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0264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科研究104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提者。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炼和概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章表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新认识,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智慧,也体现了党对世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国内来说,这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内涵的新维度;对世界来说,这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人类文明进步历史贡献的新话语。中

2、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实现了文明视域内的“三重超越”。一、第一重超越:超越了中华传统文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多年灿烂悠久的文明,但是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化也进入式微阶段。历尽艰难,我国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源自西方,为什么这么自然而然地被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接受呢?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革故鼎新”“实干兴邦”,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华

3、传统文化向往“小康”“大同”,我们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我们对外交往的原则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显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相同的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和真理。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因是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国人夙夜以求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年来不懈奋斗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是一步步深化、丰富和发展的。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体现了

4、中国共产党希望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要建设适应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1987年10月,邓小平同志对匈牙利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三条忠告,也就是“三个不要”。这“三个不要”其实也正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的三条根本原则:不要照搬西方的做法,不要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不要丢掉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科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两个特性:一个是三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苏海针(中共滨城区委党校,山东滨州256600)摘要:中国式现代

5、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总结、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价值和伟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中华传统文明,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视域内的三重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既突破了原有的中华传统文明,又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彰显中国特色;既突破了高度僵化、高度封闭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既遵循了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又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固有的弊病。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西方现代化作者简介:苏海针(1979),女,汉族,山东

6、滨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党史。课题项目:滨州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2-SKGH-085)。社科研究105兼收并蓄,就是其包容性;另一个是历久弥新,就是其创新性。诗经大雅文王 中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然是一个旧的邦国,但它的使命却在于维新,在于革命。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些人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影响,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唯有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这种论调从本质上全面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全面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观点和立场上是错误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文明形态,

7、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观能动性和文明的主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两个结合”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同时,我们主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过程相适应,这是一体两面的同一过程。从古到今,中华文明体现出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不断在适应社会现实中发展进步。创新的前提是传承,也只有创新才能真正的传承,才能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特性,充分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8、时代化,坚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保持、维护和发展了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文明和历史优势。反过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科学真理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明灯,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丰富和创新,从而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真正复兴。二、第二重超越: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吸取苏联模式僵化发展的深刻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阶段到实践、制度阶段的伟大跨越,对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不但如此,苏联还发挥了巨大的榜样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持续几百年以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9、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留下了深刻教训,给广大苏联地区的人民造成深重苦难。苏联解体的根源就在于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僵化的体制,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长期僵化地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吸取苏联模式的惨痛教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注重执政党自身建设,从而全面超越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新,马克

10、思经典著作里面没有写过,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在改革开放曲折的历程中,我们充分吸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前所未有地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冲破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的重重束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了狭隘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经济腾飞奇迹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博大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充分吸取苏联模式僵化发展的历史教训,虚心学习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遵循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资本要素巨大的创造力,在有效监督的框架下让资本为

11、活跃市场良性竞争服务,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共同富裕服务。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固有本质,又吸收包括先进科学技术在内的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让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共性,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坚实基础,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要求。三、第三重超越: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摒弃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病从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统治世界500年,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

12、其他文明其他国家为从属的世界格局。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化就等于西方社科研究106化,因为资本主义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资本的本性在于扩张,资本主义既具有巨大的创造性,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资本主义一切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其必然结果就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贫富两极分化,造成人的异化,所以西方现代化带有明显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资产阶级奴役工人阶级;少数发达国家压榨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对自然无限索取和破坏;西方式现代化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很多发展中国家全盘照搬西方模式,反而陷入了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困境当中,其根源在于资本

13、主义剥削方式的广泛存在,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沦为少数发达国家的附庸,成为其受害者和牺牲品。文明属于至高至大范畴,从古至今,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繁杂多样的人类文明形态。自原始社会以后,历史上的文明形态都是以阶级对抗、阶级剥削为基础的。据此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可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剥削阶级社会文明形态,属于少数人的运动,形成了利益集团,出现两极分化和剥削压迫,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第二类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形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属于多数人的运动。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中西现代化最根本的区别。社会主义的终极

14、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为最终理想,占领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依靠的是和平崛起,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5000多年以来一直传承的是与邻为善、天下大同。我们在国际上一直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多边主义、互利共赢,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奉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惠及中国人民,而且惠及全世界。现代化理论形成于西方,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其把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总结为自由市场、三权分立、普世价值。西方现代化理论把不同的文

15、明分成了三六九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需要改变的,应该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齐,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特定的的产生背景,即二战以后,西方旧的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当中土崩瓦解,为了在跟社会主义苏联的竞争中保障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为了对抗和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而被特别提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先发优势,以殖民掠夺、剥削压迫的方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其现代化理论显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化文明,既不是历史的终结,更不是文明的终结。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独

16、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途径,冲破了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现代化就等于资本主义化的思想牢笼,昭示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四、结语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断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境界,丰富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第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全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贡献,改写了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经验与模板;第三,代表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术语上的重大革命,从根源上打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的话语霸权,是我国话语权的顶层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最强音,显著增强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3.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