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为教育而教育
——我读罗素《论教育之目的》
看到这篇论文的第一眼,我很没出息的想要缴械投降——也许是看惯了华丽流畅而又简单易懂的流行小说,突然看这种学术味十足的论文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总之对我来讲相当的晦涩难懂,只好耐下性子细细品读分析,终于读出了一点点门道。
“在考虑如何施教之前,最好还是想弄清楚我们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即“期望塑造什么样的人才”,作者一开始便点明论文的主旨,即是题目“教育之目的”。通过对比中国古代儒生,古希腊雅典,当代日本,耶稣会,阿诺德博士式(英国贵族式教育)以及当代美国等几种教育体系的不同,然后总结教育的目的。
“希腊人精悍”,在我的理解中,是指希腊人相比较中国古代儒生多了一份攻击性和好战性,为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甚至会带领流放者攻打自己的国家,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人会在某一天将自己的文明毁灭显然并不奇怪。中国人却有与古希腊截然相反的“懒散”个性,虽然古希腊雅典的孩子与中国古代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方式在某些方面相似,但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却让古希腊与中国走上了不一样的结局。
作者在文中提到中国古代儒生的“怀疑论”,关于这一点我不是很赞同,当然也与主题没有太大的关系,就暂不讨论。作者认为“怀疑论”造就了“稳定与艺术”——这种因果关系暂不考虑,要说中国儒生式教育“稳定”我倒是赞同——却没有让中国产生“进取精神和科学”。“没有科学就不会产生民主”,而民主又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注定了中国儒生教育无法适应当代,迟早要被舍弃,目前来讲也确实如此。同时“当代的科学发明造就了一个好战的世界”这与中国教育的“稳定”也有冲突,这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教育在现代的失败。
然后是当代日本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对比。不可否认,当代日本的教育及其成功,最起码,就其本来的教育目的——把国家建设得更强盛——而言,但不看结果而看过程却又是“应遭到谴责”的。因为当代日本人是用创痛的日本伦理道德来统治子民,“国家主义,孝道,忠于天皇”,这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将民族凝聚力提高到一个顶点,使教育为国家服务。但实际上,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没有自己真正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束缚了灵魂,偏激执拗。用作者的话说是“过于勇武,恪守教条”,与中国传统教育的“过于懒散,喜欢怀疑”恰恰相反。一旦牵涉上“过于”,就必定不是好事——当代日本教育一味地灌输知识,却忘记了有时候知识并不是可以轻易获取的,它可能要经历很多困难;而中国传统教育的“喜欢怀疑”等于是否定了知识获取的可能性。
“教育应当造就一种信念,它确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知识是可以获得的。”这种观点很重要,让人在求知的过程中既不会太绝望,也不会太乐观,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知道努力的态度。
耶稣会将教育归属于某一社会团体的利益之下——这显然是错误的,教育是为整个社会而服务,而不是为了某一部分而服务,耶稣会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们当作获利的手段,对学生们没有热爱,这样的教育理念注定教不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但因为有目标,确实培养出了他们期望的“人才”,至于那些意料之外的杰出人才,其实是与其教育初衷相违背的。
阿诺德博士的教育是典型的英国贵族式教育,这种教育显然不可取。它的目的是要培育出“有权有势的上层人物”。不得不说,这实在很成功,培育出了相当令人赞赏的品质——“精力充沛,社交有方,身体强壮,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高出常人的正派品质,并且确信,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众所周知,所谓的贵族,就是高高在上,欺压民众,从而保持自身的所谓贵族光芒的高傲的家伙们。所以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智力,同情心,善良以及想象力——以智力换取“美德”,这样的代价也许有些大吧?
美国式教育也许是备受世人推崇的,至少在我以前看来是如此——它自由,严谨,公平,热情——但实际上,它似乎在无意中向学生灌输了一些错误的想法,包括“排他性的美国式爱国主义思想。”而且,错误的根源一个与当代日本、耶稣会相同:“只把学生当做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不是把学生本身当做教育的目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我们培养的孩子们,而不是国家。而老师们,应该热爱他的学生而不是他的薪水或者头衔,这种热爱甚至应该超过国家和教会。毕竟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将来的主人。而这种爱对于一个人漫长的求学生涯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它会给学生一种感情基础,一种良善的潜意识。
除了热爱学生,教育者还应该知道并教给他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正确的品质——倘若不是如此,也许会在无意间教育出第二个希特勒也不一定。
在作者看来,每一个人,无论是何民族,不论性别年龄,也无关所从职业,都该具有的四个理想品质:活力、勇气、敏感、智能。
活力其实也就是一种身体素质,所谓“一口气上五楼”就是活力满满的一种体现。保持活力说起来简单,其实就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讲着实有些惭愧。就拿咱学校来讲,去年冬季的“阳光长跑”完全变了味儿——一个人跑到打卡机前,拿出数张卡,一下子替全宿舍都打了。看现在的年轻人,完全没有所谓的朝气蓬勃之感,十九岁的年纪简直像是九十岁。一个人有活力可以活的很灿烂,对世间的一切充满兴趣,生活充满欢乐。
勇气是一种很复杂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压抑恐惧之心,从而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勇气,也会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下意识地勇敢起来。即使有的时候表现得很勇敢,但是却在心里隐藏了极大的恐惧,这样的勇敢其实会在随后的行动中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极力压抑出来的勇气。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的勇气都是压抑的勇气,这也与我们的成长有关。我想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有过被大人吓唬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我们不乖,也许纯粹是大人想要逗我们玩,但这样却在无形中毁掉了我们的勇气,只能在慢慢地成长中努力压抑恐惧,再次获得勇气。我们更需要的的是真正的勇气,不需要压抑的真正的毫无畏惧。这需要我们本身具有健康和活力、行动和技能。健康和活力是身体本身的素质,是勇敢的基础;行动和技能则让你在面对恐惧时更有底气和信心。
勇气还有一种更本质的因素:因自尊心而产生的勇气和因无我的生活观而产生的勇气。我觉得自尊心是人的一种很高级的心理素质,这样的人往往坚强又勇敢,很难有什么东西能真正将其打倒,所以可以很勇敢地面对一些恐怖的境地。至于“无我的生活观”,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语,上百度,谷歌也都搜不到这个词,用我的理解,这是一种不关乎自我而首先考虑外界的一种无私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也许先想到的就是“爱情”,包括父母之爱,手足之爱,男女之爱。在爱情里,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对方,然后才是自己,毫无理由的无私——倘若没有这种心里那一定不是真正的爱——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高贵本能。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无我的生活观”,即是对知识的捍卫和追求。所以要培养勇气,就要有广泛的兴趣,这样的人会对外界做出极高的评价,不再因为自身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这是一种积极自然的勇气,值得推崇的勇气。而这种勇气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同时,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敏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正当的勇气。敏感并不是说要多愁善感,而是要“恰到好处的”的情绪反应,在保持理智的同时,最大范围的保持感性。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绝对不能丧失感情,否则那就真的成了一个工具。敏感的好处在于,他可以促进人进步,当你做的好有人夸你时,心中自然会涌起一股愉悦的心情,这种心情会促使你继续做好事;当做了错事有人责备或是埋怨时,你会产生消极的心情,会避免下次做错事。还有同情。看到地震中受难的人,我们会同情地给予援助;看到路边乞讨者,我们会不由地给些零钱——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教育的目的是将这种情绪在抽象的条件下引发,让我们即使是在阅读文章,核对数据也会对其中所描述的事实产生足够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改善这个社会。
最后一点是智力,传统教育低估了智力的作用,例如阿诺德博士的教育,以智力换取所谓的“美德”,但是作者所认为的智力并不是所谓的IQ或者是所学习到的知识,而是真正的知识加上寻求知识的能力——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一个人可以是笨蛋,但他如果热爱学习,能够学习,一定会成为不一般的人。而要能够学习,热爱学习,一要有好奇心,二要有宽广的胸怀之类的美德。好奇心是要激发人的求知欲,关于好奇心,“与其他利益之间的关系既不直接又不明显的好奇心”也许是最值得追求的好奇心。而宽广的胸怀则让人更容易接纳新的知识,这也很重要,毕竟知识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充盈自己的头脑。
活力与健康是人们更为长寿,为人们改善世界创造身体基础,勇敢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改善世界进行大无畏的斗争,敏感的素质使人们更有人性,希望这个世界更为公平美好,聪明的智力为达到世界公平公正,为让世界更美好指明道路。所以说,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教会学生这四项基本素质,其他的生活品质生存技能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这四种素质,会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正直的人。
教育是以人为根本,人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上位者想要国家社会世界会变成怎样不能依赖于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而应该教育他,让其自然而然地主动产生主观的想法——我想要世界怎样,我要如何改善世界,我才是世界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论教育之目的》的理解,原文三成的东西在我这里占了一半多,貌似主客颠倒了。伯特兰·罗素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各种家,当然很明显也是哲学家,百度百科上关于他的介绍做成WORD有将近二十页,甚至被看作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其社会地位可见一斑。这篇文章通读一遍,分析N遍,还是觉得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应该说大部分都不理解=。=),哲学家的语言与思维总是与咱这普通人的思维有很大差异,我也认了。有内涵的东西往往不容易理解,原文近30页WORD的文章而我的理解只有三页,毫无疑问只了解了一点点皮毛,但是还是获益匪浅的。总之长久不看这种内涵性质的文章,突然看到了还是感觉很好(仿佛想起了苦逼的高三岁月,当然那文章比这简单多了),稍微觉得有些成就感。啊,写的也就这样了,不能强求一个理科生写得多么好啊,虽然喜欢语文,但这是两码事。那么,就这样,过两天再补一篇“大学之目的”之类的文吧,毕竟这一篇基本都是引用罗素的原话,有种不实在的感觉。
——后记
附注:
伯特兰·罗素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在现代西方哲学界,逻辑学界以及社会政治领域内,罗素都享有崇高声誉。在学术领域,他不仅是风靡20世纪的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而且是对数学逻辑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逻辑学家,他在政治领域所从事的大量活动,在国际舞台上有很大影响。作为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对分析哲学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他所提出的观点上,而且表现在他对分析哲学的其它两位创始人穆尔和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纳普,对逻辑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硼因等人,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为一位逻辑学家,罗素甚至被看作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他在数学逻辑方面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他和怀特海合作的《数学原理》一书已被公认为现代数理逻辑这门科学的奠基石。他所提出的“罗素悖论”刺激和推动了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他的类型理论为解决这个悖论作出重大贡献。他所主张的逻辑主义——即认为可以用逻辑概念来定义数学的核心概念也对数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