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I:10.19299/ki.42-1837/C.2023.08.0312023年第8期 总第214期 高校管理 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分析与培育路径探索李宏宇陈泉凤邱雅晴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媒介成为青年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关心社会发展,并在网络上展开讨论,参与真实与虚拟相融合的社交。由此,网络媒介素养既是青年大学生思想认知、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又是关注话题、辨析舆情的内隐因素,成为其在网络时代连接思想价值和外在行为的“双向中介”。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
2、访谈聚焦社交媒体视域下青年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表现,勾勒出网络时代青年群像,以面向未来的视角探索青年网络媒介素养培育机制。关键词: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网络舆情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先锋工程实施现状与推进路径研究基于 唯实德育项目 探索实践”(2022BK041)。作者简介:李宏宇,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泉凤(通讯作者),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辅导员;邱雅晴,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辅导员。(广东 深圳 518118)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
3、023)08-0147-04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渠道。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是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95后”“00后”大学生,与其他年代的青年群体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展现自我。在网络社交媒体中,青年大学生既有日常生活记录,也有对纷繁复杂外部世界的困惑;既有拼搏奋斗的积极实践,也有躺平、内卷甚至“丧文化”的消极指向;既有对世界、国家、社会发展的严肃思考,也有泛娱乐化、泛政治化的错误倾向。有学者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讯息传递过程中对信息、内容和知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它不仅不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反而有着积极的
4、、能动的成分,对讯息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及结构方式。”1591-592由于青年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普遍较浅、分辨能力相对有限,身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资讯爆炸、信息过载导致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双刃剑”影响2。在这种情况下,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对于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网络媒介素养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个人所表现出的规范性、导向性的个人素质、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是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三者的融合。二、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情况调研学界已有研究主要将“网络素养”作为青年应对全媒体时代客观环境、产生外在行为表现的决定因素,很少将互联网时代“
5、媒介即生活生活即147媒介”的社会现实与青年的成长建立连接。实践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与网络共生、齐行、并进的一代,他们既是网络空间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从网络叙事到现实行动的转化者,更是社会价值风尚的引领者3。网络媒介素养是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思想认知、生活状态、舆论聚焦的内隐变量。基于此,课题组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了调研,从网络运用情况、网络舆论认知、网络谣言判断等维度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全面考察。2022年12月,课题组面向天津市及广东省4所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其中网络问卷400份、纸质问卷 200 份。收回问卷 515 份,其中网络问卷 3
6、63份、纸质问卷152份,有效问卷共计500份,有效率约为97.1%。课题组还对15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从调研对象的性别来看,男生占比52%,女生占比48%;从专业类别来看,文史哲类占比33.82%,工科类占比36.03%,理科类占比20.59%,经济管理类占比9.56%;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占比44%,专科占比33.33%,研究生占比22.67%。(一)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与规范认知情况对于“在网络平台上的主要活动”,青年大学生的首要选择是“娱乐”,包括影视、游戏和网络社交,占比35.71%;其次是“浏览网上新闻、查找资料”,占比 31.04%;再次是“购物”,占比 33.25%。在访谈中,青
7、年大学生普遍反映,在新冠肺炎疫情趋于稳定阶段,学习生活秩序陆续恢复正常,出现了一定的集中性网络购物,网络使用率阶段性增高。对于“网络平台发表主观评价和观点转发”问题,80.67%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规则相通,即使在网络虚拟环境,也不应当发表过激言论”;1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网络不完全是虚拟的,如果在网上发表一些负面过激言论,要考虑提前隐藏身份”;5.33%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和自由空间,应该尊重言论自由”。对于“网络社交行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76.61%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网络行为需要受到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双重约束”;10.53%的青年大学生表示仅意识到“法
8、律责任”;8.19%的青年大学生表示仅意识到“道德责任”;还有4.67%的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都比较淡薄。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主流价值观是正向的,但仍然有部分青年的网络价值观要加强正向引导。(二)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识别与判断情况对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舆论是否真实可信”,33.18%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非常可信或比较可信;57.68%的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持怀疑态度;9.1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非常不可信。对于社会热点事件,青年大学生经历了从微博平台、微信朋友圈等非官方渠道,到从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这样的转变,获取事件真相的渠道逐渐回归到主流媒
9、体上来。对于“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38.9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网络谣言的产生主要源于网络特征,包括网络虚拟环境(20.04%)和网络时代的信息不对称(18.90%)。例如,参与者身份的流动性和匿名性,使信息在短时期内大规模传播,但验证信息真实性的难度较大;22.68%的青年大学生认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源于发布者(含转发者)对社会现实不满、自身缺乏安全感、从众心理、期待被关注等社会心理因素;27.6%的青年大学生从社会舆论环境层面进行了归因,认为网络谣言源于事件真相难以得到全面、充分、公开的表达(16.07%)以及社会公信力危机(11.53%);10.78%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源自灾难性事件的社会
10、印痕或记忆,例如地震谣言主要是基于地震事件的记忆,新冠肺炎疫情谣言主要是“非典”事件的回溯。有些曾经历“非典”的人感慨,当年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张,最关键的原因是当时没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比较弱4。(三)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谣言处置情况对于“自己或朋友在社交平台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的原因”,55.19%的青年大学生表示是因为事件突发,很多人难以分辨信息真假,偏向于选择“信以为真,想让更多的人知道”;20.13%的青年大学生表示是盲目跟风,认为“大家都转发了,应该是真的”;24.68%的青年大学生将转发本身当成一148种娱乐,或者出于猎奇心理,没有想过转发后果。对于“如何处理社交
11、平台的网络谣言”,青年大学生选择的处置方式与主流价值观相对一致,70.63%的青年大学生认为应该“严惩造谣者,并加强相关法律的普及”;21.8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应该提高网络素养,“只要能理智思考,谣言就会止于智者”;还有部分青年大学生认为“网络实名制能够遏制网络谣言”。对于“如何抵制网络谣言”,34.55%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以审慎的态度在网络上发言或传播信息”;34.0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要“提升自己对谣言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30.1%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要“学会理智思考,探究网络谣言产生的深层社会心理原因”;1.31%的青年大学生对抵
12、制网络谣言持观望态度,认为与自己的关联性较弱。三、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不足当前,“0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普遍而广泛地使用媒体,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逐渐呈现出多变的话语形式、小众化的媒介使用、个性化的内容表达和多样的价值取向等特征。如前所述,由于青年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普遍较浅、分辨能力相对有限,在“互联网部落”和“网络共同体”的环境中,容易出现“信谣而不自判、传谣而不自知、用谣而不自辨”等问题,反映出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的现实。(一)信息辨别意识相对薄弱网络信息发布的匿名性、开放性、快捷性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制造及传播提供了条件,引发了群体
13、的盲目跟从。青年大学生期待通过网络获取未知问题的解释时,往往因过度依赖网络造成信息辨别能力下降,这种路径依赖和分辨能力下降集中反映在网络叙事中,即在某些网络舆论的影响下,他们会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导致无意识地传播了网络谣言。与此同时,自媒体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与青年大学生的连接更加紧密,影响更加广泛。青年大学生在多种因素的驱动和引导下,容易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主流或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极易在价值判断上产生迷茫、道德选择上出现迷惘、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二)意见表达存在非理性情绪在访谈中发现,当青年大学生的现实诉求得不到满足时,网络
14、成为其表达、宣泄的重要载体。从大学生群体成长特点来看,他们始终存在思想活跃性与心智不成熟、敢于表达自我与易受情绪支配、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使青年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事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不能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极易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发表观点,这些言论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且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影响力,成为引发公共危机、公共事件的潜在因素。四、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青年大学生如何认识网络、关注哪些资源、如何使用网络,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必须在加强网络教育、加强家族和社会协同、加强网络治理等方面同步施策
15、。(一)加强网络教育相对于网络信息的普及、网络功能的拓展与应用软件的创新、虚拟世界的变化而言,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却相对滞后。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高校应开设系统化的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整合碎片化地分布在计算机课程、人文素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资源,形成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构筑“思想引领知识普及问题处置督导反馈”的全链条,全过程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同时,高校还要对青年大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在普及信息传播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使用规范的前提下,结合现实案例,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理解网络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增强对网络信
16、息来源的追溯意识,坚持正义,敢于驳斥错误言论。149采取正反事例切换、法律和道德相融合的措施,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二)加强家庭和社会协同青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康的网络空间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年网络素养教育中要互相补位、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家庭是开启教育的第一场所,在“人人皆媒体,事事可表态”的时代,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从现实状况来看,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部分家长明显产生落后感,无法有效参与。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网络行为包含个人隐私,不能过多干预子女的上网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家庭在子女出现网络成瘾等问题时,往往采取简
17、单过激的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父母对待子女的上网问题,要与子女建立友好的沟通机制,既不能一味纵容,也不能完全禁止,而应该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子女善用网络,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引导的联动作用,开展体系化的网络教育,让网络真正成为青年学习、成长的好帮手,成为青年交流、沟通的良好途径。再次,从顶层设计来看,党和国家要把握“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时代特点,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等纳入整个教育周期,运用多种手段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各级政府应承担为青年打造良好网络环境
18、的社会责任,推动制定有利于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互联网行业规则,为青少年创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三)加强网络治理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快乐、宽容和爱。网络也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行为、思想、情绪,甚至是我们的希望。”511为了吸引眼球,网络媒体呈现的信息内容逐渐趋向“碎片化”,部分网络平台只呈现更引人注目的部分信息或人为将信息进行剪辑、拼凑,而将事件过程简化,导致真相模糊。青年大学生面对这些碎片化信息,往往表现出信息整合能力不足、轻信轻传的问题。由此可见,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谣言作为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必须用法律武器对其进行管控,构筑网络谣言治理法律体系6。
19、通过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不断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效能,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首先,要坚持党对网络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治网管网各部门相互配合,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多头管理、协同治理转变。其次,要进一步推进网络治理法治化进程,加快配套立法,强化网络执法力度,推动互联网健康稳定发展、经济社会良性运行。最后,要推进互联网文化建设,弘扬新风正气,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正能量、主旋律始终充盈网络空间。参考文献:1马歇尔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2张雪黎,肖亿甫.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3易艳刚.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疫情”J.青年记者,2020(6).4侯玉莹,梁惠娥.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19).5尼古拉斯 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 富勒.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M.简学,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6李宏宇,杨明.以法治思维治理网络谣言J.人民论坛,2017(36).责任编辑:赵春燕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