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习题一
(2、3章)
一、名词:
1 distribution ratio:即分配比,在一定条件下,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分配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有机相中所有形体的总浓度与溶质在有机相中所有形体的总浓度与溶质在水相中所有形体的总浓度之比为常数称为分配比。
2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即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分配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与溶质在水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3 confidence interval of mean:即置信区间,指在一定置信水平下,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包含总体平均值的范围。
4 blank experiment:即空白试验,不加样品,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和用量,进行平行操作年得的结果。用二扣除样品中试剂本底和计算检验方法的检出限。
5 reference material: 即标准物质,是由国家权威机构发放,并给出其中某些组分含量的标准值的物质。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定方法或确定材米特性量值的物质或材料。
二、填空:
1 使用全血或血浆时,要在采样的同时加入抗凝剂。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枸橼酸钠)(草酸钾)(EDTA)。
2 利用溶液中高含量组分沉淀的同时,把微量组分一起带入沉淀的方法称为(共沉淀法),而常将高含量组分沉淀称为(共沉淀剂)。
3 通常将测定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4 同一组测量值的标准偏差比平均偏差(大),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比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小)。
5 对照实验是检验(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但在进行对照实验时,应尽量选择与试样(组成)相近的标准试样进行对照分析。
6 王水是由(硝酸)(盐酸);按(1)比(3)混合而成。
7 土壤样品的酸分解方法,必须使用(氢氟酸),因为它是唯一能分解(SiO2)和(硅酸盐)类的酸类。
8 在3-10个分析数据中可疑值的取舍常用(Q检验法)。
9 0.2025是(4)位有效数字;2.30×10-3是(3)位有效数字.
10 实验室内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空白实验与检出限);(工作曲线的线性);(分析工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的检验).
11 实验室间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采用相同分析方法测定同一标准物质)(制定允许误差);(测定实验室误差).
三、选择题
1.为测定蔬菜中农药-乐果残留量,制备试样溶液的方法可用
A.混合酸消化
B.碱水解
C.丙酮浸出
D. 干法灰化
2使用“干灰化法”预处理档品的优点
A 有机物分解除运完全
B 挥发性待测物容易收集
C 待测物无明显变化
D 操作步骤少
3 液-液萃取法中,为提高萃取率,较好的方法是
A.按少量多次原则
B.V有>V水
C.选择有较大D值的萃取溶剂
D. V有=V水
4萃取过程的本质可表述为
A.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过程
B.金属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的过程
C.配合物过入有机相的过程
D.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的过程
5“离子体低温灰化法”对生物样品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很快、样品损失低,其原因是
A 等离子体的加热效能极强
B 生成的氧待离子体具有极强氧化能力
C等离子体不会破坏待测组分
D 等离子体对蛋白质分解彻底
6用等体积萃取,要求进行两次萃取后,其萃取率大于95%,则其分配比必须大于
A.10
B.7
C.3.5
D.2
7选择合适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时应注意
A.不改变待测组分状态
B. 与选择的测定方法相适应
C.完全消除干扰物质
D.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8精密度常用以下哪项表示
A 相对误差
B 随机误差
C 系统误差
D 标准偏差
9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好,精密度不一定好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好,准确度一定好
C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好,精密度一定好
D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无必然关系
10两人采用同一方法测定同一样品,欲判断两人的分析结果之间是否可靠,应采用
A Q检验法
B F检验法加t检验法
C F检验法
D t检验法
11当置信度为0.95时,测得某样品质量分数的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32.35%±0.10%,其意义是
A测定的数据中有95%落在此区间内
B若再进行一次测定,将有95%的数据落入此区间
C总体平均值μ落入此区间的概率为95%
D在此区间内包含 μ值的概率为95%
12定量分析测定时,对测定结果的误差要求是
A越小越好
B等于零
C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即可
D大于允许误差
13为减小系统误差,可采用的措施是
A进行仪器校正
B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C评价方法灵敏
D评价方法精密度
13在测定样品过程中,做加标回收试验的目的是
A评价方法检出限
B评价方法的准确度
C评价方法灵敏度
D评价方法精密度
四、简述题
1分别说明离群值检验、F检验法和t检验法的目的
离群值检验的目的是判断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测试条件改变、不明原因现角的突然出现、系统误并非或过失误差等原因造成,还是随机误并非引起的异常波动,如果是前者则舍去,后者的原因则保留。
F检验法是用于判断两组测定数据的精密度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
t检验法是用于测量平均值与标准植(或已知值)或两组测量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
通过F检验法和t检验法可以确定测量系统(或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是否符合要求,不同实验室或不同分析人员对相同样品的测定结果是否有可比性, 以及两组测量数据的精密度是否处于同一水平。
2.为了消除干扰,化学分析中常采用分离法来分离干扰组分。对分离的方法有什么要求?
答:对分离的要求是:
① 分离效果,待测组分与干扰组分是否分离完全(干扰组分减少至不干扰待测组分的测定,被测组分在分离过程中的损失要小到忽略不计)。
② 选用的分离富集方法应简单(简单快速,保证待测组分的回收率)。
3 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符合的程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准确度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大小, 决定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精密度反映了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表现了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 精密度不高, 准确度肯定不高。吸有消除了系统误差后,高精密度才有可能获得高准确度的测定结果。
4通过萃取分离法进行样品处理时可以达到什么目的?
答:①如果萃取有较高的选择性,就能把待测组分与干扰组分分离;
②可将痕量待测组分富集于有机相中(有机相一般比水相小几倍以上),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5 为什么分析数据的显著性检验的顺序是先进行F检验,在F检验通过后,才能进行t检验?
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的顺序是先进行F检验后进行t检验。因为只有两组数据的精密度(随机误差)接近, 准确度(系统误差)的检验才有意义, 否则会得出错误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