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汤市完小 石晓敬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
2、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2、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量一量、填一填、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3、在测量中培养估测意识。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估测的活动贯穿教学活动之中,在实际测量长度前,都先让学生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
3、的长度单位毫米。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三、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法。学法: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法。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硬币;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等。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
4、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同学们真能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度单位。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你们手里都有一本数学课本,那你们知道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吗?我们先来估计一下这本书的长宽厚,(用手指缝隙表示)1厘米大约是这么长,我们用手测量估计一下,长大约18厘米,宽大约14厘米,厚不到一厘米。那我们估计的到底准不准确呢?就让我们现在动手测量一下,同桌两人之间看看是
5、不是量的数据相同,看谁量的最准确!(提示学生测量物体的方法:1.把物体放平。2.将物体的左边和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3.物体的右边对准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刚才老师听到有几位同学说出了“比15厘米多一点”,“不到14厘米,还差2格”这样的话,证明这些同学测量得非常仔细,观察得非常认真。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同学们,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数一数: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有的同学刚才就已经发现了,1厘米被分成了许多小格,那其中的
6、1小格表示多长呢?其中的1小格就表示“1毫米”。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跟着他一起数一数。0到1之间有10小格,也就是10毫米,那其他任意两个数字之间是不是也有10个小格呢?我们继续看。我们发现1厘米的长度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厘米=10毫米。(板书)学生读一读2、比一比: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直尺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我们摸一下直尺的厚度, 然后抽出直尺,手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的长度。我们一起看一下它测量的1毫米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呢? 3、说一说:你能说出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吗?学生自由表
7、达,多请些学生说说,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板书)4、量一量:现在,我们再一起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5、画一画:画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我们既然学到了长度单位,肯定少不了利用长度单位来画线段,现在我们一起画一条线段,还记得如何画线段吗?如果现在让你画一条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你会怎么画?(提示: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1、线段从
8、“0”刻度开始画怎么画,2、如果直尺缺损,没有“0”刻度该怎么画呢?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 填一填,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2、量线段长度。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3、选择适合的长度在()里画“”。4、根据信息求降水量。8月份的降水量比9月份多多少毫米?9月和10月这两个月的降水量一共是多少毫米?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
9、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作业布置。作业:第24页练习五 第2题、第5题、 第6题。 板书设计: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在课前所做的预习时,已经知道了“毫米”这个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但还没有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点。我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1毫米的长度时,能够从身边找出许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长度、直尺的厚度学生由自己熟悉的学习用品到身边较熟悉的物品的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我觉得不足的地方:1、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准确,总是会有误差。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略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3、用直尺画线段时,漏掉了在没有“0刻度线”的情况下如何画线段。4、是不是再加一些单位换算或单位加减法更好些。石晓敬201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