛教文献中还没有相应的汉文译本,极为罕见,极具特殊意义,是直接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献。六是铜八角器,由其形状和纹饰分析,是具有外国艺术风格的器物,可能源自西亚波斯。七是妆花纹,也是彰显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有其特殊的意义。1 5 这些珍贵的文物所承载的多元文化,凭借丝绸之路(中西通道)东来落迹于敦煌,中原文化也不断西出到达敦煌,不同文化资源在敦煌汇聚、碰撞和交融。除发挥东进西出者作用外,敦煌这个大都市成为一个大熔炉,融入来自中亚、西亚
21、、印度和我国西域、青藏和蒙古民族的文化成分和营养,见证着古代中外文化在敦煌交流的历史三、研究价值与时代意义以敦煌为中枢研究东西文化交流交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丝绸之路成就了敦煌,敦煌石窟的形成与存在,本身即为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没有丝路通道,何来中外文化之交流;没有中外文化多元碰撞与交流,何来敦煌千年文化遗存。敦煌,是东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以上所梳理的各种形式的文化遗存和交流交融,既可看到中原文化在这里的融合,也可以看到西域、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力交流交融的过程。古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互鉴,千年的积淀已蝶变成为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22、。古丝绸之路的文明史,不仅形成了敦煌这样的国际都市,也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连接起来,同时孕育、发展和积淀了丰厚意涵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的多元推进,折射的是曾经辉煌的丝路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敦煌,敦煌文化是厚重而鲜活的,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为后人提供了认识丝路历史的全新视角,在叙说历史的同时,展示着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古丝绸之路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和平交往、共赢共进的时代传统,相互来往,互通有无,相互推进,共同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延续与安定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古丝路精神,符合当代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发展潮流。研究和总结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之间互学
23、互鉴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参考文献:【1 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8:8 8.2赵逵夫.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传统 J.甘肃社会科学,2 0 1 5(6):1 0 5.3刘进宝.敦煌名称的“含义”【M】/纪忠元,经永元.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 0 0 3:4-6.4范哗.后汉书 M.中华书局,2 0 1 9:3 5 2 1.5赵逵夫.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传统 J.甘肃社会科学,2 0 1 5(6):1 0 6.6叶朗
24、,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8:8 8.7李韵.东西方文明碰撞出的迷人火花 N.光明日报,2 0 1 8-06-21(09).8高全荣.让壁画上的舞姿飞进课堂、飞向世界N.光明日报,2 0 2 1-0 1-2 2(0 7).9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281-282.10刘昀.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5 2 2 2.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6 0 8 1.12 李并成.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以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中心 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0(4):8 7.1 3 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5-261.1 4 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9 20.15 彭金章.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发现看古代文化交流J.敦煌研究,2 0 0 5(5):2-4.责任编辑舞李世荣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