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代思想大一统---复制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042313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思想大一统---复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代思想大一统---复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经纬中学 历史组 李媛 一场关于“有为”和“无为”的PK赛 【课标要求】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分析汉武帝转变治国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有很大的作用,同时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作用。 【教授新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各个学派的观点和主张,至秦代推崇法家思想,但是过于严苛了。到了汉代,统治者开始转变治国思想了。汉代的治国思想大体上来说,经历了一场有为和无为的大PK。那么这场较量是怎样的呢?对于汉代产生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Round 1:“无为”定天下,黄老之学胜利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直接作答,答题时要求学生注意通过材料得出信息,讲解做题过程。 材料一: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陆贾对汉高祖的建议) 材料二:汉初,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不能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 结合材料,分析汉初统治者为何采用黄老之学? 预测学生回答:借鉴秦亡的经验,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需要修身养息的政策 解答技巧:从材料第一段和“汉初,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分析汉初统治者是借鉴了秦代的统治经验,过分采用法家思想,统治过于严苛,导致人民不满。加入秦始皇行仁义那么就不会有汉代了。材料的第二段分析汉初的经济十分凋敝落后,所以要尽快恢复破坏的经济,休养生息。 2.结合所学和材料,黄老之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的统治者,你会试行什么样的政策呢? 学生阅读课本答出,修身和养性,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顺因自然规律。 轻徭薄赋,减免税收,皇帝要节俭。注重发展农业吗,不误农事。 材料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大仓之粟陈陈相囚,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上》 3.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黄老之学在汉初盛行70年的原因? 此问就是研究黄老之学对汉代的影响。学生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经过黄老之学盛行的70年,汉武帝时国家经济富强,国力大增。对于汉代快速恢复经济起到重大的影响。 教师过渡:汉初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汉初统治者放弃了秦始皇有为的法家思想,采用了无为的黄老之学,并使得汉代的实力得到增长。所以第一轮比赛无为胜利。但是到了汉武帝国家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于是有为的治国思想赢得了第二轮比赛。 Round 2:“有为”创伟业,黄老之学被新儒学K.O. 材料一:偃说上日:“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材料二:罔疏而民富, 役财骄溢, 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宋室有士, 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无限。盛而衰, 固其变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汉书·匈奴列传》 4.结合汉初的形势,分析汉武帝为何要改变治国思想?黄老之学为何在汉武帝时期衰落?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通过三段材料可以看出,汉初统治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材料一说明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增大,威胁皇权和中央集权。材料二说明汉武帝时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王朝的统治。材料三说明北有匈奴南下威胁汉朝统治。对于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必须要做一个有为的皇帝。 所以黄老之学之所以被PK,是因为汉武帝时统治形势发生变化,黄老之学无法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抛弃。 探究一: 帝王心声知多少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5.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帝王的哪些统治需要呢? 措施 帝王心声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思想理论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 神化皇权,加强皇权 限制君主的权利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三纲五常 制定道德规范,稳定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解题技巧:依据材料一得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为天地之经常,是天地间的永恒法则和规律,所以君主加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是合理的。材料二得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看出是在加强君权,符合天意,但是也要限制君权,体现董仲舒的聪明之处。材料三得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行为准则,具有等级差别,这是天道,无法违背,从社会层面落实封建等级,维护封建君主统治。强化君权。 教师讲解:通过研读材料可以理解每个措施的内涵,帝王的心声其实就是每个措施的影响。 探究二:结合所学分析,相比先秦的儒学,董仲舒的儒学有哪些新的特点?(答题思路,比较出不同点,可从思想来源,主要主张,历史地位等方面来分析) 此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组将答案展示到白板上,由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评价。 预测学生回答:通过与先秦儒学的比较,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以下几点: 思想来源:新儒学糅合了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等思想 主要主张:从关注民生转变到关注君权至上,成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历史地位: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被统治者重视,变为汉代统治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教师补充讲解:新儒学继承了儒学“仁”的思想,比如行仁政和五常。 课外探究五:处于今天的中国,你觉得董仲舒的新儒学可否有借鉴之处? 此题要求学生开拓思路,结合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来分析。大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天人感应限制统治者的权利,五常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 总结:所以统治思想的改变其实是和国家的统治形势和统治者的要求有关,而儒学一直以来不停的根据政治统治需要而改变思想主张,以适应统治需要,所以儒学从汉代之后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板书设计】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 黄老之学 历史背景-------主张---------历史影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背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措施 帝王心声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思想理论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 神化皇权,加强皇权 限制君主的权利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三纲五常 制定道德规范,稳定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导学案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