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深度学习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优化路径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0894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学习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优化路径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深度学习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优化路径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深度学习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优化路径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期 年 月现代教育科学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形态变迁及劳动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 潘莉(),女,安徽淮北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董雪纯(),女,河北唐山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课程思政。深度学习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优化路径探究潘莉,董雪纯(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摘要 在深度学习视阈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破除课程思政建设中“为思政而思政”、忽视学生主体性等实践困境,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据课

2、程特点与学生实际确立课程思政学习主题,并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增进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同自己、他者、客观世界展开对话,在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分享过程中实现面向课程思政的对话性学习;以大学生观点协同为基础、多元教育主体目标协同为保障、科学多样评价协同为促进,持续优化大学生课程思政的协同性学习。如此,通过系统促进大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的深度参与、深度认知与深度感悟,能增进其家国情怀和政治素养,使其真正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键词 深度学习;高校课程思政;优化路径;协调效应;协同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以课

3、程思政建设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三全育人”教育大格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 主力军、课程建设 主战场、课堂教学 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各高校在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对课程思政时代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基本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总体格局,但仍然显

4、得偏于经验而缺乏科学、偏于零散而失于系统,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为思政而思政”、不同主体间“各自为战”等问题和困境。而“深度学习”,渊源于教育学领域的意义学习与计算机领域的深层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强调新旧知识联结基础上的深刻理解,在学习过程上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和多主体间的互动对话,在学习结果上注重多情境的迁移运用和实践能力提升,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话性和协同性,对于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破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困境、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增进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主体性深度学习强调“能动学习”,注重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

5、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与发现知识的奥秘、积极能动地提升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具体大学生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恰当设计学习主题,通过小组研学、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一)充分尊重包容大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从理念和态度上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主体特征,以平等尊重的交往态度、深入细致的交流理解、多样差异的包容接纳,把握大学生课程思政具体学情、发现

6、学生兴趣,进而成为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陪伴者、引领者,促使大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是促进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第一,平等尊重的交往态度。作为大学生主体的“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在扁平化的互联网世界中形成了强烈的平权意识,不盲从权威且个体独立意识较强,渴望与他人平等对话。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平等对待大学生,以平等、自由、温暖、民主的交往态度主动亲近学生,真诚与大学生进行交往,在换位思考中关怀与理解大学生的意愿与情感,鼓励大学生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帮助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深入细致的交流理解。为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丰富的个

7、人经验与精神世界,教师要在做好“经师”的同时,增强“人师”意识,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性交流互动,并重点关注对课程思政学习积极性不足的大学生,整体上加深对学生课程思政学情的认识与把握。第三,多样差异的包容接纳。尊重的本质在于包容与接纳。正如世界上不会有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其思想认识也表现出不同。对此,专业课教师要能“目中有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充分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容接纳其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所具有的好的或不好的思想与行为,进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

8、教,实施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育。(二)依据课程特点与学生需要设计课程思政学习主题学习主题的设定是有效整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节点。与课程特点和学生需要相吻合的课程思政学习主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政素质和专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同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学习兴趣和主体能动性。其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课程思政学习主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是课程教学要求的集中反映,既体现了该门课程要帮助

9、学生养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依托和实际载体。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具体教材内容确定课程思政学习主题,能有效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硬思政,真正使思政教育“如盐入水”般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 法学概论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树立正确的法律观、规则观、为人处世观等要求,那么在 法学概论 课程思政主题设计中就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作为重要主题设计,并通过对新中国法治史的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深刻认同社会主义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再如,某中医药大学的 大学英语 教师依据学科

10、特点和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将“中医药文化”作为课程思政主题,通过“听针灸短片对话、说中医药单词、读中医药医家故事、写中医药短文、译中医药经典”等系列教学活动,将其有机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充分挖掘了课程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其二,依据学生发展要求与实际情况确定课程思政学习主题。“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引导青年大学生增进“四个自信”,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认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因此,课程思政的主题设计要遵循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并能具体结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等国家关于大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以

1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解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基础 个主要维度,包含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大方面,具体细化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勇于探究等 个基本要点)系统科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确定包含“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良好道德品质”等不同层次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主题,将其与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

12、习能力等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而不只是凭个人经验简单地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美德培养融入教学内容、“为了思政而思政”的敷衍之举。如此,整门课程的思政学习主题设计就具有整体性、层次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要求、课程与教学标准、学生发展实际等多方需求,提高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本身的认同与接纳,自觉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学习。(三)选用翻转课堂与实践教学等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同时能激发和促进他们对教学过程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小组研学”“翻转课堂”“讨论分享”“

13、实践感悟”等都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针对相关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查询、独立探索等自主学习交流活动;课中环节,可以先通过翻转课堂形式让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提出存在的疑点与问题,然后教师“以学定教”,在随后的教学内容阐释中予以回应和解答,拓深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实习”等专业课程实践促进学生感悟工匠精神和美德力量等,引导大学生在专业素养提升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后课外环节,借助作业布置和“美丽中国行”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相关理论内容迁移运用于实际情境,运用所学思政知识

14、认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思想困惑,在亲身参与中加深理解与感悟,增进育人效果。二、引导大学生同客观世界、他者、自己深度互动,提高其课程思政学习的对话性“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深度学习强调“对话学习”,主张师生等多主体在交流共享中与客观世界、他者、自我展开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确实,课堂、校园、网络等学习空间并非客观孤立的物理空间,而是弥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种互动的关系空间,是师生相互对话、相互启发、共同“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的精神交往与深度体验。因此,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注重通过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促进沟通参

15、与的主体互动、训练高阶思维的自我对话等路径引导学生同客观世界、他者、自身深度对话,帮助大学生在多样化认识和深度拓展中提升对思政知识的深度理解,增进家国情怀和综合素养。(一)多视角联系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促进大学生同客观世界的对话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人的思想认知总是由特定客观现实决定和影响的,课程思政要想影响和改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必须合理选用来自社会实际生活的教学素材,引导和满足大学生同客观世界对话的需求。第一,与学生个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课程思政内容要激发学生兴趣

16、、激活学生原有思想认知,必须要与学生真实生活及其思想困惑紧密贴合,从生活细微处实现“育人细无声”。如专业课教师在选用行业科学家事迹用以培养大学生良好价值观时,不仅要注意呈现科学家服务祖国和民族发展进程的重大成就,亦要注重叙述和呈现科学家作为个体成长奋斗的生命故事及于点滴细节间的成长感悟,在奋斗和担当中感受到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以便大学生发现可以与其自身生活相联结的节点,实现思想感悟。第二,与国家、社会现实相联系。以宏微结合的视域将课程教学与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国家、社会现实状况紧密相连,通过引入社会新闻、行业科技进展、国际热点等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引领学生从社会、

17、国家、民族、世界的视角认识分析所学专业及其发展趋势,更加自觉地将自身和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获得更为广阔的思考维度和认知视角。如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真实呈现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情景,让农学类专业学生了解民情、农情,认识我国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短板不足,引导学生“知农”“爱农”,激发他们为国家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奋斗精神。第三,与学科专业发展相联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学科与专业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培育与鼓励他们不断增强和承担社

18、会责任的重要节点与有益依托。在专业教育与课程教学中,以学科发展史、核心知识点和行业发展成果为依托可以实现育人与育德的有机统一。如理工类课程可以以学科专业发展史为线索呈现学生所学专业的最新进展及其社会需求,专业技术进步及其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实际之后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现实价值,进而激发其以专业服务社会、以技术报效国家的强烈意识。(二)强调多元主体互动沟通,促进大学生同他者对话教师、学生、社会楷模、优秀校友等多元主体,都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实施主体。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同这些主体的交流对话与深度互动,能直接推动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深度学习。首先是师生对话。“学高为师,

19、身正是范”,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者,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承载者。课程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丰厚的专业理论素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以及高尚的道德修养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所以,专业课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育人职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充分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学习软件,发布具有恰当挑战度的讨论内容,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在师生对话中了解学生想法、厘清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其思政素养。其次是生生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朋辈群体之间轻松自由的讨论与分享。与师生之间存在年龄、知识

20、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生生之间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近,在彼此对话时氛围更加轻松、话题更加一致,更容易打开心扉、产生共鸣,当然,不同个体间的丰富视角,可以让大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收获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理解。再次是与经典人物、社会楷模、优秀校友等多样主体对话。历史人物、行业科学家、社会楷模与优秀校友等人物及其故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通过全媒体让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以文字或视频方式重现,让今天的大学生与过去的他们产生联结、实现感悟;让行业科学家、社会楷模与杰出校友直接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让大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在对话中用真实的生命

21、故事、深刻的爱国情怀与渗透其中的精神品质帮助大学生增进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的生动形式。比如,在中医学导论教学中,课程教师就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和沉浸式教学引入李时珍等古代医家至精至诚的行医故事、我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中医经典 肘后备急方 中获得青蒿素创制灵感的创新过程等,让大学生跨越时空与他们实现心灵对话,获得成长感悟。(三)注重理论反思与迁移应用,促进大学生同自己对话理智德性需要通过思维训练获得,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要点不在于使大学生具体掌握多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在于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蕴含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观察、分析、思考、评价社会现象和现实问

22、题的逻辑方法与思维能力。“知识的获得”从本质而言意味着知识成为精神世界的有机构成,“与人的关系要深入到精神的共契,而不是外在的、工具化的占有”。为此,课程思政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注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逻辑追问、问题情境创设、知行转化引导等促进大学生自己同自己对话,进而在自我追问、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中实现思维跃升和能力成长,真正通过课程思政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第一,理论逻辑追问。知识自身是有结构的,人们在对话时倾向于固守自己原有的思维假设,自己却浑然不知。为帮助大学生突破原有认知结构、重构丰富崭新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体系、深度追问思考逻辑、进行新旧知识链接等方式,训练提

23、升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其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社会现象,拓展提升其高阶思维能力。第二,问题情境创设。与结论呈现式的传输教学相比,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创设的具体问题情境更有利于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思考和自我对话。当然,这种情境需能兼顾问题的阶梯性和螺旋上升性,能够引领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持续深度进行自我对话。如在农学类“普通昆虫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以昆虫分类学家对 年初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细菌战的调查为案例,让同学们进入到具体的、历史的问题情境之中,进而思考“为何会出现细菌战”“如何对待细菌战”“你是否会和昆虫分类家作出同样的选择”等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对话,在思维训练和

24、具体问题解决中增进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第三,知行转化引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隐性教育的方式进行育人活动,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巩固正确认知、修正错误认知,引导其构建正确完整的思想认知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大学生以新习得的思想观点作为行为标准,对自己的日常思想行为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检视,“以知促行”“知行转化”,并在遇到利益干扰和行为挫折时协助其克服信念障碍,自觉主动以高标准严要求优化个人言行、提升综合素养。三、聚焦观点、目标、反思,多层次促进大学生的协同性学习深度学习强调“协同学习

25、”,注重通过汇聚多样性差异性主体和力量的协同来直面、解决现存问题,合力推进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高校课程思政而言,这种协同性学习既包含大学生朋辈群体在同一学习空间内的合作学习及思想共享,也包含其作为主体在由不同教育主体协同实施的课程思政教育情境下所进行的整合性学习及其循环改进。事实上,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高校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等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步调一致,相互影响又彼此支撑,共同保障课程思政系统的结构稳定、功能良好,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协同性学习。因此,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需注重营造自由畅达分享空间,促使大学生在观点协同中获得丰富理解;以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多主体间力量的协同,为

26、大学生创造良好课程思政学习环境;以多元科学评价实现反思协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性学习的持续优化。(一)营造自由畅达分享空间,促使大学生在观点协同中获得丰富理解朋辈大学生群体在同一学习空间的合作学习与观点共享是大学生课程思政协同性学习的基本内涵。由于家庭背景、学科专业、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思政概念或学习范畴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这些看法和见解多数时候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而主要是由于认识与分析概念或范畴的角度、方法不同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因此,这些差异性见解融合起来往往就是关于这一概念与范畴的全面理解。比如,对于课程思政中经常使用的科学家精神,不同的学生可能从教师

27、的叙述和阐释中获得不同理解,有的侧重“爱国奉献”,有的侧重“追求真理”,有的侧重“创新创造”,有的侧重“拼搏奋斗”和“公而忘私”,有的也可能是“人生成功”“收入丰厚”等。因此,以非评价方式营造自由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是拥有同样表达权利的相同主体,进而通过思想分享、自由讨论等多样方式,鼓励大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并以包容的态度尊重、平等对待他人的见解,认真咀嚼、提炼、理解不同见解、观点及其表达方式,进而互相激发、彼此启迪,努力做到既不屈从权威与大多数意见,也不单纯偏执个人视角,而是能够在融通各种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实现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多样化理解和深度认知。当然

28、,在多样观点充分表达之后,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者,要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观点进行系统检视和总体把握,有效辨识错误观点,引领和推动大学生实现对各种观点的深刻认知,提升思政素质。如在前述“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拓展知识理解中,虽然目前我们经常谈及“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无阶级、无国界的”,但我们确实同时要注意到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的逐利性及其局限性使其缺乏国际主义精神和世界历史视野,科学在当前世界依然是有阶级属性和国家属性的,引导青年大学生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大历史视野和国家、民族、世界的大格局分析认识问题,使其认知发展从知识层次提升到思想层次,促进学生的全

29、面发展。(二)多主体教育力量目标协同,为大学生优化课程思政学习情境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注重育人的教学理念,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学校党委、教务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院系等多元主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协同发力的育人过程。首先,学校党委要发挥好领导作用,既强化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完善政策协调配套,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又建立健全可操作性强、保障有力的育人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解决课程思政推进中的实际问题,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方向保证和政策条件。其次,教务部门和人事部门

30、要发挥好引导和管理职责,设立专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通过经验分享、教学展示、课例研讨等多种形式搭建资源共享、教师交流平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并将专业课教师育人功能的发挥与其职称职级晋升、年度考核等联系起来,为课程思政有效推进提供制度约束。再者,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好协助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可以通过“思政课教师嵌入专业课程组”“一名思政课教师结对一个专业教师党支部”等多种方式,就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利用等帮助专业院系及课程教师提升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优化课程思政融入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案设计等。最后,专业

31、课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自觉提升课程思政实施能力,主动与思政课教师等专业力量同向同行,充分利用和依托所在党支部力量,深刻理解学科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把学生“爱国情怀与价值观”等思政育人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如此,多方力量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在协同一致中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学习情境,促进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三)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在反思协同中促进课程思政持续优化教学评价是一个教学循环的终结点,也是下一个新循环的起始点,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优化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功能,是持续优化和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手

32、段。首先,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值”要素,即体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知识增加、情感促进、能力提升、素养优化等,制定体系完整、指标清晰、权重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使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结果可测量、可把握,课程思政评价有据可依。其次,引入相互支撑互证的多元评价主体。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督导、政治辅导员、朋辈学生、第三方等多样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视角实现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同时能形成支撑提升课程思政评价真实性与有效性的多维证据。因此,在坚持课程教师评价主体地位的同时,引入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评价专业主体,发挥其在思政素质评价方面的专业性优势;引入辅导

33、员作为日常言行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其最了解学生日常思想与行为表现的优势;引入同班学生等作为朋辈评价主体,发挥其身边人视角的作用;引入校院督导作为管理评价主体,发挥其督查评价作用,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主体,发挥其独立评价作用等,从而有效保证课程思政评价的信度与效度,使之成为推动课程思政优化完善的有力保证。再者,优化评价方式。在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评价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将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课堂表现、自主学习成效、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课程思政学习过程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即时反馈,进而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协同发力,共同推动课程思政的循环改进、持续优化,增强课程思

34、政学习的主体性、对话性与协同性,破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中的困境和不足,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参考文献: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北京:人民出版社,:孔子 论语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克林伯格 社会主义学校(学派)的教学指导性与主动性 柏林:德国科学出版社,刘云生 对话式学习:后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 教育导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郭晓明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责任编辑:刘新才),(,):“”,;,;,:;(上接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