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垦区初中生物班 王殿君 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学校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章包括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生物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主题八中要求概述植物(如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按照这一要求,本节不必详细的讲述分类学知识,而应突出在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类群的绿色植物,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的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中认识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掌握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本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获得知识。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各种植物标本和图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实物和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讨论归纳和释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树立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通过资料收集关注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人类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与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体现,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图的过程。
四、教法与学法:观察,比较,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你知道哪些植物?它们的生活环境都相同吗?
(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植物,并且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群的植物)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按照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2. 活动探究,交流释疑,绘制概念图
藻类植物:首先通过观察藻类植物的图片,并结合小组课前收集的资料,思考问题:
藻类植物生活在哪里?
它与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
它们对生物圈和人类有什么作用?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展示:
一位同学介绍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如衣藻,水绵,海带,紫菜等。
一位同学对比藻类与一种被子植物,如向日葵,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
一位同学介绍藻类植物都有哪些作用,小组同学合作补充,教师加以完善。
这些问题明确后,尝试按老师的要求小组合作,在纸上绘出有关藻类植物的概念图。
苔藓植物:观察苔藓植物的标本,结合图片,小组合作,对比观察 ,分析讨论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比较,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吗?
为什么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这些问题明确后,尝试按老师的要求小组合作,在纸上绘出有关苔藓植物的概念图。
蕨类植物:资料分析,观察图片,积极思考蕨类植物的作用和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教师展示蕨类植物实物和标本,学生观察思考:
蕨类植物生活在哪里?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吗?它为什么可以长得高大?
蕨类植物的叶片背后,有什么特殊的结构?
蕨类植物都有哪些作用?
小组合作,在纸上绘出蕨类植物的概念图。
3. 总结提升:通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概念图来比较三种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情感升华:现在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反思:设计完本节课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概念图是严谨的。以前每年都会讲这节,感觉知识是非常的熟悉了,但是画到概念图上,哪个连接哪一项,具体内容应该怎么填?我还是查了不少资料,如:哪些藻类可以入药?
以上是我对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初步教学设计,在细节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