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401+T+145-2022 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694910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401+T+145-2022 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B4401+T+145-2022 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B4401+T+145-2022 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B4401+T+145-2022 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B4401+T+145-2022 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1.020CCS C514401广州市地方标准DB4401/T 1452022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nfection control and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of novelcoronavirus pneumonia radiological diagnostic examination in medical institutions2022-01-21 发布2022-03-01 实施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4401/T 145-2022目次前言II1 范

2、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25 放射诊断场所布局与流程防控36 放射工作人员的院感防控要求47 放射诊断检查场所的消毒58 医疗废物收集处置69 放射诊断中的卫生防护610 放射诊断检查要求711 放射诊断检查质量控制要求9附录 A(规范性)CT 扫描方案11附录 B(规范性)数字 X 射线摄影(DR)检查方案13附录 C(规范性)移动床旁 X 射线摄影检查方案14参考文献15IDB4401/T 145-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

3、市卫生监督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医 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磅礴、戴蒙、王劲、沈君、陈华丽、陈莎莉、方建国、詹忠、林初茂、张建生、陈菲菲、何达秋、王慧、史文琦、覃杰、胡辉军、邓虹、李勇、段小慧、曾伟科、黄秋燕、刘君、 刘晋新、张烈光、甘清鑫、周惠珍。IIDB4401/T 145-2022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放射诊断场所布局与流程防控、 放射工作人员的院感防控要求、放射诊断检查场所的消毒、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放射诊断中的卫生防护、 放射诊断检查要求和

4、放射诊断检查质量控制要求。DB4401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疗机构的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工作,以 及医疗机构设置的发热门诊用于新冠肺炎放射诊断筛查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9193-2015 疫源地消毒总则WS/T 313-201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放射

5、诊疗管理规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8号修订)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3.2定点收治医疗机构(designated medical institution)由国家或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医疗机构。3.3专用 CT 机房(dedicated CT machine room)专用于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CT机房。3.4方舱 CT(fangcang shelter CT)在医学

6、应急或其他紧急情况下,安装在临时屏蔽设施中的医用CT扫描装置。3.5发热患者(patient with fever)体温37.3的患者。1GBZ 130(所有部分)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DB4401/T 145-20223.6疑似病例(suspected case)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3.7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确诊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3.8污染区(contaminated area)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前的活动区域及被隔

7、离期间的隔离场所及专用检查区域。3.9半污染区(semi-contaminated area)工作人员由清洁区进出到污染区而设定的必经缓冲通道或区域。3.10清洁区(uncontaminated area)未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生过接触的清洁区域。3.11操作影像检查设备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3.12摆位技师(set-up technician)在扫描机房内操作检查设备并从事医学影像检查时协助受检者体位摆放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3.13手卫生(hand hygiene)为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来源:WS/T 313-2019,3.13.14空气消毒(

8、air sterilization)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特定环境空气中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3.15终末消毒(terminal sterilization)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 来源:GB19193-2015,3.44 总 则4.1 感染防控要求4.1.1 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和设置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的放射诊断场所是新冠肺炎感染防控的重点场所,其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应符合院内感染控制的要求,做到建筑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标示 清楚。2操作技师(operation technician)DB4401/T 145-20224.1.2 医疗机构应根

9、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职责明确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组织架构, 结合本医疗机构放射诊断场所新冠肺炎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定期开展检查与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改进。4.1.3 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感染控制要点,善于识别各个环节的院感风险。4.1.4 放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穿脱技术及手卫生要求,并掌握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消毒等要点及消毒方法。4.2 医疗照射辐射防护基本原则DB44014.2.1 在新冠肺炎放射诊断中,应遵守医疗照射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即放射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制,充分做好患者和放射工作人

10、员的辐射防护工作。4.2.2 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流行病接触史和体征,合理地判断患者是否应当进行放射诊断检查。不宜将 CT 检查作为普通患者住院筛查的必要条件。4.2.3 在进行放射诊断检查特别是 CT 扫描时,需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 GBZ 130 等有关法规和标准,做好患者特别是儿童、孕妇和可能怀孕妇女等敏感人群的辐射防护。4.2.4 在保证影像质量并确保能达到预期诊断目标时,需优化成像参数,降低受检者的照射剂量。4.2.5 对于短期内多次接受放射检查,尤其是 CT 扫描的患者应进行累积剂量记录,进一步评估放射检查的正当性。4.2.6 放射工作人员应接受辐射防护培训后方可上岗,按照要求配

11、戴外照射监测个人剂量计。5 放射诊断场所布局与流程防控5.1 放射诊断场所布局5.1.1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专用的放射诊断机房用于发热门诊发热患者医学影像筛查,机房不限于设置在发热门诊内。5.1.2 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划定独立的医学影像检查区域,设置专用 CT 机房用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检查。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备用专用机房,以便在特殊情况下正常开展放射诊断工作。5.1.3 按照院内感染控制要求明确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均执行严格消毒。5.1.4 按照院内感染控制要求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和患者的通行路线,将工作人员通道与患者通道分开, 各通道应设有醒目标志,并有相应措施防止其他人员误入,非必

12、要通道可以临时封闭。5.1.5 按照院内感染控制要求分别设置发热患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到放射诊断机房的专用通行路线和专用候诊区域。发热患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在医学影像检查专用候诊区域单独候诊。5.1.6 医疗机构在新建发热门诊、感染科等时,宜设立专用的 X 射线诊断机房,并按照 5.1.3、5.1.4 “三区两通道”的要求进行分区和布局。设计机房布局时可兼顾疫情和非疫情时用途的快速转换,便于 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5.2 放射诊断场所流程防控5.2.1 医疗机构应合理安排患者检查顺序,缩短等待时间,避免患者在放射诊断检查场所聚集,保证疑似和确诊病例分批单独候诊。5.2.2 对发热患者的医学影

13、像筛查及病房疑似和确诊病例的医学影像检查实行预约制。5.2.3 发热患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在接受医学影像检查前及完成检查后,应由经过院感培训的医3DB4401/T 145-2022务人员指引通过专用候诊区域及专用通行路线。5.2.4 发热门诊、放射诊断场所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隔离病房等区域属于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区域, 应按照规范要求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或消毒器械严格执行消毒。5.2.5 为防止交叉感染,发热患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不与普通患者共用机房。5.2.6 若紧急条件下无法使用专用的放射诊断机房,应合理安排受检者的检查时段、检查顺序,对普通患者、发热患者、隔离病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分

14、批次、分时段集中检查,并严格执行消毒措施。5.2.7 鼓励使用电子化信息系统,通过使用电子申请单、数字图像和诊断报告的网络传输,实现流程信息化,减少与患者和污染物的直接接触。5.2.8 在机房和操作室的适当位置张贴检查流程;个人、设备和公共区域消毒规范;工作场所的感控分区等相关要求。6 放射工作人员的院感防控要求6.1 工作人员分级防护要求6.1.1 医疗机构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确定放射科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分级防护要求并加以落实。6.1.2 工作人员在清洁区穿戴防护用品,在半污染区脱卸防护用品,并严格执行手卫生。污染区工作人员必须在半污染区脱卸防护用品并严格按规定流程消毒后方可进入清洁区,

15、不得穿着防护用品进入清 洁区。6.1.3 工作人员的院感防护等级按照以下进行划分:a) 一般防护:穿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严格执行手卫生;b) 一级防护:穿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隔离衣,必要时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c) 二级防护:医务人员从事与疑似或确诊病例有接触的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或面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或隔离衣、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一次性鞋套和(或)长筒靴套,严格执行手卫生;d) 三级防护:医务人员为疑似或确诊病例操作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

16、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 一次性鞋套和(或)长筒靴套,严格执行手卫生。6.2 放射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措施6.2.1 非发热患者的登记处、取片处、普通放射检查机房等区域的工作人员,未明确进入污染区对患者进行标准化图像采集的操作技师,放射诊断室、后处理室、信息管理室等远离患者场所的工作人员采 用一般防护。6.2.2 在隔离区域进行移动床旁 X 射线摄影的技师、专用放射诊断机房污染区内进行摆位的技师,为患者注射对比剂、预埋留置针或者连接高压注射器等直接接触的护士,执行二级防护。上述区域执行二 级防护时如进行可

17、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执行三级防护。6.2.3 院感防控等级的确定,应以所接触患者的类型,以及与患者接触的暴露风险程度为依据,而不应仅限定于以上提及的具体场所。工作人员应熟悉不同岗位的院感防控要求的级别和相应的防护用品类 别及其使用方法,严格执行手卫生。6.2.4 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机房内对讲系统对患者进行指令性指导,如呼吸屏气等4DB4401/T 145-2022配合训练等。6.2.5 医疗机构应配备熟练院感防控技术的人员督导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穿脱,防止污染。7 放射诊断检查场所的消毒7.1 放射诊断机房的消毒7.1.1 设备表面、物体表面

18、、地面和空气等的消毒和终末消毒措施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 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执行。放射诊断设备的消毒方法和允许使用的消毒剂,需参考生产厂家的建 议。DB44017.1.2 设备消毒:使用一次性中单铺设固定于 DR、CT、MR 等设备的检查床,执行一人一更换原则,并 用 75%的乙醇擦拭消毒检查床等与病人接触的部位,也可采用设备生产厂家推荐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如有污染或肉眼可见污渍,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渍后,再行消毒。7.1.3 其他表面消毒:机房地面、候诊区、走廊通道(包括栏杆、门把手、窗户等)使用 1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或呕吐物、

19、分泌物时,可采用专用容器收集或用5000mg/L10000mg/L 含氯的消毒液湿巾等吸湿材料吸附包裹,放入专用的医疗废物袋密封作用 2h,再用 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污染物体表面及其周围 2 米范围内擦拭 2 遍。7.1.4 空气消毒:在设备操作过程中可使用循环空气消毒机持续消毒。无人状态下使用 0.2%过氧乙酸或 3%过氧化氢,用气溶胶喷雾方法,用量按 10ml/m320ml/m3(1g/m3)计算,消毒作用 60min 后通风换气并喷雾消毒(参考设备生产厂家的建议),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30 min60min。同时增加通风频次, 保持最佳通风。机房和操作间应装有独立空调或回风不

20、混合的风机盘管式的空调系统。7.1.5 终末消毒:终末消毒程序按照 GB 19193 执行。对于工作过程中终末消毒的启动,应根据诊断场所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检查完毕执行终末消毒。7.1.6 对于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同一机房或设备在完成确诊病例检查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后才能再次检查疑似病例,同一机房或设备在完成每位疑似病例检查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才能再次使用。7.1.7 对用于发热门诊发热患者医学影像筛查的设备和机房,检查完成后常规执行 7.1.2 的消毒措施, 其余 7.1.37.1.5 的消毒措施应每天至少常规执行三次,遇污染时随时消毒。当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执行终末消毒。

21、7.1.8 在特殊情况下,若机房由普通门诊患者、发热门诊发热患者、隔离病房疑似和确诊病例共同使用时,按照普通门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疑似、确诊的顺序进行分批次、分时段集中检查,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疑似和确诊的每个患者检查完毕后立即执行终末消毒。7.2 移动式放射诊断设备的消毒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场所使用专用移动式DR检查患者后,对设备表面尤其是接触到患者的区域, 包括探测器和屏蔽防护用品进行擦拭消毒,或者提前用一次性塑料袋封装隔离,鼠标、键盘表面粘贴保护膜,发现疑似病例后对整机表面擦拭消毒。7.3 登记处/取片处等其他场所的消毒登记处/取片处等其他场所的工作区域桌面、患者可能触碰的窗口和台面

22、、门把手等表面采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键盘鼠标表面可粘贴保护膜,每天更换并清洁消毒2次;操作室等处应使用方便清洁材质的鼠标垫等物品;照片和诊断报告自助打印机等表面采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每天至少4次,遇污染时随时消毒,并配备非接触式手卫生设备,提醒病人做好手卫生。5DB4401/T 145-20227.4 个人辐射防护用品的消毒患者或陪检人员使用个人辐射防护用品,先用一次性床单阻隔,个人辐射防护用品勿与皮肤直接接 触。使用后的个人辐射防护用品严禁采用浸泡方式清洁与消毒,避免水和消毒剂接触到内部的防辐射材 料。有污渍或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可用软布蘸取清洁剂擦拭干净,再用消毒剂擦拭消

23、毒(以中性消毒剂 为宜)。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使用个人辐射防护用品消毒柜。7.5 清洁用具的清洁消毒放射诊断专用机房使用的所有清洁工具独立配备,不得混用、混放。应在污染区内设立的独立污洗 间内进行清洁消毒。推荐使用一次性清洁工具。若使用非一次性清洁工具,则推荐使用2000mg/L含氯消 毒剂浸泡消毒30min后,再清洗,干燥。7.6 消毒岗位人员管理放射诊断检查场所消毒岗位人员宜固定,不能由其他场所的人员随意替代。8 医疗废物收集处置8.1 医疗废物收集与标记8.1.1 医务人员使用后的防护用品及患者诊疗过程产生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使用双层专用包装袋盛装医疗废物,采用鹅颈结式封

24、口,分层封扎。8.1.2 在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袋表面采用 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注意喷洒均匀)或在其外面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在标签特别说明中标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或者简 写为“新冠”。8.2 医疗废物处置与消毒医疗废物宜在专设区域暂存,由专人定时交接到院内医疗废物暂存间,并做好交接台账。废物交接 后及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医疗废物暂存处地面进行消毒。每天运送结束后,及时对运送工具进 行清洁,用含氯消毒液浓度为1000mg/L进行消毒。运送工具被感染性医疗废物污染时,应当及时消毒处 理。9 放射诊断中的卫生防护9.1 CT 放射卫生防护要求9

25、.1.1 CT 设备和机房的放射防护应符合 GBZ 130 的要求。9.1.2 新冠肺炎患者扫描时应严格控制扫描范围,扫描时嘱咐患者尽量配合屏气,对于屏气时间较短的患者可以由足侧向头侧方向扫描。9.1.3 新冠肺炎患者治疗期间进行胸部 CT 扫描时,尽量按照常规剂量进行扫描,或使用 CT 设备自带的自动管电压和管电流调制技术。9.1.4 方舱 CT 机房的面积可不执行 GBZ 130 的要求,但应保证具有足够有效的使用面积。9.2 DR 放射卫生防护要求6DB4401/T 145-20229.2.1 DR 设备和机房的放射防护应符合 GBZ 130 的要求。9.2.2 在发热门诊使用移动式 D

26、R 进行检查时,应告知其周围人员尽可能远离;在隔离病房内使用移动DR 设备进行检查时,应对毗邻床位的患者做好辐射防护措施;检查时应严格根据摄影部位来调节照射野大小,降低受检者和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大幅减少散射线,提高影像对比度。9.2.3 使用固定式 DR 进行检查时,应严格控制照射野大小,使用 AEC 技术(自动曝光控制)进行摄影, 便于发现新冠肺炎早期斑片状渗出病变。9.3 应急新增放射诊断设备DB4401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机构根据应急疫情防控需要新增CT、DR等X射线影像设备用于新冠肺炎诊断的, 需委托有资质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为新增的放射诊疗设备进行检测,确保其使用场所和诊疗设备符

27、合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10 放射诊断检查要求10.1 CT 检查要求10.1.1 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内设有专用 CT 机房或使用方舱 CT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内设有专用CT机房或使用方舱CT时,按照以下步骤完成检查:a) 患者检查时如病情允许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如病情不允许可降级为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吸阀门的 N95 口罩,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患者外加过滤器,在护送专员陪同下进入 CT 机房。护送专员、CT 摆位技师和为患者注射对比剂、预埋留置针或者连接高压注射器等直接接触的护士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喷

28、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执行三级防护;b) 摆位技师指导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并操作机架完成定位工作;c) CT 操作技师操作设备完成 CT 检查工作;d) 打开屏蔽门,由护送专员将患者送回隔离病房/发热门诊;e) 消毒专员对机房进行消毒。10.1.2 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内未设专用 CT 机房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内未设专用CT机房时,按照以下步骤完成检查:a) 指定CT、工作人员,指定时间对患者进行检查;b) 在医务科、院感科指导下,与放射科、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多部门协调,设立发热患者、疑似 病例、确诊病例的检查闭环流程及路径;c) 检查开始前协同院内保卫部门,必须清空指定CT机房周围及检查路径上的一

29、切不必要人员;d) 患者检查时如病情允许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如病情不允许可降级为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吸阀门的N95口罩,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患者外加过滤器,在护送专员陪同下进入CT机房。护送专员、 CT摆位技师和为患者注射对比剂、预埋留置针或者连接高压注射器等直接接触的护士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执行三级防护;e) 摆位技师指导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并操作机架完成定位工作;f) CT 操作技师操作设备完成 CT 检查工作;7DB4401/T 145-2022g) 打开屏蔽门,由护送专员将患者送回隔离病房/发热门诊;h)

30、 消毒专员对机房进行消毒;i) 对患者往返路径消毒:患者经过时可能污染地面或周围物体表面的,由消毒专员使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待人员离开后使用紫外线灯照射 30min 对密闭空间或通道的空气进行消毒。10.1.3 检查前准备10.1.3.1 工作人员准备:推荐安排 2 名影像技师,1 名作为操作技师操作 CT 设备,1 名作为摆位技师专职进机房摆位并训练患者呼吸和屏气要领。如若条件不允许,可嘱其随行医务人员予以协助,但应保 证随行人员做好二级防护。10.1.3.2 操作技师若不接触患者,执行二级防护;摆位技师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气管 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

31、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执行三级防护。10.1.3.3 在患者完成检查后,应将所有一次性用具全部更换后,方可为下一位患者进行 CT 检查。10.1.3.4 患者准备:患者检查时如病情允许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如病情不允许可降级为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吸阀门的 N95 口罩,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患者外加过滤器,进机房前使用手部消毒液消毒双手或戴一次性手套,去除颈部、胸部饰物和其他高密度物品(如内衣、拉链、扣子等)。如患者情况特殊(儿 童或危重患者)需要其他人员陪同完成检查,陪同人员防护要求不得低于二级防护标准,并做好患者和 陪同人员的辐射防护。10.1.3.5 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

32、吸训练,嘱患者按呼吸指令配合检查。通常采用深吸气后屏气(吸气末 屏气),危重患者优先保障屏气,不能屏气者应嘱其平静呼吸,避免咳嗽。10.1.3.6 尽量采用对讲方式交待检查注意事项,客观情况要求影像技师必须与患者接触时,也要尽量 保持相隔 l 米以上的距离。10.1.4 CT 扫描方案成人及儿童CT扫描方案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10.2 数字 X 射线摄影(DR)检查要求10.2.1 检查注意事项10.2.1.1 配置一台专用 DR 作为新冠肺炎患者专用机。10.2.1.2 严格按照消毒规范措施进行机房及设备管理。10.2.1.3 危重患者建议床旁摄片。10.2.2 检查前准备10.2.2.1

33、影像技师准备:有条件使用智能摆位的情况下,影像技师采用一级或二级防护。如需近距离 摆位,影像技师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 物、体液等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执行三级防护。10.2.2.2 患者准备:患者检查时如病情允许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如病情不允许可降级为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吸阀门的 N95 口罩,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患者外加过滤器;进机房前使用手部消毒液消毒双手或戴一次性手套,去除颈部、胸部饰物和其他高密度物品(如内衣、拉链、扣子等)。如患者情况特殊(儿 童或危重患者)需要其他人员陪同完成检查,陪同人员防护要求不得低于二级防护标准,并做好患者和

34、 陪同人员的辐射防护。8DB4401/T 145-202210.2.3 数字 X 射线摄影(DR)检查方案成人及儿童数字X射线摄影(DR)检查方案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10.3 移动床旁 X 射线摄影检查要求10.3.1 检查注意事项10.3.1.1 指定一台移动 DR 作为专用设备放在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等重点区域,为危重患者拍摄床旁片。10.3.1.2 影像技师进入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前应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 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执行三级防护。DB440110.3.1.3 床旁拍摄完成后,影像技师按照相应的操作顺序脱卸个人防护用品

35、,清洁通过并将防护用品 放置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按要求处理。10.3.1.4 床旁拍摄,做好平板探测器或者 IP 板的防护,建议用塑料袋套上平板,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10.3.1.5 在重点区域内对危重确诊患者行移动床旁 X 射线摄片检查时,务必做到专机专用,该移动设备在疫情结束前,不得离开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疫情结束后,在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后,方可返回原工 作地点。10.3.2 检查前准备与DR检查类同。10.3.3 移动床旁 X 射线摄影检查方案成人及儿童移动床旁X射线摄影检查方案按附录C的规定执行。11 放射诊断检查质量控制要求11.1 设立放射诊断检查质控小组为保证良好的医疗安全与医疗质

36、量,保障医务人员零感染,医疗机构应设立放射诊断检查质控小组 对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进行质控。11.2 医技护人员个人防护技能质控11.2.1 医技护人员按照不同防护级别,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并经专人进行检查确认后,才能进入污 染区及半污染区工作。11.2.2 放射诊断检查质控小组及时更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文件与指南,组织医技护人员进行学习。 医技护人员应当通过视频教程、现场教学等方式学习隔离防护知识与技能,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从事 新冠肺炎相关放射诊断工作。11.2.3 落实医疗机构核心制度,确保医疗护理质量,规范诊疗行为,定期考核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技 能。11.2.4 合理排班,保证一线医

37、务人员的精准高效工作及合理休息。11.3 专用检查设备质控11.3.1 指定专人负责对专用检查设备进行定时使用记录及维护保养登记。9DB4401/T 145-202211.3.2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专用检查设备故障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保证新冠肺炎相关患者 的及时检查。11.3.3 室环境管理:设备室、控制室的温度、湿度应符合 CT 机设备的规定要求,一般温度控制在 22 士 4,相对湿度 65%以下。扫描室、控制室保持清洁,严禁在室内存放无关的物品。11.3.4 操作技师按照优质图影像要求正确选调窗位、窗宽。对于选层、加层、扫描定位、窗技术的控 制,应结合影像诊断的要求。11.3.5

38、准确填写扫描条件、层次、图像存贮号、机器和病人情况并签名。11.3.6 密切注意扫描中患者的情况,遇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机并对患者进行救护。11.4 放射诊断检查图像质控11.4.1 检查体位摆放正确,定位准确,应把检查部位全部纳入 CT 检查扫描范围或 DR 检查的照射野, 保证图像完整无缺失。11.4.2 与患者充分沟通,争取患者配合,尽可能缩短扫描时间或实施有效镇静措施后,再行扫描以提 高图像质量。11.4.3 确认图像标识正确。11.4.4 按照报告单项目填写诊断报告书,准确完整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门诊/ 住院号,X 线号/CT 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等一般

39、资料。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注重追踪复查,对病例作详细前后对比。11.4.6 执行诊断报告三级医师检诊制度,夜间急诊报告应标注临时报告及换取正式报告时间。11.4.7 对于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及时组织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在增强检查全过程,必须密 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联同急诊科立即处理。11.4.8 考虑可疑新冠肺炎患者,应立即上报,由专家组会诊讨论,放射科由专人每日汇总发热门诊病 人详细检查情况,并上报医务科。11.4.9 诊断报告发出时间:一般要求 1h 内出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应向患者说明原因。11.4.10 定期匿名抽取部分检查图像及报

40、告,进行评分评优,总结学习。1011.4.5 诊断报告详细描述肺部影像表现及特征,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关系、 有无特征性改变。结合病史,提出影像诊断结论,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对于具备影像及临床DB4401/T 145-2022AA附录 A(规范性) CT 扫描方案A.1 成人 CT 扫描方案扫描方案按如下进行:a) 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位,身体置于检查床面中间处,两臂上举抱头。手臂上举困难者,可置于身体两侧;b) 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DB4401c) 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d) 扫描范围:从肺尖扫描至膈底(包括双侧肋膈角),对不能长时间憋气的重

41、症患者从膈底扫描至肺尖(肺底部呼吸运动幅度大于肺尖部),减少双肺下野因不能屏气造成的呼吸运动伪影,保证图像质量;e) 显示野(dFOV):一般体型为 35cm45cm,建议固定显示野,便于复查对比(体型较大建议45cm,体型较小建议 35cm),视实际情况而定;f) 扫描参数:定位像扫描参数一般选用轴扫,推荐 80kV,25mA,横断面扫描一般采用螺旋扫描, 开启自动管电压或固定管电压,推荐 120kV/50mAs350mAs;采集层厚 0.5mm1mm;球管转速 0.27s/r0.8s/r;螺距 11.3;开启迭代重建技术。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可以优先缩短扫描时间,采用大螺距 1.51.7、提高

42、球管转速、加大准直器宽度来调整,以减少患者呼吸运动伪影。A.2 儿童 CT 扫描方案无法配合吸气屏气及需镇静后检查的患儿在平静呼吸下完成扫描,与成人扫描的主要不同之处主要 在于显示野设定、扫描剂量设定和辐射防护级别:a) 显示野:根据被检者体型调整合理的显示野;b) 扫描参数:定位像扫描参数一般选用轴扫,推荐 80kV,25mA,横断面扫描一般采用螺旋扫描, 低剂量,管电压 lOOkV;使用智能辐射剂量跟踪技术;采集层厚 2mm5mm;重建层厚/重建层间距 0.50mm1.0mm;球管转速 0.27s/r0.8s/r;螺距 0.51.0;开启迭代重建技术;c) 辐射防护:严格按照辐射防护规定,

43、遮挡患儿身体的射线敏感部位,尤其是性腺等部位;婴幼儿的检查积极做好陪护人员的辐射防护。A.3 图像重建把CT扫描的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按照不同算法重建出诊断所需的CT图像:a) 常规图像重建:常规以 5mm 层厚分别重建出肺窗图像(肺窗:窗宽 1000 Hu1500Hu,窗位-650 Hu500Hu)和纵隔窗图像(纵隔窗:窗宽 250 Hu300Hu,窗位 30 Hu50Hu);b) 薄层图像重建:常规以 lmm 以下层厚重建出薄层肺窗图像(肺窗算法,窗宽 1000 Hu1500Hu, 窗位650 Hu-500Hu)。A.4 CT 图像后处理技术为提高肺内病灶的检出率及分辨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4、建议应用如下CT图像后处理技术:11DB4401/T 145-2022a) 最大密度投影(MIP): MIP 图像能比薄层扫描更好地显示血管长轴,因而提高了立体定向作用,有利于鉴别血管与实性病灶,提高了实性病灶的检出率。建议选择 Slab-MIP,层厚为 10mm, 更有利于病变检出和特征显示;b) 最小密度投影(MinIP):可将密度明显低的含气器官(如支气管等)突出显示出来,对具有近于空气密度的气道的显示上极具优势。MinIP 有利于显示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马赛克征等, 检出早期磨玻璃病变有优势,建议层厚 3mm5mm;c) 容积再现(CVR):建议使用 MP-VR,一定厚度组织的 VR

45、显示,建议层厚为 20mm;显示三维解剖结构逼真,清晰显示脏器的形态结构和空间关系,对炎症病变空间三维形态、密度区分有优势;d) 多平面重组(MPR):MPR 是把已经计算好的像素数据重新组合成任意角度(冠、矢、任意角度) 断面的图像后处理技术。MPR 可更精确地显示病变与血管、胸膜及胸壁的关系,有助于病变准确定位,MPR 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与支气管的位置关系,提供病变细节与特征;e)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考虑使用人工智能 AI 技术辅助阅片。12DB4401/T 145-2022B附录 B(规范性)数字 X 射线摄影(DR)检查方案B.1 成人数字 X 射线摄影(DR)检查方案检查方案按如下进行:a) 摄影距离:180cm;b) 曝光条件:选择合理曝光条件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