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
第二课时 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
一、【教材分析】
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同时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节主要介绍了求和函数SUM、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条件统计函数COUNTIF这三个基本函数。教学过程中在掌握这三个函数的基础上再引出最大函数MAX和最小函数MIN,以达到对知识的合理拓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中利用公式算总分、平均分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使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在教学中,对于SUM和AVERAGE两函数比较简单采用先学后教,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完成任务。而对于COUNTIF条件统计函数比较复杂则采用教师操作示范的基础上,学生按照教师示范步骤来完成任务,以达到掌握的目的,以此掌握这三个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 了解SUM、AVERAGE、COUNTIF函数的功能;
③ 掌握SUM、AVERAGE、COUNTIF函数的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团结协作,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SUM、AVERAGE、COUNTIF函数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函数的数据区域的选择、条件的输入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讲练结合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六、【教学准备】
三个工作簿:期中成绩表、练习表、作业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回顾利用公式计算考成绩中总分的方法“=B2+B3+B4+B5+B6+B7+B8+B9……+B20”,公式太长输入麻烦,容易出错。Excel给我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方法: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然后来解决这3个问题。
请一两位学生用公式来计算,其它学生观察来找茬。
回顾上节知识,并加深记忆,同时引出新课
新课: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
自学探究
出示三个问题: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与公式有什么关系?
3、函数怎么表示?
教师总结:函数是公式的特殊形式,是Excel自带的内部公式,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是:函数名(参数1,参数2……)
在Excel中预置了几十个函数,通过这些函数可以方便地进行各种复杂的计算,通常fx 可以调用Excel中的所有公式。
阅读课本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与公式的关系
探究求和函数SUM
阅读课本P61页第二段,认识求和函数SUM,并回答问题:
SUM(C3,D3,E3)的功能?谁是函数名?谁是参数?
阅读教材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认识求和函数SUM
利用工具按钮∑计算总分:
∑是求和函数SUM的快捷按钮计算总分。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按钮的用法。
1、 确定存放结果单元格
2、 点击自动求和按钮∑
3、 选择数据范围
4、确定函数
边听教师的引导边进行实践操作。
掌握利用自动求和按钮∑计算总分的方法,在Excel中只能对同一类型的数据自动求和,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任务一
利用∑计算语、数、外三科总分。
实践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操作方法
自学探究
教师小结:大家都已经完成了三科总分的计算,看一下自己的结果对不对。在大家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最容易出错的两个地方:
1、确定结果存放单元格
2、选择数据范围
听课
通过反复强调,突破难点
利用AVERAGE函数计算平均分
刚刚我们学习SUM函数计算总分,我们知道粘贴函数fx 非常了不起。那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如何通过fx 调用平均分函数,
(教师小结):利用平均函数计算平均分
①选中存放结果的单元格
②fx
③选择数据范围
④确定
探究学习
尝试AVERAGE函数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任务二
计算各学科的平均分
教师及时指导
实践练习
通过自己动手巩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学生演示
教师发现个别同学完成的非常好,我们请做的好的同学踊跃上教师机给我们示范你的操作步骤。给予掌声鼓励。
学生演示操作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通过掌声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
条件统计函数COUNTIF
Excel函数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数据计算,还具有对常用数据进行统计的功能,下面我们要求出语文学科的优秀人数怎么做?
教师示范:做一做
1、 确定结果存放单元格
2、 选择所需要的函数COUNTIF
3、 在编辑栏内修改统计数据区域
4、 在参数输入框中输入条件
5、 确定函数
听课,仔细
观察并记忆操作步骤
学习利用条
件统计函数
COUNTIF统
计优秀人数
的操作步骤
任务三
利用条件统计函数COUNTIF统计各学科的优秀人数、及格人数。
实践练习
通过练习,掌握条件统计函数COUNTIF的使用方法。
学生演示并评价
找几位同学进行演示操作步骤,其他学生观察,并及时从中找出不足,评价几位同学的操作熟练程度
个别学生演
示,其他学
生观察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试试看
通过公式计算各科优秀率,并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出来。
教师及时指导
尝试完成
针对掌握较好,完成较快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问题
如何保留2位小数。
操作指南:
1、 格式-单元格-数字-保留2位小数
2、 格式工具栏上的快捷方法
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拓展内容
任务四
观察成绩表,同学们找一下语文科目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是多少,我是不是也可以也利用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来尝试的完成。
教师指导:提示如何找MAX、MIN
1.学生回答
2.学生尝试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练习提升
打开“作业”工作簿的帮助教师完成第二次月考成绩计算。
学生完成
操作练习
巩固提升
作业上交
将“作业”工作簿以自己的姓名保存文件上交作业。
课堂小结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总结:
1、 函数的概念
2、 求和函数SUM
3、 求平均数函数AVERAGE
4、 条件统计函数COUNTIF
重难点:1、确定结果存放单元格 2、选择数据范围
八、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的应用,对数据的处理和统计是Excel强大功能和价值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部分内容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有一定距离,他们很少对函数有过思考,要理解这些函数功能和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以“期中成绩”工作簿为例,以找茬形式进行成绩的计算与统计。
首先在备课时,我先对本节课的知识难易度进行了分析,也对学生前面“使用公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从而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设计上做了精心的准备。
最后在教学设计上先复习回顾上节所学的“公式的计算”,引出本节“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利用白板展示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节的重难点是函数的使用方法及函数的数据区域的选择、条件的输入。这里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函数,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本,自学函数SUM、AVERAGE的使用方法,然后完成实践任务。对于COUNTIF相对来说比较难,所以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后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最后拓展学习MAX函数、MIN函数使用方法,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同时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才能在操作时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教 学 设 计
第四单元 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
第二课时 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
作 者:万学红
性 别:女
通信地址:宁夏平罗县回民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13995060052
邮 箱:wanxhon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