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聚丙烯酸酯类浆料的合成
实验时间:2011年07月25日 实验地点:纺织学院6048
实验人员:王玥 天气情况:
一、目的和要求
1. 掌握乳液聚合的原理。
2. 掌握乳液聚合的实验操作。
3. 观察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二、原理
1.乳液聚合简介:
乳液聚合是以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加入引发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聚合反应。体系主要由单体、水、乳化剂和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其中单体是待进行聚合反应生成聚合物的组分,为分散相,一般是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α—烯烃类化合物;水是分散介质,为连续相;乳化剂多为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引发剂一般为水溶性的过硫酸盐类的热分解型或氧化还原体系。另外,在实际制备产物中,为了得到不同性能和控制不同的工艺条件,不同聚合体系还会添加有其他助剂,如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缓冲剂、终止剂、电解质、螯合剂和防冻剂等。
乳液聚合和其他类型聚合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乳化剂在聚合体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这些作用是: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乳化作用,分散作用,增溶作用,导致按胶束机理生成乳胶粒的作用及发泡作用。
乳化剂是两亲性物质,随着在水中浓度的变化,其存在的状态会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即由杂乱无序的自由单分子状态到某种有序排列的变化,并形成胶束。
乳化剂的水溶液当浓度很低时,成自由分子状态溶解于水中。当达到一定浓度后,通常离子型乳化剂质量溶解度为0.05%~0.1%,非离子型乳化剂质量溶解度为0.005%~0.2%,大约每50~100个分子形成一个聚集体,它们的亲油基团彼此靠在一起,而亲水基团向外伸向水相,这样的聚集体叫“胶束”。能够形成胶束的最低乳化剂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用CMC表示。
乳化剂形成的胶束形状有球形、棒状、层状等,其大小和形状取决于乳化剂的种类、浓度、温度及共存物等条件。
胶束的大小主要受乳化剂分子结构的影响。在同系列的乳化剂中,疏水基烃链越长,胶束越大;离子型乳化剂中,反号离子越大,胶束越大;非离子型乳化剂中,亲水基越大,胶束越小。
2.乳液聚合过程:
Ⅰ分散阶段。将单体加入含有一定浓度的乳化剂水溶液中,并加入引发剂,搅拌分散成乳化液。此时体系中的乳化剂,以溶于水中游离的单分子、胶束、液滴吸附层形式存在;单体以小液滴、溶胀胶束、溶解的单分子存在;引发剂溶解于水中。单体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
Ⅱ成核阶段。当体系温度升到使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时,在水相中的自由基直接进入胶束,或在水相中引发游离单体生成低聚自由基进入胶束,在胶束中引发或继续聚合形成初级粒子,称为胶束成核机理。这是由于胶束数目大,比表面积大,根据扩散理论,更容易捕获自由基。在此阶段,自由基不断扩散进溶胀胶束,不断生成新的聚合物初级粒子。此时体系中处理分散阶段的组成外,还生成有聚合物初级粒子。当胶束消耗完时,成核结束。
Ⅲ增长阶段。体系已没有胶束,粒子数基本不变,单体小液滴作为“仓库”,不断将单体供给初级粒子,此时自由基不断扩散进乳胶粒子中,不断聚合使乳胶粒子长大。含有自由基且正在增长的乳胶粒,叫“活乳胶粒”。当第二个自由基进入了这个活乳胶粒,发生了双基终止时,该乳胶粒就成为“死乳胶粒”。当单体液滴消失时,此阶段消失。
Ⅳ完成阶段。此时体系中主要由乳胶粒和水相组成。乳胶粒中的单体不断被消耗,又得不到补充,黏度越来越高,自由基链终止速率常数急剧下降,使反应速率加大,这种现象叫“凝胶效应”。有些单体,但聚合反应进行到此阶段后期,转化率达到某一值,反应速率会突然降至为零,这种现象叫“玻璃化效应”。
3.过硫酸盐类引发剂
3.1过硫酸盐的热分解机理:
①K2S2O8在碱性、中性及弱酸性水中,热分解的主要反应:
总的反应为:
在无PH值缓冲剂时,HSO4-又会分解成H+和SO42-,这将使溶液的PH值降低。
②在微酸性溶液中的分解反应:
③在较强酸性水溶液中继续反应:
从上述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可以看出,过硫酸盐的热分解反应按两种机理进行,第①种机理所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第②种机理来自于过硫酸根。
3.2影响过硫酸盐分解的因素:
溶液中的H+离子对过硫酸盐在水溶液的热分解有催化作用,分解反应会加快进行。
温度也会对过硫酸盐在水溶液中的分解反应有很大影响,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乳胶粒也会使过硫酸盐的分解速率加快。
4.乳化剂简介:
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所有的乳化剂分子都是由极性亲水基团和非极性的亲油基团组成。亲水基使分子引入水相,疏水基使分子引入油相,即离开水相,因此乳化剂都是两亲性物质。
通常,乳化剂按亲水基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四类:阴离子型乳化剂、阳离子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和两性乳化剂。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乳化剂。
⑴阴离子型乳化剂。阴离子型乳化剂的亲水基为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离解时能生成阴离子基团。这种乳化剂在碱性介质中效果较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高级脂肪酸盐(RCOOM)。
②硫酸盐类(ROSO3M),硫酸化油(R(OSO3M)COOR)’。
③磺酸盐类。烷基磺酸盐(RSO3M),烷基苯磺酸盐(RC6H5SO3M)。
④磷酸盐类(ROP(OM)2=O或(RO)2P(OM)=O),是由磷酸与醇反应再以碱中和制得。
⑵阳离子型乳化剂。
阳离子型乳化剂的亲水基为阳离子,在水溶液中离解时能生成阳离子基团。这种乳化剂在酸性介质中效果较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烷基铵盐类。例如,RHN2•HCl,RNH(CH3)•HCl,RN(CH3)2•HCl等。
②季铵盐类。例如,RN+(CH3)3Cl-,RN+(CH3)2CH2C5H6Cl等。
⑶非离子型乳化剂。
非离子型乳化剂在水中不含被离解的离子,其效果与介质的酸碱性无关。主要有脂型、醚型、胺型、酰胺型、多元醇非离子型等。
⑷两性乳化剂。严格地讲,两性乳化剂是指一个分子中含有:①阴离子基团和阳离子基团。②阴离子基团和非离子基团。③阳离子基团和非离子基团。目前通常指①类,即分子中含有的亲水部分是由正电基团和负电基团两部分组成,在酸性介质中可离解为阳离子,在碱性介质中可离解为阴离子,效果不受PH指的影响。主要由氨基羧酸酯、氨基硫酸酯、磷酸酯和氨基磺酸酯等。
特殊类型乳化剂有氟表面活性剂、硅表面活性剂、可聚合性乳化剂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等。
三、仪器和样品
1. 仪器
①恒温水浴槽: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DKB-501A型。
②数显电动搅拌器、叶片搅拌棒: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W-3型。
③铁架台、夹子。
④磨口三颈圆底烧瓶、三口磨口接管、磨口直形冷凝管。
⑤温度计:0~100℃。
⑥配套的温度计塞子:若干。
⑦注射器。
⑧配套的玻璃塞子。
⑨天平、计时器、烘箱、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药勺、镊子、称量纸和搅拌棒等。
2. 样品
①单体:丙烯酸乙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②单体:丙烯酸,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③引发剂:过硫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④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上海强顺化工有限公司出品,江苏强盛化工有限公司制造,化学纯。
⑤离子型乳化剂: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⑥蒸馏水。
⑦氨水,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
四、实验步骤
实验配比
①单体 丙烯酸乙酯/ml
80
②单体 丙烯酸/ml
20
③引发剂 过硫酸钠/g
0.9
④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ml
50
⑤离子型乳化剂: SDS/g
20
⑥蒸馏水/ml
400
⑦氨水/ml
5.0
1.将玻璃仪器洗刷干净,然后干燥。
2.按照要求在通风橱里搭建实验装置,开启通风橱。
3.量取蒸馏水、OP-10,称取SDS 。
4.用蒸馏水溶解SDS,用蒸馏水涮洗OP-10,将全部蒸馏水、OP-10和SDS加入到三颈烧瓶中,并开始搅拌,转数为200~220r/min,约30分钟。
5.称取引发剂过硫酸钠,并用约25ml蒸馏水溶解,加入氨水,待用。
6. .分别量取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将两者混合,取约15ml混合单体加入到三颈烧瓶中,其余待用。
7.升温至75℃,用注射器滴加单体和引发剂,单体4个小时滴加完,引发剂4.5个小时滴加完。
8.滴加完单体和引发剂后,升温至80℃,反应3个小时。
9.停止加热,继续搅拌,直至温度降至60℃以下,停止搅拌,出料。
10.在乳液中滴加少许氨水,中和至PH值6.5~7.5。
11.清洗玻璃仪器和实验装置,打扫实验室。
五、注意事项
1.穿好实验服,戴好防毒口罩、胶乳手套(双层)和护目镜。
2.缓慢少量滴加单体和引发剂,防止由于反应过于剧烈而发生液体飞溅。
六、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1. 实验结果
(1)反应结束后,乳液不分层,无絮凝。
(2)乳液刺激性气味较小。
(3)乳液溶于甲醇、乙醇、异丙醇、丙三醇、醋酸和氨水,不溶于丙酮、甲苯,对水和电解质稳定,对酸不稳定,产生絮凝。
2.结果分析
(1)乳液体系稳定,胶束可以稳定存在。
(2)反应较完全。
注:(1)反应过程中有乳液变澄清并发蓝光现象。
(2)大约有1个小时的诱导期。
七、参考文献
八、补充知识
微乳液聚合简介:
微乳液是相对普通乳液而言的,普通乳液是白色浑浊且长期静置后容易分层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而微乳液是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液滴尺寸为纳米级(10~100nm),比可见光波长短,一般为透明或半透明。根据体系中油水比例及其微观结构,可将微乳液的结构分为3种类型
①正相(O/W)微乳液:当体系内富含水时,油相以均匀的小液滴形式分散于连续相中,形成O/W正相微乳液。
②反相(W/O)微乳液:当体系内富含油时,水相以均匀的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油连续相中,形成W/O型的反相微乳液。
③双连续相微乳液:当体系内水相和油相的量相当的情况下,水相与油相同时为连续相,二者无规连接,成为双连续相。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⑴把烃、水、乳化剂混合均匀,然后在该乳液中滴加醇,在滴加到一定的时候,该体系会突然间变得透明,这样就形成了微乳液。
⑵把烃、醇、乳化剂混合成乳液体系,向该乳液中加入水,体系也会在某瞬间变成透明,形成微乳液。
在微乳液体系中进行的聚合反应叫微乳液聚合。聚合体系一般含有较多的乳化剂(包括助乳化剂),达10%以上,含固量一般较低,10%以下。微乳液聚合的微乳胶粒子一般比较小,不超过100nm,体系呈透明或微蓝透明状。微乳液聚合除了均相成核外,还有可能在微乳液滴中成核。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