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外国文学习题.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16496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国文学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年维特之烦恼》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抒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之烦恼》充满时代精神,触发和引爆了淤积在青年一代人心中对现实不满的火药,同时也表达了青年一代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情绪,这正是当时形成感伤主义思潮的现实基础。因此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浮士德》 浮士德复杂性: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在《浮士德》中,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墨菲斯托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墨菲斯托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墨菲斯托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墨菲斯托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体现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也传说浮士德是德国的传奇人物,为了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哈姆雷特》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莫里哀 《伪君子》 《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集中表达了法国民众对宗教组织的敌意,莫里哀写的《伪君 子》,表达了全社会的反宗教情绪,给了宗教势力以沉重的打击。达尔丢夫是剧作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贪婪、狡猾而又凶狠的骗子和恶徒。他本是来自破落贵族阶层的流氓无赖,却给自己戴上一副假面具,装成一位虔诚的信徒,一位抛弃人间一切情欲,一心向着上帝的苦修者,他身上集中了当时教会和贵族社会的假冒伪善和恶德败行。   剧中的奥尔恭刚愎自用,是个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他轻信迷信,对达尔丢夫的伪装虔诚深信不疑,他的愚昧导致引狼人室;他的偏狭几乎祸及全家。虽然他最后在事实面前幡然悔悟,但若非英明的君主出面解决矛盾,奥尔恭一家定会是悲剧结局。   女仆桃丽娜是剧作中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形象。她眼光锐利,思维敏捷,最早发现达丢夫弗的险恶用心;她作风泼辣,不畏强权,敢于当场揭穿达尔丢夫嘴脸。在同达尔杜弗的斗争中,桃丽娜是关系胜败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巴黎圣母院》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爱斯美拉达:她天真纯洁,富有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格郎古沃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和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克洛德·弗罗洛:作为宗教势力的代表,他的形象是复杂的、发展的。他幼年受过良好教育,勤学好问,知识渊博。他富有责任心。他还富有同情心,收养了被人视为魔鬼的丑人加西莫多。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克洛德·弗罗洛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性的人。而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克洛德·弗罗洛爱上了爱斯美拉达,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推行禁欲主义。使他的身心倍受摧残,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当他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的时候,他的兽性和宗教恶势力的本质便充分暴露出来。他的最后死亡,更证明了他既是宗教势力的代表,又是宗教的牺牲品。   卡西莫多:小说中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隐含的内在美。这个外貌丑陋的人内心却是高尚的。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雨果通过对比,使主人公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更加凸显,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与冲突,这终于导致小说的悲惨结局。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 《红与黑》 1.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这部小说展示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全貌,既揭露复辟封建贵族的覆灭命运,也批判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卑劣及其与贵族,僧侣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 2.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反映社会时 , 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人道主义也有了新的特点。“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4.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