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使用与满足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路径探析——以《山海情》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1338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8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使用与满足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路径探析——以《山海情》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使用与满足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路径探析——以《山海情》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使用与满足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路径探析——以《山海情》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4新疆新闻出版广电MEI TI RONG HE YU CHUAN BO媒体融合与传播2021 年开年,脱贫攻坚剧山海情获得了收视、口碑双丰收,豆瓣评分高达 9.2,一度在各大平台火热刷屏,为 2021 年电视剧迎来开门红。这也是继觉醒年代后又一现象级主旋律作品。该剧讲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宁夏贫穷的西海固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福建对口扶贫的帮助下,村干部马德福与一大批优秀的扶贫干部为闽宁镇洒下奋斗的汗水,带领西海固的“吊庄”移民坚守初心,走向康庄大道的脱贫故事。在传播生态日益多样化的互联网时代,影视作品更应该发挥主流价值引领力,始终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山海情的成功为我国主旋律影

2、视剧创作提供了优秀样本。本文旨在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受众在该剧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进而积极进行参与、讨论、分享,构成对主旋律电视剧的认同。同时,这种研究对于我国主旋律作品创作及有效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内涵及特征“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电台、书籍和报纸受众的动机和需求。后期,专家在调查电视节目后得出四种满足基本类型:娱乐解闷、个人关系、自我认同和个人心理。后来,有专家把大众传播媒介的需要分为五大类: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1974 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

3、用一书首先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书中把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使用满足”的因果连环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行动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也就是说,受众在使用媒介时是主动积极的,他们依据自身的需求去寻找使用媒介,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在当今世界格局复杂变化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背景之下,传播

4、媒介承担着传递者的重要角色,而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它承担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会责任,也是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因此,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要满足受众广泛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与受众之间搭起双向积极互动的桥梁,才能发挥主旋律电视剧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积极作用,引发受文/林朗月使用与满足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路径探析以山海情为例75XIN JIANG XIN WEN CHU BAN GUANG DIAN众的共鸣。二、山海情电视剧的使用与满足(一)迎合创新与审美期待,满足受众娱乐

5、需求近几年来也有不少主旋律影视剧播出,但像山海情这样广受好评的现象级作品却少之又少,分析过往作品没有受到观众热烈喜爱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英视角的凝视,缺乏共情;第二,叙事不够真实,与现实不符;第三,拍摄场景不够真实,脱离现实;第四,人物塑造刻板扁平化,不够丰满真实。而山海情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叙事角度、取景场地、人物刻画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弥补了过往主旋律题材作品在这四个方面的不足,将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结合,以平民的视角去观察和反映西海固移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细致刻画了闽宁村村民在时代之下轰轰烈烈迈向新征程的史诗巨画,使得受众在其中获得了创新

6、和审美的期待,这才让山海情作为脱贫攻坚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并获得认可。在叙事角度上,山海情运用平民化视角,摈弃了精英视角的凝视,塑造了真实鲜活、平凡接地气的群像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山海情站在宏大时代背景之下,讲述了西海固的人民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奋斗历程,还刻画了在这个伟大奋斗历程之下,每一个在艰苦环境中奋发向上、有情有义的平凡的普通村民,展现了西海固当地人民的自强不息,能够深深引发观众的共鸣。这种自强不息不仅关乎宏大命题和主旋律,而且是奋斗者对奋斗者地赞歌,是平民视角的理性

7、召唤。在取景场地上,制作团队秉持着“创作真实接地气的中国故事”的初心,实地进行考察,尽可能还原真实场景。剧中漫天飞舞的黄沙,错落紧挨着的土坯房,只剩黄土的空旷土地,远处光秃贫瘠的山,稀疏覆盖的绿色野草,真实还原了西海固恶劣的生态环境,每一帧画面都是土黄色的色调,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在人物刻画上,片中所有的演员两颊都有高原红,黝黑的皮肤,说着流利的西北方言,置身于漫天的黄沙之中,仿佛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村民。山海情同时进行了群像刻画,将每一个人物都展现得生动鲜活。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基层工作,扎根于基层,顽强坚韧,尽忠职守,深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人民,最后带领大家努力完成脱

8、贫工作,走上致富之路的青年干部马德福;因为供哥哥读书而辍学,十几岁便自力更生,有勇气、敢尝试,积极寻找谋生之路,最后靠双手改变命运,成为老板的马得宝;热情勇敢,坚毅执着,走出大山并在工厂做到中层干部后又毅然决定回到家乡的麦苗;无法与命运抗争,因两头驴、一口水窖就被父亲嫁给不爱的人,靠自己的勤劳善良,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苦难,最终在闽宁镇开起了超市,日子越过越好的水花。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但却共同为了西海固的脱贫攻坚事业而努力拼搏,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山海情一改过往主旋律影视作品使用片面单薄、理想美好的单一人物来刻画宏大事件的手法,转而聚焦到每一个鲜活的村民身上,塑造了一个个饱满鲜活的人物形

9、象,使得西海固脱贫攻坚的群像跃然受众心中。(二)故土的寻根与精神文明,满足受众知识需求故乡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是我们关于这个世界最初的来源。处于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加快,许多离开家乡在外打拼的人都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与故乡的疏离,与亲人的疏离,但他们的根始终深深根植在故土之下。他们在乡村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又在父辈祖先们的乡土经验之下度过自己的青年时代,当身处异乡的城市,这使得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根”进行思考与寻找。我们在山海情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迷思与困境,当年轻人逐渐搬离涌泉村,老去的人却坚守着故土不肯退让。对于这样的矛盾,马德福给出了关于“根”的答案:“人有两头根,76新疆新闻出

10、版广电MEI TI RONG HE YU CHUAN BO媒体融合与传播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了,哪也就能再扎根。”该剧从各种角度给出了寻根困境的答案,受众可以从更深厚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认识这个充满差异格局的家乡。时代的张力与每个人的命运超越了个人寻根的诉求,联通了每个国人的生命体验。剧中的西北方言、自然风貌、人情世故也超越了区域的文化记忆,唤起了每个国人在大时代变迁下共同经历的集体记忆,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山海情结尾最后马德福、麦苗、马德宝带着他们的孩子回到了已是绿意盎然的涌泉村,这也代表着一种初心的坚守与“根”的延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物

11、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寻根与离乡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每一个人,该剧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于故土的记忆,观众在其中也经历了一场精神寻根之旅,引发受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三)情感叙事触发情感共鸣,满足受众身份认同需求1996 年,党中央做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建促脱贫”已经成为深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之一,深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顶层设计及政策践行相嵌构的体系化战略之中。山海情横跨 26 年的时间维度,历经“苦瘠甲天下”“吊庄”移民搬迁、艰苦创业的奋斗过程,在东西协作、精准扶贫的“闽宁模式”的独特优势帮扶下,西海固的人民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取得把“昔日干沙滩”变为“今日金沙滩”的辉煌成就

12、。该剧的背后折射出一大批不忘初心、英勇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开拓进取、脱贫致富,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扶贫事业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范本,赢得了话语权。山海情结尾写道:“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印证着一代人、两地人 20 年的奋斗史诗,并以此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达 40 多年的反贫困壮举,取得的伟大成绩,并用真实动人的方式加强了主旋律文化传播优势,从而形成了更有力的文化输出,使得受众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四)矩阵传播加强传受互动,满足受众交际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电视节目具有满足受众陪伴关系和人际交往需求的效用。专家认为人际关系有两种:现实人际关系与拟态人际关系。其

13、中现实人际关系是观众在观看节目后与周围人产生共同话题而构筑起的交流与交往行为;拟态人际关系则是观众对节目场景、人物以及节目所传递的情感价值的认可与良性互动。大众媒介所带来的社会交往可以补充、完善,或者是替代与他人的真正的人际交往。山海情采取了多屏互动的矩阵传播方式,在播出上台网联合,在宣传上借助小屏端,将电视中的精彩片段和幕后花絮分别上传至微博、抖音、B 站、快手等移动终端,拓展了节目的传播渠道,提高受众对信息的可获得性,丰富媒介的使用语境,构成观众后续的持续 投入。三、结束语山海情是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剧”,但该剧却突破过往主旋律电视剧固有的模式,通过“吊庄、移民、双孢菇、梦的翅膀、迁村、美丽家园”六个章节将吊庄脱贫历程娓娓道来,满足了受众对主旋律剧创新的期待、审美享受的需要,并且让处于时代变迁之下的国人在寻根故土的过程中从剧中寻得了心理的慰藉,西海固脱贫攻坚取得的胜利,不仅是宁夏人民战胜贫穷与苦难的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取得的胜利,激发了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山海情以其真实动人、深入人心的创作手法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深受受众喜爱,使得主旋律剧再次回归人们心中,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功地讲好了中国故事,也为我国主旋律剧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