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语文组备课纸课 题: 落日的幻觉 主备人: 甘苏南 审核: 初二 语文备课组教 学 目 的1、说清落日的幻觉的成因。2、体会说明顺序、说明方法3、品味文章语言。4、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教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 了解掌握说明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板书设计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
2、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教学过程:一、导入:视觉小游戏: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一个都没有黑色方块干扰!在其干扰下,在眼前会感觉到圆点一白一黑的交错,其实答案=0!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一个都不是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
3、圆的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来学习一篇黄天祥的科普说明文落日的幻觉,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一、 快速默读(限时3分钟)。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2、判断本文的文体,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释“幻觉”的词义 明确: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三、学习新课。1、明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明确说明对象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理清说明顺序明白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 赏幻觉。问:1)、请同学们说说文章哪一段集中描写了落日的幻觉?第二段2)、第一段起何作用?第一段从生活现象入手,
4、运用对比、引用、反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朗读第2段研讨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来写日落时的种种奇异景象,作用是什么? 明确: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下文。(2)作者在第二段写了日落时的哪些奇异的景象?注意抓关键词。1、太阳好像变大了2、而且颜色深黄、殷红3、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4、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5、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3)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段,在内容商祺承上启下的作用,点明如此奇异的景象竟然大都是
5、人们的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3、析幻觉1)仔细研读4、5、6、7自然段,通过各段的中心句,找出日落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填在下列表格中。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
6、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像这篇文章,先写落日的幻觉,再阐释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说明顺序就是由现象到
7、本质的逻辑顺序。在第二段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可以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严密的语句,也可以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体味这些句子或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
8、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光波散射比长光波强。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作比较、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4、品语言。 问:“说明文语言一般较平实,修饰性的成分比较少,但说明文中可不可以有描写语言呢?”“说明文中添加描写成分作用是什么?”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展现落日的美。(描写能使说明文语言更生动形象,具有可
9、读性) 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2. 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
10、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根据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适合各类文章)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1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
11、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5、悟幻觉。现在,我们再一次回味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已经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当然,我们也不该因此来奚落王维,该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不仅应该学会观察生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且还应具备科学的精神,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四、课堂小结。学习了本文,我们认识到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12、不要被幻觉所迷惑。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如果生活没有了幻觉,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所以,我们既要不被虚幻得表象所迷惑,又要充分享受虚幻带给我们的美丽景象。在美丽中快乐,永远做一个幸福的人。五、课外作业。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请你根据你所了解的课外知识,利用所学的课文知识补写其原因。 人类视觉上的错觉造成。太阳本身并没有“变大”。 黄昏时太阳离地平线较近,地面上相比太阳小得多、暗得多的建筑、景观成为太阳的参照物,而白天时广阔的天空成为太阳的参照物,相比之下,我们就会感觉黄昏时的太阳要比白天的大。 有个类似的例子,在黑色纸上的白色圆点看上去要比白色纸上的黑色圆点大,这也是因为参照物的不同给肉眼造成的错觉,还有亮色在视觉上的的膨胀性,这也是胖人喜欢穿黑色深色衣服的原因。(背景烘托、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六、拓展迁移(多媒体播放日出过程的视频片段) 阅读完作者对落日景象的描写,请你也仿照作者的写法,描绘一下日出的美景。可以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出不同时间呈现出的特点。注意交代清楚自己的观察点,并要注意日出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教学后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