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汪曾祺散文 昆明的雨 中的“情味”孔晓晗 张瑞汪曾祺笔下的昆明,既清新脱俗,也浓郁深情,昔日同窗、街景、美食被汪老捕捉进文字之中,变成一副饱含人物和光影之美的画面。回忆起动荡年代里难得的生命感知和惬意,苦难却又不失情味。汪曾祺以闲情的笔触书写对昆明留恋之深,清淡不失诙谐,素朴不减情深。通过文字展现西南边陲之美,彰显豁达人生态度,使具有诗意美感的创作追求得以实现。昆明的雨 是汪曾祺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他自身在西南联合大学的七年生活情景,对青年求学时代以及昆明的回忆所做的文章。散文一方面有关于对西南联大求学经历的描述,闻一多、沈从文等著名人物出现在其中;另一方面,作者又对昆明的生活、饮食
2、、街巷、景点进行注重描述,文字下的昆明是集美食、美景和美好回忆于一体的城市。文豪笔下的人与物总能给人留下深刻记忆,汪曾祺文字下的茶馆、警报、同学、恩师,都是经过作者细致入微的长期观察,以及自己的思考,既独具匠心,又有着特殊美感。一、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如今在云南师范大学的一隅保留着当年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一进入联大旧址,便很明显能看到一块高大的石门,石门上方有一块牌子,上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文字格外引人注目,后面闻一多先生的雕像便安静地伫立在那里,刚毅而坚卓。其实云南师范大学和西南联大旧址之间并没有藩篱的阻隔,但又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在不经意间竖起。走进旧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在心底悄然而生,历
3、史的厚重感逐渐在脑海中浮现。在联大教室里,坐在当年的座椅上,静默无言,好好感受这份浓厚的学究气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面临存亡之际,一大批有志青年汇集于此,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更塑造了终其一生而为之追求的理想信念,历经千辛万苦、动荡磨难,终成国之巨擘。可是在当年,一批批莘莘学子就是在这种原始的土坯教室中,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中激扬文字。又是何种的风华与光彩,偶尔扭头看看窗外风景,会滋生出怎样的情怀。汪曾祺先生曾以它独特诙谐幽默的方式举例子说,在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学的教授,据说是雷海宗先生,他有一门课因为已经教授多年,课本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因此上课从不备课,下课后,讲到哪里便是哪里,他也不再赘述
4、。因此每次上课他都要向学生询问上节课自己讲到什么地方,然后便开始自己的讲课。在班上有一个女同学,上课老师的笔记做得很详备,几乎一句不落。雷老师便询问这位女同学自己上次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战争岁月中,先生们在祖国西南边陲,力争保留文学评论41着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基。他们将生活的苦难化作激扬的文字,用不屈身影雕刻民族精神的正面。他们就站在那里,自信而光芒!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何种魅力能聚集数量如此多的卓越不凡的“大家”们。正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窗的欢声笑语
5、仍然记忆犹新,先生的谆谆教诲还铭记于心,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又好像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在那段激荡岁月中,无数有为青年一同跑警报,一同挥斥方遒,全部同仇敌忾,一同舞文弄墨。尽管日子清贫而艰苦,却也有一番别样意蕴在其中。二、昆明遐情何至雨季“历史首先不在文本以外,而是在文本以内,在具体的意象、话语之中”,昆明的雨 是汪老晚年时重温在昆明的青年求学时代所撰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对处于雨季时昆明的人物、景色进行着重描述,体现了汪老对昆明深深留恋之情,对青年时代艰苦求学的追忆。昆明这座城市对汪曾祺来说可谓有特殊的感情,1939年,汪曾祺离开家乡江苏高邮,只身前往昆明求学,从此拉开了他与昆明的不解之情。汪老
6、曾说:“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学作品,是可以从中感到一丝从容闲淡风味在其中。好似清晨采摘回来的嫩绿茶叶,香气随着热水的冲泡慢慢渗入鼻腔之中,不是很浓,但如果在口中细细咂上几口,唇齿之间却又弥漫出两三分香远益清,那香味会随着回味的频率而逐渐清晰。这篇 昆明的雨 便是这杯清新绿茶,初读时味道有点淡,但当再一次细细品读时,那香气便好似润物细无声般沁入心脾,润了唇齿,并且历久弥新。昆明的雨 这篇散文整体上使用总分总叙事手法,汪老先用朋友求画作为楔子,缓缓道出对昆明的记忆碎片;以画为载体,就好似卷轴般慢慢地把文章叙事线索,即昆明的雨,自然而然地呈现给了读者,并由衷地感慨“
7、我想念昆明的雨”,是对这座城市和少年青春的留恋。进一步将昆明的雨季以及和雨季相关的记忆层层展开。文章最后一段,汪老再次感喟,“我想念昆明的雨”,将全文感情回收,收放之间,形成美丽闭环。值得玩味的是,文章以 昆明的雨 为题,但是昆明的雨声并不是文章的重点。汪老在这篇散文中没有刻意着重笔墨细致入微地对昆明的雨进行描绘。恰好相反,昆明的雨季令人沉醉着迷,而一场场的雨则成了叙文线索,把昆明的“菌子”“水果”“花卉”“仙人掌”这些作者想真正表达的景物形成符号紧密串联,画面极具张力构成一个整体;而连绵的阴雨天又为作者笔下的景物提供了极具地方风情的舞台,把作者的这些零星记忆淋得“近于夸张的旺盛”,最终以具有
8、丰富光影美学般画面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行文脉络间,不知不觉中,读者处处都能感受到昆明氤氲水汽相互交织的气息,文章看似没有直观描述雨,但是“雨”早已在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文章的每个角落。“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怀念,归根结底是怀念附着在事物上的人和事。”用这句话来描述 昆明的雨是非常合适的。正如上述提及,“雨”在文中既是线索也是舞台,作者把自己点点回忆用串联方式呈现给读者,其目的是想缅怀在昆明留下的青春。并以此为出发点,开篇讲到的“仙人掌花”便成了连接现实中的生活和记忆中雨季的纽带。在对仙人掌篱笆进行描述后,汪老又讲起昆明的菌子,菌子不是昆明的独属却是昆明的符号,顺势侃侃而谈火车上趣闻,语言平和得像和你
9、亲切聊家常的老者。除了菌子,昆明的果子也十分美味。例如在雨季中生长的杨梅就让作者记忆深刻,仿佛卖杨梅的少女那娇娇的喊卖声又涌上作者心头,心中美好回忆点点泛起。跟随着视角变化由下转上,汪老又很自然提到文学评论42了缅桂花和木香花这两种绽放在昆明雨季中的动人花朵。对于缅桂花,汪老由衷而发“不是怀人,不是思乡”的感概,值得读者玩味。事实果真如此吗?“怀人”和“思乡”既然都不存在,为什么又要刻意强调呢?非也,作者使用一种反语的写作手法来描述正是这一盆看似不起眼的小花朵,却勾起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而下面随着木香花的出现,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变得愈发浓烈。作者喝酒赏花,在这下着雨的昆明,在这白描之中,似有似无的
10、淡淡忧伤就化作水迹浸透了纸背。诗歌在最后出现可谓点睛之笔,以景结情,青与红,淡或浓,尽管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对内心的感伤直接表述,但是读者读后已经可以通过文中风景与作者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在文章末尾,作者重述,“我想念昆明的雨”,将本章意境和关于青春的碎片一并笼罩在似真似梦、若即若离之中,和前文进行了照应。乡愁是一种特殊的味道,如同亲历那个动荡的年代;而这一切结束,再回首看时,过去陈旧的记忆却变得鲜活了起来,让人思念。作者思乡之愁便如同这雨季般婉转悠扬,朴素行文,深远韵味,耐人咀嚼。这些都笼罩在昆明的雨中,埋藏在记忆深处。三、人间有味何止浊酒昆明的雨 中处处弥漫着人情味,令人无限回味。不管是对花有深
11、厚感情,喜欢送租客花朵的女房东,还是卖了书籍给汪老换酒喝的好朋友朱德熙,都体现着人间情味,让人感到温暖。真挚情感使人感到温暖,文字亦是如此。汪老通过文字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便是文字的魅力。他是由声音写人、写人的生活。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几乎只能维持勉强的温饱。汪曾祺先生写作喜欢用直述白描的方式,仿佛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作者间情感,用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表达着美和爱。他的文字总能给人一种归属感,似乎描述的就是你我大众日常生活,朴实却又不失乐趣。汪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总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文字下并不是繁文缛节的说教,而是一位老友在讲述日常生活,他传递给读者人文关怀,从大众出发予人关照和启发。他的文字中有着对生活报以诚恳的态度,也有对读者好友般的关照。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评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