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二单元1.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126374 上传时间:2024-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单元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二单元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二单元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

2、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3、:“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

4、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宋之际,

5、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

6、语言两个方面。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 。_ ,不思其反。(2)_,子无良媒。_ ,秋以为期。(3)昔我往矣,_ _。今我来思,_。(4)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5) _,无食桑葚!于嗟女兮,_!士之耽兮,_。(6) 三岁为妇,_;_,靡有朝矣。淇则有岸,_。总角之宴,_。4请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保持句式一致。(6分)静景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_ ,_;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_。5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

7、(5分)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许皞在提案中表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而到了2030年这个比例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届时100个劳动力要供养64个退休人口。这意味着20年后中国的青壮劳动力不仅要参与生产创造财富,还要分出相当比例的人员侍奉巨大数量的老人,届时青壮劳动力短缺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按照现行的学制,国家人才培养的周期偏长,一个7岁入学的孩子,正常情况下,高中毕业19周岁,再读4年大学,等到毕业出来找工作时,年龄显得偏大。继续攻读的优秀人才,读

8、完研究生、博士,差不多30岁了。如果到60岁退休,仅有30年的有效劳动时间。再加上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时间,有效工作时间会更短。因此建议将中小学阶段教育学制由12年缩短为9年,促进适龄劳动人口早日踏入社会。(摘自2012年3月9日燕赵都市报):_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7、仿句(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三个句子)种子,如果

9、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第二单元答案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答案:C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答案:C来源:学&科&网Z&X&X&K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答案:D解析:阙:过错、缺点。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D解析:说的是萧燧勤俭执政,说的是萧燧请求朝廷发皇粮救济百姓,这几句说的与恪尽职守无关,据此即可排除A、B、D三项。答案:C解析:要审清题意,

10、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看所说的内容是否相符。原文说的是“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即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答案:A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得分点:杂糅、浇浮、宜、内治,句意)(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得分点:异路、与、安、坐视,句意)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慧过人,年少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

11、之职。当时秦桧执政,秦桧的亲党秘密地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让他去主持考试,萧燧问其中的原因,(秦桧的亲党)说:“秦桧的儿子将要参加考试,想把这件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去主持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排在前面。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萧燧提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的任官原则,皇上非常高兴,写了用人论交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之前,他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与萧燧有关,因为萧燧未曾做过县令,于是就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的

12、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秬都在朝廷之外拿着符节,(凭着宫里)有依靠,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皇上以此问萧燧,他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不是我所能明白的。”皇上说:“忠言啊!”他趁机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亲近的人有功劳可以通过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他们权力。皇上都赞许并采纳了。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土地少,财力困乏,他刚到严州时,官府的钱不到三千串,萧燧通过勤俭执政来使财用富足。两年间,用盈余填补拖欠

13、的赋税,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之职,调他去治理婺州。道路上满是严州的百姓,几乎不能走,送萧燧出严州境外的百姓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制度,不费力气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施予严州粮食,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下诏书召回他,他说:“江浙一带两年水涝干旱,希望皇上下诏为百姓说话,仍令各主管部门放松各郡县的赋税,不要催得太紧。”十年,皇上说广西一带百姓的人口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

14、姓感激皇恩浩荡,这一带的人口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萧燧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解析:B.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此处属望文生义。A.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C.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D.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答案:B解析:A.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为中心”或去掉“为中心”。C.搭配不当,“力量”不能与“毁坏”搭配。D.语序不当,应把“不但”放在“让人们”前面。答案:B答案:D答案: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一颗感悟美的心答案:缩短中小学学制以应

15、对劳动力短缺缩短中小学学制应对未来挑战(或“应对人口老化”)21河南(1分)陕西(1分)同时举行(1分)黄帝祭祖大典(1分)。 22夏天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女,那满树的绿叶便是她艳丽的裙装。(内容符合事物的特点、比喻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