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 期 年 月湘 潭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社群认识论刍议张践明(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摘 要:传统认识论侧重认识的个人成因而认识的真正重要成因是社群 承认社群能够成为认识主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社会认识论、阶级意识、知识共同体等理论是社群认识的佐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重视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社群认识的物质基础是人际相互作用场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是共时态互动与历时态承继的统一关键词:社群认识论社群主义知识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我们讨论社群认识论并不
2、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讨论认识的社会成因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社群何以能够成立 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就讨论过知识或认识的个人成因而从培根开始把认识主体完全放到个人主体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基于个人主体的认识而发生 关注个人知识形成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传统的认识观点在获取知识的社会方面却是个重要盲区 它看不到个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群来学习他人的知识社群认识论以及知识社会学要弥补这个盲区一、几个概念的厘清这里有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方面社群认识论强调个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社群或社会任何个人知识说到底都是来自社群或社会另一方面社群认识论强调社群作为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意义研究社群认识的发生与发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
3、区分社会认识论与社群认识论两个概念 社群认识论与社会认识论是很接近的但是社群认识论不同于社会认识论 一方面个人、社群与社会是不同认识层级的划分对应的是个别、特殊与一般的区分 另一方面“社会”概念强调社会与个人的性质差别“社群”强调共同体与个人的集合差别“社会”更注重内涵性质“社群”更注重外延范围 社会概念很宽泛在不同语境中会有所不同 社会概念更抽象社群概念更具体社群往往指在工作、生活与学习在一起的人群也指因为经济、政治、文化认同而汇集一起的人群前者在物理空间上是在一起后者却不一定社群当然是社会的社会包括社群社会通过社群作用于个体“社会认识论”存在两种研究路径一是把社会作为认识主体来研究的认识论
4、二是把社会当作认识对象或研究客体 溯其源它来自是两个不同的纲领“科学政策纲领”()和“补充纲领”()科学政策纲领旨在使科学更加民主和公众问责的确定方式它也希望增加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发展的选择能力 它基于这样的假设个人可以通过操纵科学家共同体的社会组织来影响科学知识的集体生产它认为变化的社会组织导致了不同类型的知识 这个纲领并不提供一种科学政策的形式它只是去理解而不是去改变认识共同体 社会认识论的科学政策纲领这一点很重要:认识论与政治息息相关理解知识就是理解它们的社会和政治结构 社会认识论的补充纲领则试图弥补传统的个人主义认识论的不足 补充纲领所提倡的就是区分个人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他们认为传统
5、的个人主义的认识在关注个人知识方面虽说是正确的轨道但传统的观点没有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践明()男湖南益阳人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群主义认识论基础”()看到知识的社会方面 学习别人的知识这恰恰需要社会认识论来补充说明知识的社会机制 社会或社群认识只是隐含在某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中如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方法论集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争论中社群认识论与社群主义认识论有区别 社群认识论着重研究社群认识问题社群主义认识论也是社群认识的一种是强 社群认识论它把一切认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归结为社群 社群主义认识论比上述“补充纲领”更激进 它
6、不仅批评传统认识论对知识的社会性质方面的忽视它还强调传统认识论错误地把个体当作离散的认识者本身的范畴社群主义认识论通常认为不存在脱离社会的单子式的个人认知者二、社群是个体认识成因的重要基础社群认识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知识成因的基础问题 我们知道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立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是认识论的基础即社群认识是个体认识的起源基础呢还是反过来个体认识是一切认识之基础 社群认识论认为任何个体的知识都来源于社群或社会 西方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有四个来源:知觉、记忆、理智和证明 知觉包括对物理世界的外部知觉和自身精神状态的内部知觉或内省 理智包括直觉以及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我们
7、把知觉和记忆作为感性认识能力把理智和证明作为理性认识能力 在传统西方哲学中知觉、记忆和理智都是个体的思维能力它们好像是个人天赋资源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传统哲学认为证明意味着知识是从别人的陈述中获得证明才具有知识的社会一面 这一理论至少排除感性认识的起源不是来自社群的社群是否能作为认识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具有社会构成的方式 像实践主体那样具有四种形式即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由于社会这个概念的宽泛性人类主体、社会主体(狭义)、集团主体都是社会主体(广义)因此产生了认识论上的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马克思指出“甚
8、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马克思在这里强调认识活动的社会性强调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不可分割性蕴涵着社会主体作为认识的基础的思想承认社会、社群能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恰恰是社群认识论所要强调的 一些思想家通过其他路径论证了这个原理 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论述了群体意识是什么?群体意识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较早地论述了阶级作为认识主体(阶级)对自身的自觉意识和对历史重大行为的作用 他说“意识与社会
9、整体联系起来就能认识与客观状况相符的思想和感情等等 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为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他说明了作为认识主体的阶级意识并不是个人意识的总和也不是意识的平均数而是一种总体意识舍勒在上世纪 年代创建了知识社会学他认为知识或思想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要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就应分析它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说明什么样的社会群体会产生什么样的观念和思想以及它为什么会得以发展 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各种观念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有控制的经验研究找出意识形态与社群的联系然后由经验研究上升到认识论高度探讨思想意
10、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程度确定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其结构建立起检验知识或思想的正确标准 在科学哲学领域库恩揭示了科学“知识共同体”作为科学家社群主体对认识世界的图景制约着科学家个体的认知活动与研究活动 我国近代哲学家张冬荪认为思想是受“社会情况”左右的此“社会情况”既包括社会上无形或有形的势力亦包括“很遥远的社会影响”(即“文化”)之“暗中支配”这些论述都表明了人的认识即受制于所处的社群也受制于所处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人的认识是来自于社会主体的三、社群主义认识论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方法论集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人主义之争这在经济学领域或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讨论是不少的 这种方法论之争最终还须认识论的基
11、础追问恰恰它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和深度挖掘社群主义()是 世纪 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 社群主义是新集体主义作为在政治学、社会学以及道德领域它与自由主义相对立我国评介和研究不少 但是对社群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国内文献中几乎找不到什么信息明确提出社群主义认识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社群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先行者是约翰哈德威格()和迈克尔维尔伯恩()哈德威格和维尔伯恩引入了以社群为认识主体的认识论证明理论哈德威格侧重于知识的对象如何汇集证据使社群或团队更多地了解世界 维尔伯恩更注重知识的主体社群形成证据会如何构成知识主体的特殊的义务与权利哈德威格的证明确信知道()一书从整体观点出发对证据
12、的个人主义概念进行了抨击 哈德威格找到了现代科学中的观察论据来说明科学家团队是基于证明和信任的基础而形成的 他告诉我们与不同形式的专业数学家的共同工作(例如贝尔巴赫猜想的布朗格日证明等等)的证明来说明个人主义的哲学认识论是不可能的它不符合我们有关“知识”扩展的直觉 没有社群间的主体际认识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共同体也就不能形成社群 知识共同体是社群存在的重要根基 知识共同体实质上就是一个具有共同知识的社群迈克尔维尔伯恩知识共同体()一书明确地反对洛克关于知识证明只能由个人提供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社会知识概念提供了一个确证的社群主义观点在维尔伯恩的著作中认识论的社群主义不是基于个人的观察个人几乎总是
13、必须依赖他人的认识 维尔伯恩的著作论述了社群主义产生于规范的承诺并在与他人交谈过程中而创造哈德威格和维尔伯恩只是从理智与证明来确立社群主义认识论 马丁库奇()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社群主义的纲领性著作达成一致的知识 社群主义认识论纲领他系统地论述了社群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力图把社群主义理论推向更深库奇指出相当大一部分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是从别人所说的那里获得的 我们从他人的诉说中知道我们何时何地出世父母是谁我们出生时谁取的名字或我们小时候像谁 我们看到很多的新闻采访都是通过目击者来陈述一个事实的 太多太多的东西都通过别人的描述与叙述我们才知道的成为知识的 我们的老师、父母、朋友以及大众传媒教我们接近
14、身边的一切事物和我们知道的历史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和自然世界 尝试剥离你已经用这种方式从别人那里获取了的知识储备中的每件事你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属性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社群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 毛主席在实践论开篇就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以前多数的认识论包括唯物论的认识论研究因袭传统忽视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忽视了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认识的本质是社会实践制约下的具
15、有社会性质上的社群认识换言之旧哲学既没有看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也没有认识到社会或社群作为认识主体的意义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找到一条社会实践是认识论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标准更深刻的内在基础 我们要表明的是人类认识不同于动物认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首先是社群中的认识主体说到底是社会认识的主体 社群认识(主体际认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关系发生的先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作用而这个实践是社会实践而不是离开社会(社群)的个人践履社群认识论找到的就是这个基点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形成认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不仅是把认识论转移到实践论而且还要进一步地由以研究个人认识为中心转向
16、到以研究社群认识为中心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本 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如果不认真研究作为认识主体的社群(主义)认识论确实是一种遗憾的事人的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使思想获得了共同的表达方式使认识超出了个体经验的狭隘范围 人通过语言掌握人类千百代人的经验学习和掌握不在场的人和集体的经验从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独特的社会遗传方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知识本质上也是社会性的也是社会关系的 认识的动力来源于社会需要这个社会需要是指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阶级斗争、社会文化活动等等的需要认识的工具为社会所提供不管是物质性工具还是精
17、神思想性工具或者思维的语言符号工具认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社会所提供的他人的经验与知识传统认识论注重认识个体的认识形式忽视了认识个体的社会性和认识的前提 反之脱离社群而存在的个体认识是不能成立的为众人所熟悉的狼孩的故事足以证明脱离了社会人群的狼孩不过是人形的“狼”根本就不会有人的认识与思维语言是思维与认识的工具而语言就是社会的维特更斯坦从语言学角度证明“私人语言是不存在的”这表明人的认识一刻也不离开社会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说明人的知识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社群的传递与交流心智哲学的证明个体感受性之不可通约这种不可通约只能通过社会交往、社会交流来消弥鸿沟以达到彼此的默契与认同忽略个体感受性的差异解决“你不是
18、鱼怎么知道鱼是自由的”“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自由的”这样的认识论难题而社群认识论认为社群是我们进行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基础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传统认识论在感性认识的社群缺失的原因个体认识的模型解释不了感受性的通约问题社群认识的物质载体是人际相互作用场 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有实质实体和物质相互作用场 个体主义的认识论对社群认识的最大驳难是社群大脑()是不存在的没有社群大脑何以可能形成社群认识?无庸置疑没有一个所谓的社群大脑(实体)但是在社群中却可以形成一个社会个体中一致的认识社群中的个体在一起会形成一种“场”这个“场”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相互作用场”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协同力形成
19、了一致性的认识与意识 有试验证明多个带有会发声钟摆的时钟放在一起最初这些钟摆的摆动是完全无序的而只要经过不到 分钟后所有的钟摆就完全实现了一致摆动 在自然界当萤火虫成群在一起时它们的尾部在没过多久也会一致协同闪亮 鸟群活动的一致飞行也是如此 在协同学中解释晶体结晶过程时也说明无序的物质排列在外界环境的干扰震动下一旦形成了组织核心立刻就会由无序到有序形成结晶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社群认识的物质载体便是社群的相互作用场就是社群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众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其实也是社会的人际相互作用场的效用 当个体处于这种相互作用场中个体会获得群体的信息就会受到群体的观念、意向
20、和行为相互作用场的影响确定朝着群体一致的方向来形成自己的观念、意向和行为我们曾经提出“集体意向性”是个体意向在交互认识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均衡的结论这正是社群认识之注脚 通过对集体意向的分析回溯到对共同信念的确认、再到共同知识的形成认为共同知识是交互认识的均衡 这一结论主张对还原主义的批评与对非还原主义的扬弃交互认识是基于“交互认识场”来说明社群认识的物质载体社群认识框架下的个体认识有共时态互动和历时态承继两种方式来达成公共知识或公共认知社群认识论较好地回答了认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难题共时态互动:共时态是指在某同一时间内的状态共时态互动是指社群 认识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即社群主体内个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21、个人主体与社群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社群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群间个体之间通过各种交往交流、互换信息可以达到某种认识上的相对一致已经形成的社群认识成果形成了的思想意识文化都会通过各种形式个体化个体认识的新进展、新发现又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社群化个体认识达成社群认同社群认识又向个体散发社群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不同社群认识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时时在发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也经常发生跨国交流发生跨文化交际 互联网时代的通讯工具使这种互动与交流变得更加迅速与便捷现代自媒体公共交流平台如 群、微信群成了今天社群个体之间、社群与个人之间发生互动的重要媒介历时态承继:库恩的知识共同体的理论、范式转换
22、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群认识的历时态承继的模型 知识共同体的范式就是一种社群认识模式这种范式是继往共时态认知达成后被相对固定的一套认知标准、认知概念和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是根本性的稳定性的模式或框架 在这种范式下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出自庄子秋水同体的个体从事着各种认知活动 只有在个体认知遇到事例与旧范式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才会动摇旧范式的根基通过共同体内的个体同时态互动达
23、到一致建立新范式这便是范式转换在科学领域里的范式转换是科学革命的表现形式 我们把库恩的范式转换()放到社群认识中来考察摒弃库恩对范式的离散性解释而是放到社群认识之流中看到它的连续性看到前后范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社群认识的历时态承继可以较好地分析知识共同体“知识更新”()与共同体“信念修正”()共时态互动与历时态承继也是共一过程中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社群认识中社群状态受制于历史文化承继与社会环境影响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社群状态而与其他个体发生认识的互动或交往社群状态下的个体并非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备能动性的认识个体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反作用于社群更新与修正社群认识的固有结论而实现理论创新为社群知识共同体所认同 这便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要义参考文献:李秀林王于李淮春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志章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毛泽东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张践明.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李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