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体寒热虚实体质客观化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3269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寒热虚实体质客观化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体寒热虚实体质客观化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体寒热虚实体质客观化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综述人体寒热虚实体质客观化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郭宏福1,周臣1,汤汉超1,白峻恺1,赵百孝2(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波研究所 西安 71007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 100029)摘要:中医人体体表寒热虚实的判断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现有寒热虚实的客观化检测方法与技术,讨论了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目前寒热虚实客观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寒热虚实的诊断技术

2、发展思路:以传统中医学八纲中“寒热虚实”鉴别要素为基本点,从中医寒热虚实的症状分析角度出发,分析寒热虚实症状表现的物理现象,通过对人体寒热虚实表现各种物理现象的分析,提取这些现象背后本质的物理参量和呈现的特征,为后续分析与提取寒热虚实的物理特征参数,探索辨识寒热虚实的客观化检测方法和技术建立理论基础、提供思路与方案。关键词:寒热虚实 中医诊断 检测技术 客观化doi:10.11842/wst.20220117006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寒热虚实的判断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最早可以追溯到 黄帝内经这本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经典著作当中,在其中就有许多的描述是

3、关于人体寒热虚实的如何识别方法,以及辩证的基本意义等。中国历代以来,很多医学世家都相当重视人体的寒热虚实状态,更是以体表的寒热虚实作为表征去反应人体整体的寒热虚实最为常见,并以此作为诊断寒热证和虚实证的重要依据,不但重视病人的主观感觉,同样也重视疾病的物理体征。客观的寒热虚实辩证在中医临床、病理辩证分析、处方开具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大多中医临床中,关于人体寒热虚实的诊断都是由中医医师的主观诊断和患者的自我感觉而判断的,缺乏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仪器的支撑,因此会对很多诊断方面的造成主观性和较为模糊的影响1-5,由于寒热虚实的判断对于人体的某些病理症状相关联6-10,因此产生了很

4、多学者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于人体体表的温度、湿度、颜色、心率、张力、舌色、脉象和代谢等不同的物理参数进行测量11-29,以此来反应人体体表的寒热虚实情况,并以此为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化现代化的方法和数据。也有学者对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19,30,将一些新技术应用于中医诊断中31,为中医科学发展建立基础。然而,相比现代科技发展状态,现有中医诊疗设备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检测设备很少,特别是中医八纲的客观化诊断检测方法和技术设备还屈指可数,在中医寒热虚实诊断设备的技术研发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基础的技术问题,检测物理量相对单一,技术方法缺乏中医诊断的综合性要求,需要系统性的对现有技术进行

5、总结、分析和研究,特别是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寒热虚实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思路,为寒热虚实现代化诊断方法和技术发展提供方案。针对这样的现状和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中医寒热虚实客观化研究进展综述,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包括各种检测方法研究的思路、检测原理及优缺点分析,指出目前寒热虚实客观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同时作者从中医学寒热虚实的基本要素出发,提出了综合物理参数测量传感方法的思路,为探索辨 收稿日期:2022-01-17 修回日期:2022-02-25 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资助(2019YFC1711902):中医经络穴位常见异常表现的现代识别及干预的

6、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郭宏福。通讯作者:郭宏福,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波传感器、物理量测量和信息处理。863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第二十五卷 第三期 Vol.25 No.3 识寒热虚实的客观化检测方法和技术提供思路与方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1 中医理论中寒热虚实的临床诊断方法 中医中对于人体寒热虚实的判别,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等状态,因此中医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可以利用该人体的寒热虚

7、实状态对应的不同症状进行对症下药。人体寒热虚实的判断是中医临床诊断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基础,也是贯穿寒热虚实辩证始终的轴线。1.1寒证与热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对于寒热辨证而言,需要从鉴别要点进行分析,从而对于个别的症状进行综合的分析,不能根据个别的参数进行判断。表1给出了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1.2虚证与实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对于虚实辩证而言,同寒热辩证相同,应该综合对其鉴别要点进行综合分析。表2给出了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2 寒热虚实客观化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现状 中医人体体表寒热虚实的研究,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所涉及,这也是中医现代化所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8、,全国各地多个研究所和中医医师利用各种物理参数的表征与测量中医证候的量化指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寒热证主要使用温度参量的测量来鉴别,虚实证采用最多的是腹部张力的测量来鉴别,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学者也探索红外探测、湿度检测和穴位伏安特性等方法。2.1基于温度的寒证与热证的鉴别方法李斌芳等12为了获取体表温度的可靠性数据,研制了ZT-1“体表温度测试仪”。该仪器采用多探头形式,装有3个PN结温度传感器,其中一个传感器的作用为标定,而另外两个传感器的主要作用为测量,由于测量环境温度的变化,因此需要其中一个传感器进行标定而减小误差,其余两个传感器为测量不同部位或者穴位之间进行测试,对于传感器而言,仪

9、器的测量精度为0.1,精度较高,并且测量温度测试显示较为稳定,且误差较小。对于ZT-1“体表温度测试仪”的临床使用情况,该学者主要针对400余名补虚门诊患者的手心和手背进行温度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手心的温度范围在22-35之间,对于测量患者而言,患者的温度分布范围较大,手心和手背的温差较小,大多数在2之内,且阴虚者的手心温度较高。但该传感器的精度与其它的温度传感器和红外测温计相比,精度相对一致,在对人体体表局部温度相对值进行对比时略显不足,因此需要对局部温度进行测量时,还需要将测量精度再次提高,且测量参数相对单一。陆明等13利用医用温度计进行了虚寒证主观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的研究初探,研究了

10、虚寒型骨关节炎的主观寒热症状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选取 10例虚寒型骨关节炎患者,温针治疗15例,同期设正常对照组10例,对于3组进行治疗前后进行量化,评证其寒证的情况,测量身体23处的体温情况。并对于12例骨寒性患者进行治疗,并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四肢怕冷和涌采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四肢怕冷中具有7项症状,涌采穴也有7处的温度值具有差异。证实虚寒证患者主观怕冷与客观温度下降之间具有一致性。该学者还利用医用温度计,研究肾阳虚患者表1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鉴别要点寒热喜恶口渴面色四肢大便小便舌象脉象寒证恶寒喜温不渴白冷稀搪清长舌淡苔白润迟或紧热证恶

11、热喜凉渴喜冷饮红热秘结短黄舌红苔黄燥松表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鉴别要点病程体质精神生息疼痛胸闷胀满发热恶寒舌象脉象虚证较长(久病)多虚弱多委靡声低息微喜按按之不痫,胀满时减多为低热畏寒,添衣近火得温则减舌质嫩苔少或无无力实证较短(新病)多壮实多亢奋声高气粗拒按按之疼痛,胀满不减多为高热恶寒,添衣近火得温不减舌质老,苔厚腻有力864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综述的主观寒热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肾阳虚患

12、者体表温度的分布趋势14。在临床上选取肾阳虚患者16人,其中肾阳虚肢冷患者10人,同期设正常对照组 10例,对于 3组进行对比测温,测量 44处温度。测量结果表明:肾阳虚患者体表温度对照组最大,而肢体组最小;躯干部与口腔的温度肾阳虚肢体组最大,而对照组最小。通过客观体温测试与主观感觉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对于肾阳虚患者而言,患者的自我感觉状态的冷暖和所测量得到的温度参数具有相关性,且一致性较好;对于其肢体和躯干的温度而言,所对应的温度值和自我感觉与对照组相比正好相反。这些研究均说明了体表和穴位温度与寒热证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可以说温度特性是寒热鉴别中最主要的物理参量之一。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温度表

13、述了部分的寒热证的物理表现,还不是寒热全面的物理现象。2.2基于湿度寒热寒证与热证的鉴别方法李果刚等15研制了寒热湿诊测仪并进行寒热证、汗证的临床辨证,建立儿童气虚证、成年人慢性胃炎寒证、热证的客观景化辨证标准。从而实现小型化、快速显示数据的中医寒热湿诊测仪在临床实时诊测的应用。中医寒热湿诊测仪属于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中医寒热湿诊测仪能够检测人体各部位温度是通过吸收体表的红外线辐射,迅速测出人体表面温度,在中医当中认为人体的皮肤湿度测量也是一种人体寒热的诊断方法。由于汗液的特殊性,使得其呈现的物理现象为易于导电,可以类比为水溶液,其中含有氢原子,导电性较强。该仪器利用汗液的特殊性质而制成,其测

14、量的湿度是根据所测量得到的阻抗值和电容值等参数利用公式转化进行表述的,最后呈现在仪器显示段,供中医医师的参考分析。中医寒热湿诊测仪采用的是相对湿度与相对温度的比较,测量的结果经过处理分析后以数字信息进行呈现,其本质是现代科学技术所研制的仪器与中医相关理论的结合,本质是从温度测量中获取湿度参量。对于寒热湿诊测仪在临床中的应用,选取儿童气虚组与儿童正常组分别为20组和84组,测量其背部湿度、手心湿度;选取慢性胃炎组和正常人组分别为42组和21组,测量其舌中部、手心、手背、额部、咽喉和尺肤温度。结果显示儿童气虚组与儿童正常组的体表相对湿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慢性胃炎寒证组、热证组、正常对照组的相对温

15、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相比于传统的温度检测,该仪器增加了湿度的检测,但由于该仪器的临床应用较少,因此需要采集更多的数据去验证。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牟梓君16进行了基于汗出速率检测的大学生寒热体质客观测评研究,对于人体出汗的速率进行了检测,并以出汗速率作为参考参数,对于寒热体质的测量人群进行了评价。所使用的检测出汗速率的仪器为所在的课题组与公司共同研制的,可以对于人体的出汗速率进行检测,由于该仪器的检测是无创的,且测量精度较高,因此适用于各类人群的出汗速率的检测。该仪器主要有两个导管,分别用来输送气体和回收气体,输送的气体是利用导管将空气或者氮气传输到人体皮肤表面,由于仪器的探头是密闭的,且输送的气体可

16、以控制相对温度和湿度不变,与人体皮肤汗液进行混合后由回收气体导管进行回收至主机进行分析,并在两端口分别装有湿度传感器进行记录检测,因此该仪器可以做到无创检测,优势明显。对于中医出汗检测仪器的临床使用情况,利用仪器进行了大学生寒热体质的客观化研究,选取了542名受试者进行出汗速率的测试,其中寒性体质共167名,热性体质共163名,测量部位为前臂内侧肘横纹下2-5 cm。结果表明:热性体质的人群出汗的速率和均值等都高于寒性体质的人群,无论是在运动期间还是恢复期间。因此恢复期汗出速率均值能从一定程度上诊断寒性体质者和热性体质者。在运动后进行恢复时,人体出汗速率的均值能从一定的程度上反应寒热性的体质。

17、但由于测量结果较为单一,因此需要结合其它的物理参量进行比较和评价。上述的两个研究均以湿度(汗液)为物理参量检测来进行寒热虚实的鉴别方法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其单一物理参量检测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更加全面的物理参数测量去表征寒热证的体质。2.3基于经络原穴伏安特性的寒热虚实证的鉴别方法石现等17进行了原穴的伏安特性与寒热辨证量化关系研究,通过研究人体经络原穴的伏安特性与寒热证的关系,探索中医的人体功能检测方法。临床使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进行检测,检测标本分为寒热证患者、正常人,其中寒热证患者 80例,对照组25例,对于所有检测者测量其十二经原穴的经络伏安特性。结果表明:对于测量的十二经原穴而言,

18、正常865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第二十五卷 第三期 Vol.25 No.3 人的异常经络数明显较少,寒热证患者的异常经络数较多,且由于测量的面积不同,因此有像两级发展的趋势,这种方法有助于寒热辩证的量化诊断。丁宇等18还进行了经络寒热与经络原穴伏安特性曲线的关系的研究,临床使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进行检测,通过经络的寒热和伏安特性再次进行对比实验,检测的标本为寒热证患者和正常人三组,每组40人利用人体经络分析仪器进

19、行实际测量。结果表明:所测量得到的伏安特性曲线中的曲度大小可以反映出经络的寒热情况,曲度的大小与经络的温度成正比关系,同时发现伏安特性曲线与所测量经络的寒热相关性较强,当经络偏热时,曲度较大,反之则曲度较小。这种实验方法更加验证了经络的寒热辩证情况,为中医学中的取穴和某些寒热诊断治疗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诊断思路和依据。但是由于样本太少,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比较。伏安特性曲线作为中医电磁检测基本方法很早就用于应用,但在寒热虚实的检测中还处于探索阶段,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看,电磁学在寒热虚实的鉴别检测中应该具有很大应用潜力。2.4基于颜色特征的寒热虚实证的鉴别方法基于颜色参量的寒热虚实检测方法应用已久,中

20、医诊断的面诊、舌诊均属于颜色的鉴别方法的应用,特别是舌诊近几年快速发展,已经有不少诊断设备上市和应用。但颜色的检测与鉴别方法一直处于探索中。黄勍等19研究了论寒热辨证与舌象冷暖色系之关系,试图分析寒热辨证与舌象冷暖色系之关系,以便通过颜色的冷暖感觉来辅助判断寒热证候通过分析传统中医中寒热证候的辨证关系,以及色度学中冷暖色系的关系,提出了寒热证候与冷暖颜色的对应关系,并具体探讨了寒热证候在舌象颜色中的反映,使寒热证候与舌象的颜色对应起来,论证了使用颜色的冷暖属性区别寒热证候的可能性。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舌象颜色的“冷暖”特性是区分寒热证候的关键特性。不管出现何种不同的寒热病症,都会出现冷暖两

21、种截然不同的颜色。所观测得到舌象的颜色的冷暖不同,也就意味着对应测量人体的特征不同,若在观测过程中受到其它方面的影响,也会影响舌象所观测的结果,观测结果还受测量人群的不同,比如性别、年龄、地区等方面而呈现不同的趋势。研究表明:舌象颜色的不同会反映出寒热证候的病情的不同,主要以冷暖颜色较为突出,但由于结果较为单一,仅仅按照舌象的冷暖颜色进行表征寒热症状的程度还不足,因此需要结合其它的测量手段,且需要四诊相结合进行判断。另外一种使用颜色鉴别寒热虚实的技术就是舌诊仪器。曹宏梅等20在中医诊疗仪器研究进展一文中总结了现有的一些舌诊仪器,天津研制舌津液测定仪,用于临床舌面津液的测定,可为临床舌象的于湿润

22、燥提供客观的检测指标。舌象仪器主要是由舌苔颜色进行测量并进行分析的。目前主要的仪器均是采用识别舌象的颜色进行分析、利用舌象采集和色彩的校正、利用图像处理等相关技术进行分析表征提取颜色参数、用舌苔的颜色表征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情况等。在上述表述中,舌苔颜色的识别和采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采集系统的硬件配置一般较高,尤其是对于分辨率等条件的要求,就需要采用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摄像机等,将采集系统采集的舌象图片传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利用图像采集和分析等相关算法,结合中医医师的相关临床诊断等相结合,从舌苔的形态、颜色和润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此来表述舌象等所表征出来的人体病理和生理状态等,今年以来对于舌象的

23、信息处理和仪器等工作已经相当深入和成熟。2.5基于心率变异性特征的寒热虚实证的识别方法孔祥亮等21在 2010年基于心率参数研究了心率变异性与中医寒热虚实证的相关性,分析了心率变异性在仰卧平静、仰卧心算与直立平静3种状态下的变化特点及与中医寒热虚实辨证的关系,研究结果反映交感神经活动的低频功率、低频功率归化值增大与阳证、热证明显相关,反映副交感神经活动的高频功率、高频功率归化值增大与阴证、寒证明显相关;心率三态变化规律对中医寒热虚实辨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6基于红外成像技术的寒热虚实证的识别方法红外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人体体表温度的测量中,其本质是温度检测方法之一,随着红外成像技术的成熟,越来

24、越多的学者把其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各个方面。在中医寒热虚实诊断中,董继鹏22在硕士期间进行了运用红外成像技术探索HIV/AIDS人群脏腑寒热虚实的研究,在文章中利用现有的红外成像等技术,将实验对象分为 3组进行测量,分别为平和质人群、866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综述HIV 感染者人群和 AIDS 患者人群,其中平和质人群325人、HIV感染者人群273人,AIDS患者人群108人,分别利用红外成像技术测量不

25、同人群的脏腑的热值和温度等参数并进行总结和分析,当组别为HIV或者AIDS人群时,所测量得到的脏腑寒热虚实情况不同,提供了红外成像技术对于寒热虚实辩证的思路和对应的方法研究。王雨婷等23对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中医领域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中医诊断、中医临床、经络和中药等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资料,分析该技术对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影响,探讨该技术对未来中医的发展所起的战略意义。在近10余年以来,红外技术在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医临床的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并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也缺乏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目前利用红外技术所测量的人体某些部位的温度结果都是温度的绝对值,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利用

26、绝对值无法反应某些人体的寒热情况,需要对个体的相对值温度进行红外测量,绝对值温度容易受到周围的环境和阳光等方面的影响,相对值温度恰好可以克服这一个误差,更好的反应某一部位的寒热情况;目前所有的测量都为某些学者进行的小数据量的测量,无法反应出某一个特定体质人群的寒热情况,因此需要建立大规模的数据库,以此来建立正常值的标本,当高于正常温度值时候可以判断为偏高,当低于正常温度值时可以判断为偏低;目前的红外测量多为组织的热传导,尚未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中医相关的理论、生理和物理相关理论相结合,这也是目前红外技术应用在中医方面需要突破的重点。2.7基于应用代谢组学的寒热虚实证的识别方法在西医检测技

27、术和中医应用方面,郑玲玲等24进行了应用代谢组学阐释寒热虚实证的研究总结,基于寒热虚实指导下的病证结合模式,对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寒热证、虚实证本质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以求提示中医学整体、宏观的辨证体系与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的代谢组学具有内在相通性。人体的应用代谢情况一般反应人体的某些病变的特性,中医的寒热虚实症状反应人体病理和生理的基本状态,因此两者的联系较为紧密,中医宏观的辩证角度而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中医寒热虚实证而言大多是从体表的物理属性进行分析,而对于代谢组学大多数是从人体内部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将两者进行紧密结合分析,找出其共性的地方,并且建立完整的生物标志物理体系,其中包括宏

28、观层面的标志群体和临床分析等,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表征的物理参数等,进行临床病症与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将以此应用到寒热虚实的辨证当中。2.8基于压力/张力的寒热虚实证的识别方法压力/张力是中医诊断检测中的另一个基础物理参量,临床上与温度一样,从中医的发展开始就开始应用,常用的张力、软硬度、腹力、弹力、脉诊等均属于物理学中压力的检测。中国的首台中医腹诊仪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琦教授与清华大学精仪系共同研制而成25-26,该腹诊仪由温度检测系统和压力检测系统所构成,可以无创的检测人体腹部的温度和压力。运用中医腹诊仪,对 300 例寒证病人进行检测,其中男性 189 名,女性11名,年龄分布在

29、11-83岁之间,大部分病症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其次为心脑血管、妇科和泌尿系统疾病等。对照组为100例,研究结果表明:其募穴穴温降低,经治疗后升高;寒证病人中脘、关元处的深温降低,治疗后增高。对200例腹胀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实胀组的腹壁施以外力时其位移量减低,治疗后增加;虚胀组的腹壁位移在中、重度用力时增高,经治疗后降低。表明组成腹诊仪的腹部寒温、胀满两大检测系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该仪器本身还存在一些稳定性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验证,且后来没有普及使用。基于张力检测方法,李斌芳等27进行了中医虚实辨证客观化研究之一“ZF-Ib型腹诊仪”的研制,该仪器能对腹壁的张力或软硬度(即腹力)

30、,做准确的量化测定,并根据腹力的5个等级标准作出客观判断,为中医临床虚实辨证提供客观依据。腹力即腹壁的张力,相当于中医的腹满、腹胀,用测腹力的方法来判断病人腹部的膨胀程度、腹壁的紧张度,是较为客观且准确的,因此能显示生理病理的情况,而且能在体表较容易测得,因此测定腹壁的张力,即腹力能了解腹部的生理病理状况,而腹壁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的紧张度,因此可通过诊腹力而了解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人的体质。经大量临床测试证明腹力的强弱可作为中医虚实辨证的客观依据。腹诊仪器的检测方法一般将所测量得到的腹力值分成867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31、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第二十五卷 第三期 Vol.25 No.3 5个等级:软、偏软、中等、偏实、实。腹力大小分别为0-150 g、151-250 g、251-350 g、351-450 g 和 450-700 g。其中当腹力值最大时即为实证,腹力值最小时即为虚证。正常人的腹力值以偏软为主。“ZF-Ib型腹诊仪”不仅有灵敏度4.5 V50 g-1的压力传感器,还可以测量位移和温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诊断仪器。但该腹诊仪器主要是针对于腹力进行测量,测量样本较少且测量参数单一,因此后续尚未普及应用。

32、基于张力和温度测量,崔乃强等28、丁然等29设计了腹诊辅助检测仪,由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组成复合传感器。使用时,直接将复合感应器探头贴附在腹壁上,借用成熟的电脑技术,可以通过复合传感器直接获得患者的腹壁温度、腹肌压力和肠鸣音的信息,并能够在显示屏上直接显示出来,方便利用于腹诊诊断。另外一种使用压力或张力鉴别寒热虚实的技术应用就是脉诊仪器,主要是通过对于人体对应脉搏处进行压力参数的测量,用压力的测量可以表征脉象的大小和强弱等参数,近几十年来,很多研究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了多种类型的脉诊仪器等。典型的中医脉诊仪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传感器、信号处理装置、A/D转换器和计算

33、机主机组成。传感器采集人体桡动脉寸关尺3个部位的脉搏信号,信号处理装置对脉搏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A/D转换器将处理后的脉搏信号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从脉搏波搏动的压力信号变化中对脉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识别和分析。近多年以来,对于中医脉诊现代化和客观化的研究有很多,研究人员都寄希望于现代科技手段的技术对于脉诊仪器进行研制,以此提供现代化科技的支撑,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脉诊检测方法和仪器等,为中医的脉诊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以上仪器的相关临床表明:现代化的中医寒热虚实诊断设备稀少,现有的设备大多测量的物理参数单一,且未进行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应在此已有的设计及临床的基础之上,研究更多的仪器设备去表征

34、寒热虚实的物理特征参数,建立多参量的大样本临床数据等。3 寒热虚实证的检测识别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总结这些检测方法和应用,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现有中医诊疗设备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中医八纲的客观化诊断检测技术还不是很多,当前寒热虚实的检测技术都是围绕中医诊断理论中寒热虚实鉴别要点的某一个要点的物理参量进行检测,通过单一的参量以求获取对寒热虚实症状的鉴别。从中医八纲的寒热虚实鉴别要点看,中医鉴别的方法是一个涉及多种参量和综合的整体的判断,实际的寒热虚实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物理表象和物理参量是一个的集合,其信息输出的物理参量是一个信息参量群。在中医寒热虚实诊断设备的技术研发过程中还

35、存在许多基础的技术问题。(1)现代化的中医寒热虚实诊断设备稀少。设备类别有限,用于寒热虚实的诊断的设备很少见。(2)现有检测方法技术是基于寒热虚实诊断的表面物理现象的检测和应用,中医辨证分析需要的深层次的物理本质问题分析检测方法技术少见,所以也限制了寒热虚实诊断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的发展。(3)检测物理参数单一或不全面。例如基于温度参量检测的各类仪器,只从温度特性出发,来鉴别寒热虚实症状,这一个参数不能够完全体现中医寒热虚实鉴别要点中的各个方面的本质,很难准确识别。(4)面、舌、脉等诊多为单独使用的检测系统,多种技术综合运用得很少,在综合信息获取和分析方面依然还留有许多空白,依然很难准确鉴别

36、寒热虚实。(5)中医学的核心是辩证论治整体观念,同时快捷而准确得获取多方面的客观信息是实现辩证客观化的前提。现有中医诊断设备没有系统的从中医诊断学中寒热虚实的基本鉴别要素出发、没有细致地分析这些表象后面存在的内在物理现象的本质、没有找出表现这些物理表现的物理参量都有哪些、没有找到这些物理参量的寒热虚实的特征,所以也无法全面准确获得表达寒热虚实的本质物理参数,结果无法实现寒热虚实的准确鉴别。(6)现有的中医诊疗设备科技含量低,中医诊断技术研发中,对于生物、化学、电子、信息等现代科技的运用比西医落后许多,限制了中医的发展。4 寒热虚实证的识别技术发展思路的思考 针对寒热虚实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发展中的

37、问题,本文以中医学八纲中“寒热虚实”要素为例,提出如下寒热虚实的诊断技术发展思路:以传统中医学八刚中“寒热虚实”鉴别要素为基本点,研究从中医寒热虚实868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综述的症状分析角度出发,以及这些症状的表现的物理现象特征表现出发,采用对人体寒热表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分析,以求提取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的物理参量和呈现的特征,以及研究人体体表寒热表现的各种物理场变化趋势和介质变化特性,为后续分析与提

38、取寒热的物理特征参数,探索辨识寒热的方法和技术建立理论基础。基于这个技术研究思路,对未来寒热虚实中医诊断信息技术的研究可以从下面 6个方面开展工作。(1)系统规划的理念上,要把中医传统对寒热虚实症状只能做文字的定性描述转化为科学的具体的物理参量,通过物理参量的科学测量与客观记录相关的图像、指标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后续相应的专家系统进行分析判断,逐步达到中医诊断、辩证的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促进中医诊断信息的智能化发展。(2)以传统中医学八纲中“寒热虚实”鉴别要素为基本点,细致分析中医描述人体寒热虚实的症状的表述,使用现代物理学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表达为物理表象,分析这些物理表象后面的物理本质。

39、(3)以这些症状的表现的物理现象特征表现出发,采用对人体寒热表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分析,分析提取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的物理参量。(4)研究人体体表寒热虚实表现的各种物理参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分析与提取寒热虚实的物理特征参数,为探索辨识寒热的方法和技术建立理论基础。(5)针对表达寒热虚实鉴别要素的物理量,研究开发这些物理参量的传感技术,这是检测诊断设备开发的关键问题,也是能否实现寒热虚实客观化诊断的关键步骤。(6)建立多参量综合的大样本临床测量数据库,充分体现中医综合与整体辨证观念原则,加强多学科合作,利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在寒热虚实诊断仪器上体现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进一步提高寒热虚实诊断的

40、准确性和客观发展的可测性。5 结语 为了实现中医寒热要素的客观化诊断,本文以中医学八纲中“寒热虚实”要素为中心,总结了现有寒热虚实的检测方法与技术,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目前寒热虚实客观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寒热虚实的诊断技术发展思路:以传统中医学八纲中“寒热虚实”鉴别要素为基本点,从中医寒热虚实的症状分析角度出发,分析寒热虚实症状表现的物理现象,通过对人体寒热虚实表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分析,提取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的物理参量和呈现的特征,研究这些物理参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性,为后续分析与提取寒热虚实的物理特征参数,探索辨识寒热虚实的方法和技术建立理论基础。为探索辨识寒热虚实的客观化检测

41、方法和技术提供思路与方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对现有寒热虚实诊断检测技术的文献研读发现,现有的寒热虚实检测技术大多基于特定某一个物理参量或某一个鉴别要点来检测,检测参数和关注要点单一,综合的整体的中医辨证诊断理念应该加强,基于中医核心观念的综合的、多参量、复合的基础方法,特别是新技术的引入的中医诊断技术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提高中医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参考文献 21郑红斌.黄帝内经 虚实病机述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3913-3915.2王正山,张其成.论中医阴阳虚实的含义及其量度.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3):15-18.3韩华刚.基于虚实相

42、兼、寒热错杂为基本证型的 中医内科学 临床实践理论的构建.中医临床研究,2014,6(25):42-43.4戴秀娟.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9,1:36-37.5左黎黎,王凤兰,李军祥,等.孔毓礼 痢疾论 辨表里寒热虚实论治痢疾.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0,42(12):1174-1177.6张毅,李金田,刘涛,等.伤寒论 与八纲辨证中虚实涵义发微.中医研究,2021,34(7):13-15.7李佩佩,马淑然.从寒热错杂论治慢性腹泻.江苏中医药,2021,53(2):46-48.8赵雷勇,彭伟.基于经方寒热并用法论治老年失眠.中医临床研究,2021,13(6):2

43、3-25.9林心然,李元文,蔡玲玲,等.寒热并用法治疗难治性皮肤病验案三则.环球中医药,2020,13(4):714-716.10 陈晖,吕朝晖,廖柳,等.基于“以方测证”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辨证论治思维.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2):183-186.11 李斌芳,庄燕鸿,张伟荣,等.中医寒热辨证客观化研究之一体表温度检测仪的研制.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2,23(4):61-62.869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

44、23 第二十五卷 第三期 Vol.25 No.3 12 陆明,黄信勇,王米渠,等.虚寒证主观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的研究初探.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8):2379-2380.13 陆明,王米渠,陈为,等.肾阳虚主客观肢冷的温度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5):22-25.14 李果刚,程建丽,张妍妤,等.寒热湿诊测仪在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2010.15 牟梓君.基于汗出速率检测的大学生寒热体质客观测评.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16 石现,丁宇,张诚.原穴的伏安特性与寒热辨证量化关系研究.中国针灸,2002,22(2

45、):103-104.17 丁宇,石现,关玲,等.经络寒热与经络原穴伏安特性曲线的关系.中国针灸,2007,27(1):31-33.18 黄勍,李乃民,贾丹兵,等.论寒热辨证与舌象冷暖色系之关系.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2008.19 曹宏梅,田飞,陆小左.中医诊疗仪器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3,36(2):84-87.20 孔祥亮,何新慧.心率变异性与中医寒热虚实证的相关性.中医杂志,2010,51(4):348-351.21 董继鹏.运用红外成像技术探索HIV/AIDS人群脏腑寒热虚实的研究.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22 王雨婷,邓品,李洪娟.红外热成

46、像技术在中医领域的研究综述.红外技术,2017,39(1):14-21.23 郑玲玲,杜武勋,袁宏伟,等.应用代谢组学阐释寒热虚实证的研究概况.中医杂志,2015,56(8):709-712.24 王琦.中医腹诊检测方法的研究及腹诊仪研制临床验证.医学研究通讯,1999,28(10):17.25 王琦,陈武山,谢建军.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临床验证报告.中医杂志,1995,36(8):489-491.26 李斌芳,张伟荣,何新慧,等.中医虚实辨证客观化研究之一ZF-Ib型腹诊仪的研制.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7,28(1):60-61.27 崔乃强,陆小左,傅强,等.腹诊辅助检测仪实用新型专利.C

47、N201551308U,20100818.28 丁然,陆小左.中医腹诊及腹诊仪的研究进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疗仪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2015.29 陈家旭.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研制中的关键问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053-1054.30 王睿清,范赵翔,王春颖,等.中医四诊数字化采集技术的研究现状.中医杂志,2013,54(1):77-80.31 徐佳君,雷黄伟,高新皓,等.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技术.天津中医药,2021,38(5):560-564.Review on Objective Detection Methods and Techniq

48、ues of Human Body Cold and Heat Defici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o Hongfu1,Zhou Chen1,Tang Hanchao1,Bai Junkai1,Zhao Baixiao2(1.School of Physics and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2.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

49、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detec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f cold and heat deficiency and excess,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method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objectification of cold

50、heat deficiency and exces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diagnostic technology of cold and heat deficiency and excess: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elements of cold and heat deficiency and excess in the eight ga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ptom analy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