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编辑:人生的选择.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27347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辑:人生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编辑:人生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文是我 2011年7月27日在天津出版集团编辑业务培训班上所做的题为《编辑的素质和修养》的讲演的一部分,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全文共五个部分:一,编辑的事业心;二编辑的专业训练和人文修养;三,编辑的书感;四,编辑的职业敏感;五,编辑的激情。                                      编辑:人生的选择     我在很多次被人问及“如何做一个好编辑”时,通常第一条会跟大家说,一定要把编辑作为一种人生选择而不能作为一种暂时的职业选择。也就是说你应该把编辑作为一种人生理想,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这是无数成功编辑用他们自己的一生实践来证明的。真正做一个好编辑,是要用一生去追求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成功。 当然,既然我们要求编辑把这个职业作为人生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任何人生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其实做编辑的代价很大。我现在首先要说的是你做编辑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你的成本是怎么样的,你放弃了些什么。我1982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参加工作时,大概在头一、两个月里,当时我们的老总编辑韦君宜给我们上编辑课时就讲,做编辑不要想当官,因为做编辑当官当得再大也不过是总编辑,总编辑也不是什么官,当时韦老太跟我们说,你顶多做到我这个地步,我也不是什么官。她也讲到做编辑你大概发不了什么财,你不过就是给出版社服务,而出版社的工资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中相比,可能也不是高薪。拿今天的情况来看,银行业、IT业都是高薪的行业,但我们出版业和这些行业相比,工资水平是偏低的。韦老太还说,做编辑你也不要想成名,当然不要说是跟那些歌星、影星相比,哪怕跟专家、学者相比,我们做编辑也很难像做专家、学者那样成名,编辑强调的就是为他人做嫁衣,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种,既然默默无闻当然很难成名。今年3月份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他们前任总编辑屠岸在庆祝大会上做了一个发言,感动了很多人。屠岸就讲到老编辑一辈子的奉献,那种为他人做嫁衣牺牲自我的精神。他举了一些例子,讲到王笠耘那样的老编辑,自己有非常高的创作才能,但却放弃了自己的创作,为他人做嫁衣。王笠耘在1947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写过长篇小说,受到李广田先生的称赞,但是他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了几十年的文学作品,自己没有再写过一本书,等他六十多岁以后退休的时候,他发表了一通感言,说我为他人做嫁衣做了一辈子,现在我终于有机会为自己做一件寿衣了。说得大家无不动容。当然我们也提倡编辑一手编一手写,编辑从事本职工作之余也可以自己搞一点创作和研究,但主要精力肯定放要在编辑上,这样无疑会减少创作和研究成功的机会。所以说做编辑的确是要付出很多代价,你选择了编辑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很多其他可能使你成功的机会。     另外做编辑也是很辛苦的,大家都有过编辑工作的经验,可能也都会有些体会。前几天在微博上我看到一条段子,名字叫做“千万不要做编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干编辑死得早。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清样稿。两岸猿声啼不住,相互讨论印张度。洛阳亲友如相问,一双红眼盯批注。问君能有几多愁?纸令令重不会求。忽如一夜春风来,扉页正文不会排。风萧萧兮易水寒,各种标点各种难。垂死病中惊坐起,千万不要做编辑。”结果这条贴子被转了上千次,很多人跟贴,说:“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脱稿最悲摧”;“编辑排版最受累,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有人跟贴“伤不起”,“快改行”,也有人说“爱恨交织”,“痛并快乐着”。的确编辑有很多辛苦,很多苦衷,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拿我自己说,做了三十年编辑,大学毕业时我按理说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各种选择,可以说我当时选什么学校里负责分配的老师都会尊重我个人意见。可以去当公务员,也可以留校教书,我都没有选,选择了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当时我同学里做公务员的,现在做到副省级副部级的已经有两三个了。至少在那时,我认为我的才能并不比他们差。留校教书的当了博导,他们的著作有相当不错的学术影响,有的已经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了,今天我确实比不上他们。1992年香港有一个地产商找我,他觉得我还是比较精明强干的,说像你这样的人在出版社里做编辑部主任,做社长助理可惜了,你出来,我在北京设公司,你做老总好不好?大家想想,如果我那时就做了这个老总,今天的身价会是多少亿?但这种事我没有考虑。我觉得没必要改行。我选择做编辑至今不后悔。为什么不后悔?我刚才说了做编辑有那么多的奉献,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但还是要选择做编辑,这是为什么?     下面我讲讲做编辑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从年轻时开始做职业选择,通常会考虑几样东西,或者说有四个条件。第一是你选择的职业能不能使你学到东西,第二是你选择的职业是否符合你的兴趣,第三是这个职业能否发挥你的创作性,第四是这个职业可否使你有成就感。我觉得这是你选择职业时最重要的四个考虑。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编辑能否满足这四个条件。第一条,能不能学到东西?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向作者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老编辑学习,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终生学习的职业。我感觉到我自从入了编辑这一行我学到了很多,我今天比起我刚刚入行的时候,我懂得的东西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第二条,这个职业符合不符合我们的兴趣呢?因为我们是爱书人,我们就喜欢读书。而编辑这行让我每天在读我喜欢的书。所以我干了一件非常有兴趣的事,或者我说认为我的工作可以给我带来很多乐趣,这一点令我很满足。第三条,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编一本书都包含很多创造性,每个选题策划都有我自己的创造性成果体现在书里面。最后一点,关于成就感。如果我们编的书得到社会的肯定,令我们感到非常满足,我们就会很有成就感。大家都说,一个理想的人生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没错。一个有成就的人生,一个成功的人生的确是要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自我价值是个人对于社会价值的贡献,那么在我看来,恐怕没有什么别的职业比起图书编辑更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因为你做图书编辑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出版物普及知识、传播文化、启蒙民众,促进社会进步。所以我们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也是一个能对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职业。季羡林先生不止一次说过这句话:“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人。”即便我们不能说自己是在创造文化,但我们肯定可以传播文化,因此而成为社会上最需要的人,这是我们的幸运。其实还不止于此。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可以当记者,可以当专家、学者,可以用写和说表达你的思想理念,传播你的文化知识,你也由此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成为季羡林所说的传播文化的人、创造文化的人。但是如果你做这些,我觉得你的贡献还是有限的,因为你的精力有限。作为编辑你可以借助社会资源来实现你的个人价值,这是不一样的。你有什么思想、什么观念可以通过你的图书表达,而且表达的内容可能远远超过你本人的水平和能力,这是别人做不到的。因而你一生的成果肯定会很多,这种成果是集合性的,集中反映着众多作者的创造性成果。如果你从二十几岁开始就做编辑,如果你把它作为一生的事业来做的话,可以做三十几年。我算了一下,一个编辑一般来说一辈子编的书可能都不少于五百本,这里当然可能包括一些并非你责编而只是你参与编辑的。如果做到副编审、编审,或者出版社的领导,可能参与二审、三审,这样经你手的书会非常多(像我这样做了三十年编辑,经手的书已经有2000种以上),一般编辑都会有五、六百本以上,如果摆在柜子里你会非常有成就感,你会相当满足。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做的书一定得是好书,一定得是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书,最好是具有保留价值的书。当然如果那些书既有价值又能符合你的个人兴趣,就更好了,说明你这一辈子做了一项有意义而又令你喜欢的工作。如果将来你做了一辈子,等你六十岁退休时摆了一柜子书,自己看都不想看,这就有问题了。我也见过这样的编辑,已经工作了半辈字,四、五十岁的人,聊天的时候告诉我,他编的书从不往家里拿,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看到。如果你做这样的编辑,我刚刚说的话就等于没说。因为这样很难说你实现了个人价值,也很难说实现了社会价值,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所以我讲的前提是一定要编好书。如果你编的书都是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书,那么我觉得你做一辈子,你会有非常高的成就感。     我不但不反对出书要赚钱,而且认为出书应该赚钱。但是如果说你做编辑仅仅是为了谋生,为了赚几个钱,不管你是为自己赚几个钱还是为了你的企业,你的出版社赚几个钱,只以赚钱为目的来做书,为了赚钱你就出一些坏书或者没有什么价值的书的话,我觉得你要从自己付出这一生值不值得这个角度考虑。因为出版行业对社会来说本身就不是一个高利润行业,编辑也不是高薪职业,如果为了赚钱做编辑,不如去干别的。你选择做编辑也许就是入错了行。所以我跟大家说,你做编辑一定要作为一生的事业,同时一定要努力成为好编辑,否则代价太沉重了,每个做编辑的人都应该想我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来干这行,成本有多高,如果不做一个好编辑,对不起自己这一辈子。 编辑这个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门槛非常低,但道行非常深,谁都可以做,混日子特别容易。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文学出版社来了一大批军代表,实行军管。他们大多是小学文化,来了也得找事干,他们说,那我们去做编辑吧,因为他们觉得认识字就可以做编辑。但我们知道,编辑做得好与不好差别是非常大的。我们原来经常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说,不想做名编辑、编辑家的编辑不是好编辑。如果不想做好编辑,只想混口饭,你的人生不会是成功的人生,将来可能会后悔,这样的例子我也遇到过不少。当然不能把一个人一生看死,但是我所遇到的一些例子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过去我工作过的出版社里曾有这样的青年编辑,他很想当作家,很想当诗人,他认为他的主要才能在那方面,工作不大负责。我当时作为编辑部的负责人,他完不成任务我就要找他谈话,我要告诉他,你得调整状态,你这样下去不行,但他跟我争辩,我和你不一样,你把编辑当事业,我把编辑当职业,我在这儿只是挣工资,我的成功不在这儿,也不准备把精力耽误在这儿,我就是要创作,就是写诗,写散文。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人我们后来看,他们在创作上也没有成功,在编辑上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以至于后来在评职称,在编辑评级上都出现了问题。像这些人本身条件高不高呢?条件很高。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但是他把做编辑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对立起来,结果两头都得不到。可能很多出版社都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博士生、硕士生工作成绩反而不如本科生毕业的编辑突出。学历高,专业功底厚实,对于做编辑自然是有利条件,但条件有利并不代表一定成功。在我看来,编辑是否具有事业心,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有工作热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有人问,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还需要那么多的编辑吗?我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编辑是不可缺少的。那么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纸介图书今后需求可能减少,但纸介书不会消亡,这关乎到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像我们现在都用电脑写文章,很少有人拿钢笔写文章了,但钢笔和笔记本都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我也觉得,受到网上出版的冲击,将来市场上纸介图书可能会减少一些,但正是因为总量减少,所以可能的趋势是制作越来越求精品化,将来相当一部分纸介图书可能走向收藏市场和工艺品市场。如果说纸介图书和网上数字出版物相互发生竞争的话,一般化的纸介出版物比较容易受到威胁,因为这样的图书较为容易在互联网上复制,复制的结果有可能是此类的纸介图书最终被电子图书所取代。但是精品图书受到的威胁相对小些,因为精品书本身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也因为这些书中可能较多包含出版社在编辑、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创意,使得网上的简单复制很难取而代之,读者将会对于纸介书另有需求。正因为如此,今天做传统出版就要更多地树立精品意识。再有一点,电子和网上出版物其实也仍然需要编辑。例如目前盛大文学下的起点中文网之类的网站,他们搞的出版物在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出版物。盛大文学号称每天上载七、八千万字,一亿字,那些是文学吗?那些是出版物吗?那些作品没有经过编辑,不能够称之为合格的出版品。这种现象的存在恰恰说明,网上出版物市场是需要而且必将被逐步规范化的。我认为将来的数字出版,也要和传统出版一样,经过严格的编辑、加工和规范。到那时,社会对编辑人才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一个青年人把做编辑作为一生的事业来选择应该不会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