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5 卷 第 4 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Vol.25 No.4 2023 年 8 月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ug.2023 收稿日期:2022-09-29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项目“雅言雅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言说方式研究”(教思政司函20222 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0 年度专项课题“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课程群建设研究”(2020YWYB12)第一作者简介:李传贵(199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诗“愁”的解构与重构 黄鹤楼例评 李传贵,冯铁山(宁波
2、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黄鹤楼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其中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诗愁”,具体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矛盾之愁、贤古圣朝与难觅伯乐的矛盾之愁、身在异乡却心系故土的矛盾之愁,总而言之是由于时间、空间、自我精神立体多面的对立所引发的。因此,解构是为了打破审美固有的对立秩序,而重构一种和谐、自由、个性的观念机制。在解构与重构之间文思涌现,文本生成,文人涵养内心的诗性智慧。关键词:解构;重构;黄鹤楼;诗性智慧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23)04-0131-05 黄鹤楼的深远意境,浓墨在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
3、诗意重归于一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种境界含有一种惆怅又兼具豁达的精神张力,是展现诗人在解构存在,重构自我的诗性智慧。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最为核心的观点即“颠倒与消解”,其认为:在古典哲学对立中,人们并未发现对立双方的和平共处。即在时间、空间、自我精神的三重层面,解构主义既有颠覆和解构现实的话语,又有对事物原秩序打破后重新建构新秩序的观念机制,表现为否定“常规的”表现逻辑,对形式建构强调“无常的”叠加、重组及个性创作的方式。在解构思维的诗性智慧中得以表现,凡是有常理的存在,皆可作“无常形观”,对立之下有以下三种认识:其一,宇宙之中的存在是有形的物质,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皆是,但是枯荣
4、之间有自然法则的约束,诗人生发无可奈何又调整接纳的诗意起点;其二,无形的意念方面,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已有的观念、学问、思想、学识、念头,但是转眼之间诗人处世接物也有灵光乍现的诗意中点;其三,人的主观精神,没有故步自封的思想生态,因此触景生情,诗人能够组织语言表达抒发。一、视点:解构是黄鹤楼中认识世界的诗意方式 对于共同的世界这个客体而言,诗人能有不同于“俗人”的感知,是因为诗人对待它有“诗意”的认知方式。“俗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功利的,是有常的:农民见了土地想到的是耕种,数学家见了土地想到的是边长,统计学家见了土地想到的是测量。但是诗人是各异的,他们感知世界时的体性是空寂的,所以知性也是
5、空寂的,物也是空寂132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的,客体的本初属性被抛却了,主体的精神在无形之中融于物象中,诗人一步一句,七步成诗,见微知著而一气呵成。这才说在解构美学视域下,有常存在与无常思维之对立,以我观物,心物一体,物将皆着我之色彩。(一)客体世界的解构生发我主体诗意的感性 黄鹤楼攒尖楼顶,飞檐五层,覆有金色琉璃,可是回顾初建模样,不过是夏口城西南角黄鹄矶建用作瞭望守戍的石楼一座;黄鹤楼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远望可观草树万丛,水波千里,近看却只余仙人已去的空楼一座;登临黄鹤楼,抬头可见白云悠悠,低首又思黄鹤无影踪。从一座军事用途的石栈到金碧飞檐的名胜,千载岁月之间“有形”的事
6、物无常,眼前史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对比之下无常之感愈甚,引发诗人不禁咏叹“白云千载空悠悠”;登楼临远本是所为开怀畅意,可是诗人在远望与近看之间发现世间之大使人望不尽看迷茫,自觉人之生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俯仰之间,诗人在享受心怀辽阔之余发觉自我的存在,不禁想起传说的仙人与黄鹤不再,想起仕途宦海的浮沉,想起曾志在千里的少年今却是异乡暮年。数古今往事,念俯仰之间,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的感动,又一方面顺着看到的、听到的,在记忆里观感所触遇的意象中生发出诗意的冲动。(二)诗人意念的解构唤醒对客体世界的知性 托马斯阿奎那说感官的美主要是由感官看到与自身相类似的比例适当的事物引
7、起的。因此当主体情感的升腾,眼前看到的世界即是壮阔景;当主体情感的萎靡,眼前看到的世界即是凄惶景。黄鹤楼中有关物象包含了古代的仙人传说、此地空余的黄鹤楼、此时的白云悠悠,有远眺晴川的辽阔、近看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也有望不尽心中所念的遥遥乡关、望不穿日暮下江上烟波的浩渺迷茫。字里行间,表现出在求仙、思乡理想与迷茫、离愁的现实之中的无常矛盾。这一变化,可以从诗人意念变化的路径进行相应的解释:预盼黄鹤楼时,满怀期待;初登黄鹤楼时,发觉现实与理想之差距;上一层楼时,思绪混沌,不自觉思乡情切。诗人将这种主体情感的变化赋予物象的变化中,变化中使物附着我之色彩,在古今远近的切换之间显示出解构之无常,也诠释了解
8、构美学观引发的知性感慨与诗意。(三)心物合一的诗性智慧成就人生观的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辩证的或超越的,它使我们了解到实证知识的局限性,必然去追求超出经验之外的存在即自在之物。诗人在客体世界的无常,意念情感的解构中超脱出一种言语的理性,是借助诗化的语言能够表达种种现象、综杂的情感,而最终是蕴含在文字中一种豁达的人生观与哲思。黄鹤楼中的理性哲思可以总结为“浩渺”一词:其一,“浩渺”是对客体世界宏大的认识,能够帮助主体接纳世界,更准确地感知世界;其二,“浩渺”是对人主体相对世界而言微小的无奈及和解;其三,“浩渺”是诗人主体的内心与仙人已去空余此地的黄鹤楼、遥遥茫茫的故乡达成了心物一体1。主客体的圆
9、融成就了一种诗性智慧,诗人创作黄鹤楼是用典雅的诗歌语言对“愁绪”进行阐发,更关键的是在解构主义本真之理性人生观的基础上进行了心灵的陶冶与净化。二、表达:重构是黄鹤楼中虚实之间的诗意言说(一)重构的物象是诗人赖以言说的喻体 重构不仅仅体现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也包含在诗意言说中虚实变化,图景建构的交织之中。黄鹤楼中有关物象的描绘不尽是感官相遇的,譬如“昔人”“黄鹤”是传说而非现实存在的客体;“乡关”“烟波”也是诗人意念中的存在,是主观臆造的意象。在诗歌的鉴赏中,第 4 期 李传贵等:诗“愁”的解构与重构 133 物象常常是解读诗人情感的钥匙,通常把眼前之景认为“实”,能够客观反
10、映描绘的对象;把想象虚构之景当作“虚”,既是展现主体内心的想象和回忆,也表达诗人留白期盼的理想之境。解构主义美学影响下黄鹤楼中物象的虚实变化,表达了诗人借传说落笔,生发虚无隐喻岁月不再的遗憾;同时,借仙去楼空,唯余白云悠悠,慨叹世事茫茫。“解构重构”还影响了诗歌言说的图景建构,图景建构的“在者”是物象,图景建构之“在”是意象。黄鹤楼中图景的诗意言说:首联融合黄鹤传说描绘近景,隐含此楼峥嵘缥缈的外势2;颔联描绘白云与空余之时,隐含此楼高耸壮观的气势;颈联勾勒远眺日景明朗的景致,隐含此楼枕山临江风景秀绝的气象;尾联呈现朦胧晚景,隐含迟暮人生何处归依的离伤心事。无论是虚实结合或是图景建构,黄鹤楼是在
11、物象描绘的基础上,借助远景、近景、日景、晚景的无常展现整幅画面,画面背后的隐喻才使其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语张力。(二)重构的情感是诗人言语寄托的本体 在摆脱物象描写之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之后,对于“虚实”的解读将进入一个更为广义的层面:景为虚,情为实。从解构主义美学认识世界的方式出发,探究景情关系的诗意言说:首联中诗人以一种美好的憧憬期盼而来,看到的“景”是仙人驾鹤杳无踪,眼前仅是一座空楼,透过物象可以读出一种美好憧憬与寻常现实的落差,其“本真”是在诗人心中涂抹了怅然所失的情感底色;颔联表面是在描绘江天相接而白云悠悠的自然之景,其“本真”是借辽远宏大的场面凸显世事茫然的空幻,一种物是人非
12、、鹤去楼空的愁绪由此铺垫;颈联描绘了树木、芳草的实景,同样是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而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空洞更甚;尾联实景写日暮,其“本真”意义是鸟归巢、船归航、人归乡的殷切希望。言外传情,无论是描绘空阔辽远的白云长江,还是近在咫尺的黄鹤高楼,黄鹤楼的本体终是由景及情的诗思,是黄鹤不返之暗喻、白云芳草之对比、暮霭烟波之缠绵背后的情感本真。三、哲思:“解构重构”是诗“愁”从何来的本真(一)凄愁:从解构到对立的感伤 此地空余,凄惶感伤的凄愁,其本真是随时在变的“解构对立”。譬如“白云千载空悠悠”“芳草萋萋鹦鹉洲”等句,在诗句中不乏景象描写的对象存在,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黄鹤楼都不是曾经的那个理
13、想中的黄鹤楼。空间随时在变:天地悠悠,独存孤楼;楼外望去,浩渺无垠。从空间的对比中,不免使人觉得孤独落寞。时间随时在变:曾有仙人,仙鹤曼舞,而今日登临却只见草坪、夕阳与雾霭,时光一去、繁华不在使人顿感凄惶。“解构对立”就是随时在变,诗人瞻观仙风骨的理想失真,白云悠悠恬淡闲适之感的空幻去善,晨曦忽日暮故乡不可见的落寞茫然,面对随时在变的时间与空间种种,起始仅是失望,在与客体世界的触遇间逐渐生出“愁绪”,一种具体的“凄惶之愁”。(二)迷愁:从对立到重构的失落 传说渺茫,风华不再的迷愁,其本真是时代不同的“对立-重构”。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古代有别今天,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
14、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而今登黄鹤楼,看到真切的黄鹤楼,才感慨仙人驾鹤西去虽然美好,但只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已。诗人又说它“一去不复返”,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怅憾:历史风雨变幻,世事沧海桑田,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在黄鹤楼中具体表现为时代的不同、社会的不同、境遇的不同,崔颢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群体的一员,自然有着积极入世、渴求赏识、功成名就的文化情怀3。当现实的挫折使他低134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沉,诗人愈发羡慕悠然登仙的浪漫、归园田居的恬淡,怀念古代明君才尽其用的时代。当暮色渐渐漫起,渺茫的愁绪
15、袭来,也以一种迷乱的姿态,具象化为哪里是“我”家乡的迷惑之愁。(三)离愁:从解构到重构的情怀 望远怀乡,遥不可见的离愁,其本真是主体差异的“解构重构”。解构同一事物的不同种类与形态不尽相同,在主体间差异下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体的感知也不尽不同。李白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登楼抒情慷慨送别,王维作 送康太守是描绘江水倒映巍然高楼的景色生动,但是黄鹤楼临江倚山的壮美景象和独具特色的地理形胜并非崔颢发题歌咏的主旨,黄鹤楼其中本真是由登高远眺引发的游子情怀。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亲人朋友是游子维系情感的纽带,人们对乡土有着厚重的情感和特别的眷念。解构到重构,是当崔颢看到日暮时分江上渐起的烟波时,
16、烟波浩渺的景色使他感到家乡遥远,很快与家人团聚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本来就怀有的那份思乡“离愁”愈发浓重。四、圆融:“解构重构”是“愁”“愿”的和解法则(一)理想与现实的调剂“解构重构”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合理“调剂”。“解构重构”是世间人主体在遭遇理想与现实矛盾时能够感性地认识世界、知性地生发情感、理性地言语表达而融成心物一体的诗性智慧。无论是从认识世界或是言语表达上的赏析中,可以窥探诗人初始是在自我的“期盼愿望”中发觉现实的残酷,将内心混沌的情感通过附着物象之我的色彩命名“浓愁”。诗人通过感官接触客体世界,而客体世界的解构变化既为诗人内心情感的重构提供凭借,也赋予了其合理的解释,让诗
17、人得以释怀和言语表述。通过“凄愁”“迷愁”“离愁”的分述与解题,诗人自我已在莫名的茫然之愁中生发了主体的思考,并在诗歌此在“愁”的本真中寄托了新的“愿”景:从铿锵韵调物象和谐中感知其乐观豁达、从开阔意象宏大气魄中感知其宽纳包容、从情景交融乡思留白中感知其淳朴坚定。(二)宣泄与圆融的智慧“解构重构”能够圆融诗意的智慧言语抒情宣泄“愁绪”。在“愁”与“愿”的和解中,诗意的言语是可能的方式、关键的途径,也是必要的载体。黄鹤楼短短 56个字,作为文言其本身就具有提炼性、典雅性、意蕴丰的特点,是在雅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的提纯。黄鹤楼中渗透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是解构的,正是这种解构引发的“愁绪”,在和顺、
18、优美、良善的诗意文言中重构,得以宣泄、得以辞达、得以深邃、得以雅化。(三)独白与齐奏的和弦“解构重构”融合多重视域塑造诗人重拾可能的“愿景”。无论是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或是理念世界中,“解构重构”惯以存在,有时间、空间、也有主体自我的“解构重构”,因此在解构主义美学下,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视域,形成了阻挡理性和解的壁垒。在伽达默尔主张的视域融合理论下,是各种异质性因素的融合,这与中国哲学体系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其始源性来说,“视域融合”中包含看、听、说三个方面,这在黄鹤楼“解构重构”的探析中得以对应:诗人看到的是“黄鹤楼”为中心的图景解构变化、听到的是诗人内心对于解构“自我理想”
19、能否得以实现的独白、说的是在情景交融中文言诗语重构“游子情怀”的德性。诗人主体与客体世界达成了和解,现今与先前的时空视域间实现了演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解构重构”下达成重建,消“愁”的同时让为诗人重拾了对人生的热情。第 4 期 李传贵等:诗“愁”的解构与重构 135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513-524.2 胡可先.唐诗经典名篇的多元解读:以崔颢黄鹤楼为例J.名作欣赏,2014(4):9-17.3 邵湘泉.崔颢黄鹤楼诗漫议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7
20、-50.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oetic“Sorrow”Taking the“Yellow Crane Tower”as an Example LI Chuangui,FENG Tieshan(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Abstract:Abstract:“Yellow Crane Tower”is a masterpiec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reflec
21、ting different levels of“poetic sorrow”,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ncient sages and the difficult to find talent scouts,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being in a foreign land but feeling nostalgic for ones homeland.In short,it is
22、 triggered by the opposition of time,space,and self spirit in multiple dimensions.Therefore,deconstruction is aimed at breaking the inherent order of opposition in aesthetics and re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free,and personalized conceptual mechanism.Between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the emergence of literary ideas,text generation,and the literati cultivate their inner poetic wisdom.Key words:Key words:d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Yellow Crane Tower;poem wisdom(责任编辑 何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