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聚丙烯酸酯类浆料的合成_20110725.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13020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丙烯酸酯类浆料的合成_2011072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聚丙烯酸酯类浆料的合成_2011072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丙烯酸酯类浆料的合成 实验时间:2011年07月25日 实验地点:纺织学院6048 实验人员:王玥 天气情况: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乳液聚合的原理。 2. 掌握乳液聚合的实验操作。 3. 观察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二、原理 1.乳液聚合简介: 乳液聚合是以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加入引发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聚合反应。体系主要由单体、水、乳化剂和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其中单体是待进行聚合反应生成聚合物的组分,为分散相,一般是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α—烯烃类化合物;水是分散介质,为连续相;乳化剂多为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引发剂一般为水溶性的过硫酸盐类的热分解型或氧化还原体系。另外,在实际制备产物中,为了得到不同性能和控制不同的工艺条件,不同聚合体系还会添加有其他助剂,如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缓冲剂、终止剂、电解质、螯合剂和防冻剂等。 乳液聚合和其他类型聚合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乳化剂在聚合体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这些作用是: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乳化作用,分散作用,增溶作用,导致按胶束机理生成乳胶粒的作用及发泡作用。 乳化剂是两亲性物质,随着在水中浓度的变化,其存在的状态会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即由杂乱无序的自由单分子状态到某种有序排列的变化,并形成胶束。 乳化剂的水溶液当浓度很低时,成自由分子状态溶解于水中。当达到一定浓度后,通常离子型乳化剂质量溶解度为0.05%~0.1%,非离子型乳化剂质量溶解度为0.005%~0.2%,大约每50~100个分子形成一个聚集体,它们的亲油基团彼此靠在一起,而亲水基团向外伸向水相,这样的聚集体叫“胶束”。能够形成胶束的最低乳化剂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用CMC表示。 乳化剂形成的胶束形状有球形、棒状、层状等,其大小和形状取决于乳化剂的种类、浓度、温度及共存物等条件。 胶束的大小主要受乳化剂分子结构的影响。在同系列的乳化剂中,疏水基烃链越长,胶束越大;离子型乳化剂中,反号离子越大,胶束越大;非离子型乳化剂中,亲水基越大,胶束越小。 2.乳液聚合过程: Ⅰ分散阶段。将单体加入含有一定浓度的乳化剂水溶液中,并加入引发剂,搅拌分散成乳化液。此时体系中的乳化剂,以溶于水中游离的单分子、胶束、液滴吸附层形式存在;单体以小液滴、溶胀胶束、溶解的单分子存在;引发剂溶解于水中。单体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 Ⅱ成核阶段。当体系温度升到使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时,在水相中的自由基直接进入胶束,或在水相中引发游离单体生成低聚自由基进入胶束,在胶束中引发或继续聚合形成初级粒子,称为胶束成核机理。这是由于胶束数目大,比表面积大,根据扩散理论,更容易捕获自由基。在此阶段,自由基不断扩散进溶胀胶束,不断生成新的聚合物初级粒子。此时体系中处理分散阶段的组成外,还生成有聚合物初级粒子。当胶束消耗完时,成核结束。 Ⅲ增长阶段。体系已没有胶束,粒子数基本不变,单体小液滴作为“仓库”,不断将单体供给初级粒子,此时自由基不断扩散进乳胶粒子中,不断聚合使乳胶粒子长大。含有自由基且正在增长的乳胶粒,叫“活乳胶粒”。当第二个自由基进入了这个活乳胶粒,发生了双基终止时,该乳胶粒就成为“死乳胶粒”。当单体液滴消失时,此阶段消失。 Ⅳ完成阶段。此时体系中主要由乳胶粒和水相组成。乳胶粒中的单体不断被消耗,又得不到补充,黏度越来越高,自由基链终止速率常数急剧下降,使反应速率加大,这种现象叫“凝胶效应”。有些单体,但聚合反应进行到此阶段后期,转化率达到某一值,反应速率会突然降至为零,这种现象叫“玻璃化效应”。 3.过硫酸盐类引发剂 3.1过硫酸盐的热分解机理: ①K2S2O8在碱性、中性及弱酸性水中,热分解的主要反应: 总的反应为: 在无PH值缓冲剂时,HSO4-又会分解成H+和SO42-,这将使溶液的PH值降低。 ②在微酸性溶液中的分解反应: ③在较强酸性水溶液中继续反应: 从上述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可以看出,过硫酸盐的热分解反应按两种机理进行,第①种机理所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第②种机理来自于过硫酸根。 3.2影响过硫酸盐分解的因素: 溶液中的H+离子对过硫酸盐在水溶液的热分解有催化作用,分解反应会加快进行。 温度也会对过硫酸盐在水溶液中的分解反应有很大影响,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乳胶粒也会使过硫酸盐的分解速率加快。 4.乳化剂简介: 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所有的乳化剂分子都是由极性亲水基团和非极性的亲油基团组成。亲水基使分子引入水相,疏水基使分子引入油相,即离开水相,因此乳化剂都是两亲性物质。 通常,乳化剂按亲水基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四类:阴离子型乳化剂、阳离子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和两性乳化剂。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乳化剂。 ⑴阴离子型乳化剂。阴离子型乳化剂的亲水基为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离解时能生成阴离子基团。这种乳化剂在碱性介质中效果较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高级脂肪酸盐(RCOOM)。 ②硫酸盐类(ROSO3M),硫酸化油(R(OSO3M)COOR)’。 ③磺酸盐类。烷基磺酸盐(RSO3M),烷基苯磺酸盐(RC6H5SO3M)。 ④磷酸盐类(ROP(OM)2=O或(RO)2P(OM)=O),是由磷酸与醇反应再以碱中和制得。 ⑵阳离子型乳化剂。 阳离子型乳化剂的亲水基为阳离子,在水溶液中离解时能生成阳离子基团。这种乳化剂在酸性介质中效果较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烷基铵盐类。例如,RHN2•HCl,RNH(CH3)•HCl,RN(CH3)2•HCl等。 ②季铵盐类。例如,RN+(CH3)3Cl-,RN+(CH3)2CH2C5H6Cl等。 ⑶非离子型乳化剂。 非离子型乳化剂在水中不含被离解的离子,其效果与介质的酸碱性无关。主要有脂型、醚型、胺型、酰胺型、多元醇非离子型等。 ⑷两性乳化剂。严格地讲,两性乳化剂是指一个分子中含有:①阴离子基团和阳离子基团。②阴离子基团和非离子基团。③阳离子基团和非离子基团。目前通常指①类,即分子中含有的亲水部分是由正电基团和负电基团两部分组成,在酸性介质中可离解为阳离子,在碱性介质中可离解为阴离子,效果不受PH指的影响。主要由氨基羧酸酯、氨基硫酸酯、磷酸酯和氨基磺酸酯等。 特殊类型乳化剂有氟表面活性剂、硅表面活性剂、可聚合性乳化剂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等。 三、仪器和样品 1. 仪器 ①恒温水浴槽: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DKB-501A型。 ②数显电动搅拌器、叶片搅拌棒: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W-3型。 ③铁架台、夹子。 ④磨口三颈圆底烧瓶、三口磨口接管、磨口直形冷凝管。 ⑤温度计:0~100℃。 ⑥配套的温度计塞子:若干。 ⑦注射器。 ⑧配套的玻璃塞子。 ⑨天平、计时器、烘箱、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药勺、镊子、称量纸和搅拌棒等。 2. 样品 ①单体:丙烯酸乙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②单体:丙烯酸,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③引发剂:过硫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④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上海强顺化工有限公司出品,江苏强盛化工有限公司制造,化学纯。 ⑤离子型乳化剂: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⑥蒸馏水。 ⑦氨水,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四、实验步骤 实验配比 ①单体 丙烯酸乙酯/ml 80 ②单体 丙烯酸/ml 20 ③引发剂 过硫酸钠/g 0.9 ④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ml 50 ⑤离子型乳化剂: SDS/g 20 ⑥蒸馏水/ml 400 ⑦氨水/ml 5.0 1.将玻璃仪器洗刷干净,然后干燥。 2.按照要求在通风橱里搭建实验装置,开启通风橱。 3.量取蒸馏水、OP-10,称取SDS 。 4.用蒸馏水溶解SDS,用蒸馏水涮洗OP-10,将全部蒸馏水、OP-10和SDS加入到三颈烧瓶中,并开始搅拌,转数为200~220r/min,约30分钟。 5.称取引发剂过硫酸钠,并用约25ml蒸馏水溶解,加入氨水,待用。 6. .分别量取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将两者混合,取约15ml混合单体加入到三颈烧瓶中,其余待用。 7.升温至75℃,用注射器滴加单体和引发剂,单体4个小时滴加完,引发剂4.5个小时滴加完。 8.滴加完单体和引发剂后,升温至80℃,反应3个小时。 9.停止加热,继续搅拌,直至温度降至60℃以下,停止搅拌,出料。 10.在乳液中滴加少许氨水,中和至PH值6.5~7.5。 11.清洗玻璃仪器和实验装置,打扫实验室。 五、注意事项 1.穿好实验服,戴好防毒口罩、胶乳手套(双层)和护目镜。 2.缓慢少量滴加单体和引发剂,防止由于反应过于剧烈而发生液体飞溅。 六、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1. 实验结果 (1)反应结束后,乳液不分层,无絮凝。 (2)乳液刺激性气味较小。 (3)乳液溶于甲醇、乙醇、异丙醇、丙三醇、醋酸和氨水,不溶于丙酮、甲苯,对水和电解质稳定,对酸不稳定,产生絮凝。 2.结果分析 (1)乳液体系稳定,胶束可以稳定存在。 (2)反应较完全。 注:(1)反应过程中有乳液变澄清并发蓝光现象。 (2)大约有1个小时的诱导期。 七、参考文献 八、补充知识 微乳液聚合简介: 微乳液是相对普通乳液而言的,普通乳液是白色浑浊且长期静置后容易分层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而微乳液是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液滴尺寸为纳米级(10~100nm),比可见光波长短,一般为透明或半透明。根据体系中油水比例及其微观结构,可将微乳液的结构分为3种类型 ①正相(O/W)微乳液:当体系内富含水时,油相以均匀的小液滴形式分散于连续相中,形成O/W正相微乳液。 ②反相(W/O)微乳液:当体系内富含油时,水相以均匀的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油连续相中,形成W/O型的反相微乳液。 ③双连续相微乳液:当体系内水相和油相的量相当的情况下,水相与油相同时为连续相,二者无规连接,成为双连续相。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⑴把烃、水、乳化剂混合均匀,然后在该乳液中滴加醇,在滴加到一定的时候,该体系会突然间变得透明,这样就形成了微乳液。 ⑵把烃、醇、乳化剂混合成乳液体系,向该乳液中加入水,体系也会在某瞬间变成透明,形成微乳液。 在微乳液体系中进行的聚合反应叫微乳液聚合。聚合体系一般含有较多的乳化剂(包括助乳化剂),达10%以上,含固量一般较低,10%以下。微乳液聚合的微乳胶粒子一般比较小,不超过100nm,体系呈透明或微蓝透明状。微乳液聚合除了均相成核外,还有可能在微乳液滴中成核。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