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48%(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 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2.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 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3.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4.唐朝元和年间(806—820),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
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5.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学而优则仕 B.分科考试 C.以文治国 D.公平竞争
6.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制,清朝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以下不属于这两个机构共同点的是
A.设在皇宫内部,便于皇帝处事,利于保密 B.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C.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D.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7.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
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
(债) 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落后性
8.“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
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
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9. 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
官窑产品
A .年代久远 B.存世量大 C.造型别致 D.工艺高超
10.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下列表述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不同于其它几个的是
A.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B.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富绅,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C.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皆本也。
12.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C.“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13.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A.满汉官僚的矛盾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4.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
一时期的是
①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5.“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与材料中“议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下列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是
A.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B.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国情
C.把反封建作为革命的目标 D.全力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17.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18.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19.五四运动期间发生的部分大事如下:5月4日,北京学生火烧赵家楼被捕;5月6日,北京商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抵制日货;5月28日,天津商会公布提倡国货办法;6月5日,上海学生邀请商会致电大总统、国务院;6月6日,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工人罢工,南京罢市、宁波罢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 ②资产阶级对学生运动给予有力支持
③各阶级联合领导了五四运动 ④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12年,为迎接“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上海静安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特推出系列展览。中共二大最杰出的历史贡献在于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决定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
21.1926年底,钢铁巨人斯大林深深关注着中国革命。他有一段铿锵有力的著名论断被
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引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
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这里“武装的革命”指的是
A.北洋新军 B.国民革命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八路军
22.曾有一首山歌:“苏区政权一枝花,花根扎在穷人家,贫苦农民有了党,红色政权遍
天下。”流行一时,这首山歌流行于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3.金一南《苦难辉煌》记载:“3月31日,中央红军除九军团继续伪装主力在乌江北岸
迷惑敌人外,其余全部南渡乌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蒋介石几十万追兵和一大群碉堡
封锁线都被摔在了身后。”此事发生于
A.八七会议后 B.第五次反“围剿”中
C.遵义会议后 D.渡江战役中
24.下列关内关外抗日救亡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共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八一宣言”
③西安事变 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①②③④
25.《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注: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游击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26.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
争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27.右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此图箭头所示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
B.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8.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9.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
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 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30.下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3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的是建国后中共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农村政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C.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32.1971年中国领导人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推动了被誉为“小球
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乒乓外交”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灵巧微妙的外交技巧
B.“乒乓外交”表明中国的国际战略意图发生变化
C.“大球”比喻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美外交关系
D.“小球”转动“大球”是因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影响巨大
33.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
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这一主张
A. 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34.苏格拉底深刻地讽刺雅典民主的某一方式:“没有人愿意用 的方式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命令 B.投票 C.高薪 D.抽签
35.“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这段话体现了罗马法所蕴藏的法律理念是
A.人人平等 B.不告不理
C.三权分立 D.集体管理
36.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这部法律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C.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
37.德国历史学家曼沸德罗-马伊在其著作《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写道:“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它的作者被当成救世主加以欢呼,或者被当成人类的害虫加以谩骂.”导致“某些人” 和“另一些人”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评价角度不同 B.阶级立场不同 C.知识层次不同. D.理论依据不同
3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
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
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
A. 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39.学者李涛在《美国的梦想》一书中写道“(18世纪)欧洲的思想之花,终是在美国结出了果子。”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思想之花”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B.近代美国政体的确立深受“欧洲思想之花”的影响
C.“果子”包括《人权宣言》和1787年宪法
D.美国独立是“欧洲思想之花”结出的唯一“果子”
40.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一般都是“代议制”。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实行立法权与行政权力的分离与制约 ②制定宪法或法律
③国家元首由选民选举产生 ④实行政党政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1.“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为此,列宁号召
A.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B.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C.建立各阶级联合政权 D.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42.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这次“试验”的结果是
A.发布了革命纲领《四月提纲》 B.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43.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44.右图漫画题为《“马歇尔计划”成为扶助欧洲成长的夹板》, 从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给西欧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促进西欧经济复苏
②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③加速两极格局形成
④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A. ①②③④
B.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5.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46.20世纪60年代,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47从下面两幅图的变化中,突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从战争到和平 B.从两极对峙到多极化格局
C. 从对抗到联合 D.从军事联盟到统一货币
48.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52%(49题20分,50题14分,51题18分)
49.“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四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材料五 当我们处理某项争议时,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在这里,每一个人不只是关心自己的事情而已,我们还视城邦的事务为己任。即使是那些最忙碌的人,对政治也了如指掌,这是我们的特点。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请回答:(1)材料一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4分)
第一节 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代表着中西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政治文明不同走向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3) 材料三中秦始皇废寝忘食批阅奏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4分)
(4)根据材料四、五及教材知识,归纳出雅典政治的特点。(8分)
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清朝嘉庆以后,社会不靖,盗贼四出,山西杀虎口是晋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必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退缩,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 ……他们以家族宗法与乡里之谊,以会馆地域行业之便,以崇奉关公,讲义气,讲相与,讲帮会来协调人与人,商号与商号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团结,逐渐形成了地方商帮群体。……清代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
——张玉明、赵书华《明清晋商与经营》
材料三 现代商帮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他们往往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摆在现代商人面前的不仅仅是国内的激烈竞争,更要在全球范围内拼搏,坚持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新商帮不但要汲取原有区域旧商帮的优秀商业传统,更要把中华商帮的商业精髓融会贯通,“市场不分东西,商人不分南北”,“学天下”进而“赢天下”。
——李勇《论现代新商帮兴起的积极效应》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18. 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什么新现象?在激烈的竞争中,晋商能够纵横商海的原因有哪些?其成功经营的核心是什么?(7分)
(3)依据材料三,概述现代商帮的兴起有何积极效应?(3分)
51.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我国某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成立至一战结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
4.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工业成就取得的原因。(3分)
5. 据材料三概括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
参考答案
(3)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4分)
(4)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意识、法律至上、直接民主、权力制约。(任意答四点即可)
50.(14分)(1)影响: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4分)
(2)新现象:出现了以血缘、地域为纽带的商帮。(2分)
原因:敬业进取,团队合作,诚信重义。(3分)核心: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2分)
(3)积极效应: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区域内商人间的和谐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华商界的国际竞争力等。(3分)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