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907503 上传时间:2024-1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 所谓隐蔽圈闭,笼统地说就是指用常规解释分析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如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低幅度构造圈闭。它们均是由于古构造运动、剥蚀、水动力变化以及成岩作用引起的,包括地层上倾尖灭、透镜体、潜山、礁体以及裂缝等。随着油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化,隐蔽圈闭在油气储量中所占位置日益重要。据统计,至1985年止,美国非构造油气藏的油气储量占总原始地质储量的42.7%采油量占总产量的44.8%。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有一半的油藏都具有岩性遮挡特点,背斜构造油气藏的面积占全盆地的14%;古比雪夫地区油气产量的一半来自非构造油气藏。加拿大阿尔伯达省,隐蔽圈闭占65%,帕宾那油田和天鹅山油田是主要的隐蔽油田,地质储量分别为9. 7×108 t和5×108 t。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蔽圈闭的勘探研究日益加深,90年代西部各油区相继发现了多种隐蔽油气藏,特别是近年来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和地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拓宽了隐蔽圈闭预测研究的新领域,使国内寻找隐蔽油藏技术有了长足发展,探明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占到总储量的20%左右。例如:济阳坳陷,隐蔽油藏储量占总储量的19.9%,占产量的29%;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储量占探明储量的82.5%;江汉盆地潜江组岩性油藏储量占总储量的29%;松辽盆地隐蔽油藏个数占2. 8%;陕甘宁盆地三叠一侏罗系油气类型的65%为地层和岩性圈闭;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隐蔽油气藏储量占总地质储量的43%。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隐蔽油气藏在已知圈闭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隐蔽油藏的数量还会大幅度提高。 1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的应用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的应用,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地区是否含有隐蔽圈闭的可能,其判别方法有: 1)根据工区总资源量和已知圈闭所评价的资源量来判断,如果二者相差悬殊,且又没有背斜或断块等圈闭供评价,这时候就要考虑寻找隐蔽圈闭; 2)如工区目的层段包含有明显的特殊地质体,可围绕该地质体寻找隐蔽圈闭,如盐丘、潜山和生物礁等; 3)如果地震资料显示目的层段具有明显的地层超覆、剥蚀或尖灭等地质现象,也可考虑寻找隐蔽圈闭。 然后根据盆地区域地质条件和本地区地震资料品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不同的识别方法,并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隐蔽圈闭勘探的效果。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明确以下3点。 1. 1层序地层学对隐蔽圈闭勘探具有指导性 层序地层学从早期的地震地层学演变而来,它把沉积盆地放在一个动态地质背景下,即全球海平面升降、盆地基底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速率变化、气候条件变化等为主控变量组成的动态环境,从盆地整体上系统地分析沉积地层格架及其内部岩相组合模式,即层序边界、体系域分布及准层序叠置等特征。由于地层及岩性圈团是因储集层岩性横向变化或因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因此,地层及岩性圈闭的形成必然与层序地层框架的形成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末期层序地层学诞生后,人们发现精确的地层对比是发现隐蔽圈闭的有利手段,而层序内部体系域的演化模式又为隐蔽圈闭的类型、成因及分布的解释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目前人们之所以普遍认为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和预测地层及岩性圈闭的最理想手段,是因为每一种地层圈闭常常处于某一特定的沉积环境(相带)中,并形成地层框架内一个特定的地层单元。隐蔽圈闭中地层不整合遮挡和地层超覆圈闭都与层序边界形成有关,原生砂岩体圈闭则是层序及体系域内局部的砂体单元;生物礁圈闭的形成与海平面变化有关,有些礁体主要赋存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早、中期。 由此可见,研究工区地层层序是寻找隐蔽圈闭的基础,它对寻找隐蔽圈闭具有不可多得的指导性和方向性。近年来,石油工业界许多学者将层序地层学作为隐蔽圈闭勘探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1. 2高品质的地展资料是寻找隐蔽圈闭的必要条件 隐蔽圈闭识别具体和细致的工作主要是以地震资料为依托,同时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并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来进行。所以地震资料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隐蔽圈闭识别的可靠性,一般要求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及较高分辨率,特别重要的是要具有高保真度。在信噪比差的地震资料中,隐蔽圈闭的地震信息易被噪声掩盖;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较低则很难分辨出微幅度的隐蔽圈闭。高保真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识别隐蔽圈闭的技术多与地震信号中所包含的振幅、能量、相位和频率等属性信息有关,如果保真度不好将严重影响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1. 3应注意各种方法的适应性和综合性 对隐蔽圈闭识别通常有两种认识,一种是已知的狭义的非构造圈闭类型,二是根据油区内的地质条件和可采储量状况判断可能潜伏的难以识别的圈闭。如是前者,隐蔽圈闭类型已知或者已知其大致位置,这时需要应用一些识别技术较为详细地对隐蔽圈闭的位置、展布,以及是否有工业价值进行描述,一般选择反演、速度分析和AVO等技术。如果是后者,就需要选择某些技术先做宏观的定性评价,一般选择地震属性分析和三维可视化等手段,指出油气远景区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一些定量的识别技术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总之,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不同的工作阶段选择合适的识别技术,这就是方法技术的适应性。另外,每一种识别方法都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点,对不同的识别目标或同一目标的不同侧面注意各种方法的融会贯通和相互渗透,以期达到最佳的识别效果,这就是方法技术的综合性。这两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别隐蔽圈闭的方法 2. 1地震反演技术 地震勘探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直接识别岩性,这就要求能从地震反射资料中准确反演出地层参数。人们习惯于用声波测井曲线来解释地层的岩性、物性等,因为声波时差测井资料不仅与地层“三性”的对应关系较准,而且对薄层也具有特殊的分辨能力。但是,声波测井曲线毕竟是一孔之见,它不能反映井孔以外地层岩性的变化。地震剖面具有反应区域地层和岩性的能力,但其垂向分辨率较低,因此需要对地震道进行高分辨处理。反演的最终成果类似于声波测井曲线的波阻抗或速度剖面,可用它来直接对地层岩性和物性进行平面解释。地震反演包括广义反演、多参数约束反演等、线性规划反演和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等,其中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的精度较高。这些反演方法主要用来识别砂岩上倾尖灭、透镜体及地质异常体等隐蔽圈闭。 地震资料反演应注意的问题主要为: 1)为了保证井约束反演的分辨率,反演中的低频和高频信息要从井资料获取,而不应该单纯依靠地震资料,因为地震资料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去噪的原因往往要滤掉低频和高频信息,仅保留中频信息,即有效频带内的频率; 2)反演结果不仅应尽量与测井曲线吻合,还必须与已知的构造和地层信息吻合,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井旁道反演,在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剖面的极性; 3)信噪比低的资料不可能得到好的反演结果,过多的噪声会干扰反演效果,造成假象闭; 4)用于约束反演的叠后地震资料,应该较好地保持振幅的相对强弱关系,这样符合地层的反射特征; 5)用于约束反演的测井声阻抗资料应做预处理和标准化,以确保同一层段约束反演的声阻抗值是统一的。 最近几年,地震叠前反演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该技术是在叠前精细处理过程中,同时开展与储层及油气藏相关参数的反演,在获得构造信息的同时也可得到与储层及油气藏相关的异常信息。叠前反演更多地保持了原始地震资料的真实性,且无须测井资料及构造模型的约束,直接利用地震资料反演,反映储层及与油气相关的敏感特征参数,反演的结果可直接用于预测地下油气的富集带。由于碳酸盐岩地层非均质极强,介质横向变化大,资料难以追踪解释,合成记录也难以标定,因此,目前叠前反演方法更多地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 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利用叠前反演技术预测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孔缝洞发育带已见成效(图1)。叠加剖面上有三个明显的眉毛状反射(该反射层顶部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面),经叠前孔隙度反演,可初步判定出它们均是高孔隙度吸收异常区,从而预测这些部位为孔缝洞发育区。 2.2地展速度分析 岩性、孔隙度出现变化或岩石含烃类时,常常导致地震速度的变化。通过速度分析,可以间接确定引起速度变化的因素。确定速度变化的方法很多,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DIVA(差异层间速度分析)法。它利用从时差曲线求取的高精度速度与从地震速度分析中求取的叠加速度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检测出速度的异常。由于隐蔽油气藏的出现必然存在一个速度变化异常区,所以DIVA法也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需要的速度数据密度大,所以速度拾取的工作量大,最为重要的是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多,速度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该方法适合于构造相对单一,断层少,目的层段岩性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地区。这样便于针对出现的速度异常区进行二次分析,以确定速度异常的真实性。另外,虽然这种图件可以准确地确定测线上低速异常的CDP位置,但难以准确确定异常对应的时间,而地震反演剖面反映出的速度信息,却能够非常清楚地表明速度异常与反射时间的关系。因此,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地震反演剖面读出异常时间,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探井井位。 以美国得克萨斯Austin白云岩层裂缝性油气藏勘探为例。区域地质研究表明,该层段不存在断层,构造平缓。研究区的钻探结果显示,只要存在天然裂缝就能获得高产。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首先拾取叠加速度做动校正,再沿一个关键层面拾取出一系列速度值,然后以速度值为纵轴,CDP位置为横轴,绘出一条速度曲线,并在同一坐标系内与另一层面的速度曲线进行对比。如果岩性和厚度均一,两条曲线应该大致平行,若中间层段存在局部变化,则两条曲线发散或交叉,由此确定出的低速区有可能与含油气性或高孔隙度有关。采用上述方法作出层间速度差分析图,确定出异常。本方法最高可检测出61 m/s左右的速度变化,并指导钻探获得成功(图2)。 2. 3 AVO分析技术 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亮点”法的启发下,探索出了比亮点法更可靠的方法,即利用原始叠前地震记录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直接检测天然气,也就是所谓的AVO技术。通过研究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或人射角)的变化特征,来研究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的变化,进而研究反射界面上覆、下伏介质的岩性特征及物性参数,达到预测油气的目的。不难看出,AVO技术实际上是利用了地震资料的叠前振幅特征,所以,它也属地震属性范畴,但由于AVO是一种直接检测油气的技术,其分析过程不以构造解释为前提,因此,特别适用于隐蔽圈闭含油气性检测和分析。 图3是Mississippi峡谷地区的一个实例。它是从三维资料中抽取的纵测线,图3a,图3b,图3c分别是小偏移距、大偏移距和中等偏移距叠加剖面。从小偏移距和大偏移距部分叠加剖面上可以看出,4s左右的位置有振幅随偏移距增强现象。各向同性介质模拟结果表明,含盐水砂岩的振幅随偏移距增加而减少,含气砂岩增高。研究人员最初认为该处异常与烃类有关,但结合中等偏移距部分叠加剖面后,却发现目标位置从小偏移距到中等偏移距,振幅减弱,而从中等偏移距到大偏移距,振幅迅速增强。这种振幅随偏移距增加而出现转折的现象让研究人员异常迷惑,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合理的地质和测井约束,并辅之以各向异性介质模拟和速度分析才得到了该位置为气藏的结论。由此可见,对于构造复杂的含油气储层,与含油气有关的AVO异常特征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合理的地质、测井约束和AVO模拟,并结合其他手段来判断AVO异常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由于AVO处理和分析只利用叠前CMP道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它不能正确反映AVO异常的准确位置和分布范围,以此异常位置确定井位,极可能造成错误; 2)在存在断层、地层尖灭或透镜体的地震剖面上,叠前CMP道集中会产生大量的绕射能量,它们与目的层反射的干涉常常掩盖正常振幅响应而出现异常; 3)叠前CMP道集的AVO处理不能消除侧面效应,也会出现异常。 为了消除这些陷阱,在AVO分析之前,进行保持振幅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并提高CMP道集的叠加次数和尽可能多地利用大偏移距的地震数据,然后再进行AVO处理和综合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构造复杂地区,AVO异常特征会很复杂,这时就要借助其他手段进行分析和确认。 AVO技术发展到现在,其应用已经延伸到了多分量地震资料当中,目前大量的三维三分量和三维四分量数据体为多分量AVO分析提供了原始数据。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在Vacuum油田采集了一块时延多分量三维数据,解释人员对该数据曾利用多分量AVO反演出地层的裂隙密度和快横波的速度变化。现在AVO技术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处理和解释技术,它已贯穿了地震勘探的全部过程。 2. 4地展属性分析与三维可视化结合 2. 4. 1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分析作为解释的重要手段,源于D.Gaborhe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复数地震道分析,最初的属性只有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和极性分析,其后不久,数十种新属性得到应用。作为对此的响应,80年代中期出现了多元属性分析方法,它可以同时对多种属性进行综合解释。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多维属性,如倾角、方位和相干性倍受注目,使属性分析重新充满了活力。可以预见,多元属性分析和多维属性将变成一种标准,并特别强调对地层模式属性的量化分析。 在应用地震属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地震属性的种类有几十种之多,有些地震属性所代表的地质意义有时是含糊不清的,有意义和无意义值的混合是分析油气藏的最主要障碍,在应用地震属性之前,应针对某种地质特征进行属性优化,选取最佳的属性集合; 2)属性提取的时窗大小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时窗选取应以刚好包含目标体为原则; 3)地震属性所表现出来的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储层特征,它不能准确解决储层描述的细节问题。 尽管存在上述弊端,但在宏观上量化地层模式时属性将能够指示出更多的地质含义,更重要的是,这些地质含义如果不是通过地震属性来呈现的话,我们可能并不知道。 另外,为了突出特殊地质现象在地震属性中的响应,需要对地震反射资料进行特殊处理(提取属性特征),并以特殊的方式进行显示,三维可视化就是其显示方式之一。 2.4.2三维可视化 三维可视化是地震资料的一种全三维解释技术,主要通过调整地震数据体的透明度,直接评价三维空间地下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三维体可视化不仅可以做水平和大倾角地层的解释,还可以提高地震资料对特殊地质异常体的识别能力。亮点振幅可视化是全三维解释的最基本形式。它先采用高截和低截透明度滤波,揭示出三维空间中的振幅特殊现象,然后把检测到的目标体剥离出来,对其进行快速可视化,分析构造细节特征、内部岩性变化特征、波阻抗变化及可能的流体界面。 地质体本身是三维的,对其解释理应在三维空间内进行。三维可视化的许多应用实例表明,在满覆盖三维数据体上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揭示用传统解释方法无法识别的构造和岩性细节特征,也有助于人们从地震资料中较为定量化地得到沉积环境和地层相带的解释。 三维可视化的基本原理是将三维地震数据每一道中每一个采样点的数据转换成像素,该像素根据每一个样点所含地震属性的差异显示为不同的颜色和障度,这样三维数据体就由无数个像素组成,再经数值计算形成八位字节并以统计特征显示的三维像素体。通过调整像素体的颜色和障度就可以突出某个异常特征,从而表征出特殊的地震地质现象。 图4是印度某区三维数据体的一条剖面。如果应用常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解释该音}J面,只能看到同相轴错断、终止和下拉等现象,可能凭感觉知道这里肯定有某种地质体的存在,但具体是什么,地震解释人员是不清楚的,只能逐条剖面进行解释。但在解释之前,利用三维可视化手段对目的层段(箭头所指)进行颜色和障度调节,并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可视化分析,就可清晰显示出图5的结果。有了这一结论的指导,解释时就更容易知道哪里是有利区块,哪些该仔细分析,这对常规资料解释和油气圈闭寻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显示一个三维数据体,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手段不仅显示出了各个断层的展布和相互交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揭示了小断层甚至裂缝所在的位置,这对寻找裂缝和小断块型隐蔽圈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资料(图6)。如果用常规手段,这些小断层和裂缝是很难确定的。 在利用地震属性信息进行三维可视化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保幅处理,并充分结合地震特殊处理中提取出来的各种特征信息(包括反演波阻抗、AVO及速度分析的成果)进行多属性综合可视化解释。也就是说,要把可视化技术作为突出展示各种地震地质资料成果的综合平台,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显示方式。 2.识别隐蔽圈闭的新方法 随着地震勘探难度的增加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识别隐蔽圈闭的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如多元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技术、全空间地震技术和面块切片(Surface slice)技术等,另外最近几年物化探技术用于隐蔽圈闭识别分析也在逐渐增多。 1)多元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该技术除了可以用多种地震属性表征同一个目标区外,还可与地层模式相结合,最终引导到自动地震相分析。它兼有迅速表征大的数据体和勾绘出在原始数据中不容易看到的细节的能力,在四维地震监测中也显示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2>多波多分量技术。该技术是用多波多分量地震来检测介质的方位各向异性,以往的工作主要在海上,现在陆上也已开始应用,但工作量比较少,主要原因是横波采集成本高,条件苛刻。目前有一种从反射纵波中提取横波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纵横波对流体和裂缝的不同响应寻找隐蔽油气藏。 3)全空间地震技术是指VSP与地面三维地震同时测量,用垂向上得到的高精度信息来标定地面地震,以得出可靠的地震图像,或把地震数据转换成属性,然后利用地质和测井统计方法确定岩性。 4)面块切片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三维数据显示和解释方式,是一定厚度的水平切片的叠合显示,实际上是对某个时间段的地震数据进行采样所得到的一个薄的数据体。该数据体只显示所指定的极性的同相轴,展示同相轴在一定时间值的水平延伸范围。该方法可以控制数据体的厚度和同相轴的极性,对识别小断层、裂缝、小幅度构造和小地质体十分有效。与面块切片技术具有同样效果的方法还有相干体技术。 5)非地震物化探方法是寻找烃或含烃物质在地表产生的可鉴定的化学反应物质,将其作为确定油气藏位置的线索. 总之,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将使解释者能够提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使隐蔽圈闭的识别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人,人们将面对难度越来越大的隐蔽圈闭的勘探目标,针对一个具体的圈闭,应该选择最有效的识别方法。 通常相干体和面块切片技术可用于识别与小断层、小裂缝和小幅度有关的诸如小断块、缝洞和微幅度构造等的隐蔽圈闭;地震反演通常用于确定透镜体和地层尖灭等类型的地层隐蔽圈闭;对于潜山、礁体以及大型的缝洞型隐蔽圈闭,一般应用地震属性提取、三维可视化或体检测等技术进行预测,并指出有利位置,然后再结合反演、速度分析等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刻画。此外,物化探技术也曾应用于油气远景区的分析和隐蔽圈闭的识别。对于更复杂、更深层、更隐蔽的地层与岩性圈闭,必须根据工区特点以及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综合、合理地应用各种识别技术,使各种技术互相印证和渗透,充分发挥各技术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比如,面块切片和相干体方法都可以分析小断层和裂缝。面块切片方法只是地震资料的一种特殊显示解释方式,并未进行特殊的处理计算,它的优势在于可反映地震反射细微的波形特征,象同相轴分叉、中断和反射杂乱等。相干体是一种利用数学方法突出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非相似性,它主要体现在地震信号的属性上,包括振幅、频率和相位等。有些规模小的断层经常与振幅的强弱变化有关,这时单凭面块切片技术是无法检测到的。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就需要两种方法互相渗透,取长补短,从而使得断裂系统的分析更为全面。 又比如,应用速度差异分析法检测隐蔽油藏,由于叠加速度拾取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所以其结果往往不能让人信服,需要再利用资料反演的结果对速度异常的位置进行检测,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因为资料反演的过程比较客观一些,它基本上是依据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的。 实践证明,识别隐蔽圈闭仅用某单项技术很难获得成功,通常都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来表征隐蔽圈闭。许多国家都有针对不同的隐蔽圈闭类型综合应用各种识别技术的成功实例。 1)挪威的Lavrans油田曾成功应用阻抗和孔隙度地震资料反演、纵横波测井速度分析、油藏模拟以及三维多属性可视化等手段,表征出了位于不整合面以下的靠断层封堵的两个断块形单斜隐蔽油气藏,它们最后成了该油田两个最重要的油藏单元。 2)委内瑞拉的Maporal油田是应用多波多分量技术来确定碳酸盐岩裂缝方向和密度的成功例子。该油田碳酸盐岩裂缝位于地下3000m处,1994年油田科研攻关小组首次在油田进行了多波多分量的勘探数据应用研究,通过布设三条不同方位角的二维地震测线,分析来自不同方向的横波和转换波的传播速度,很好地确定了地下应力的作用方向,从而确定了地下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密度分布,最终依据裂缝的发育和密度展布结果设计了一口水平井,并获得了成功. 3)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河油田,也是充分利用地震属性和三维可视化的手段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寻找古溶洞发育区带并最终取得成功。 4)委内瑞拉的Lagunillas油田目的层深度在660-800m(300-500 ms)的中新世地层,岩性为页岩、粘土和非胶结的砂砾岩互层,其重油以胶质的形式与岩石搅在一起,储存在单斜中的透镜体或上倾尖灭的储集层中。通过常规、多波多分量和时间延迟地震资料的对比研究,不仅发现该隐蔽油藏,而且可以不断地跟踪油藏流体动态的变化. 5)在美国得克萨斯州LaSalle县,应用物化探技术在1700 m深的白垩系地层砂岩中识别出一个地层圈闭油气藏。研究人员先通过地震手段确定了地层圈闭的存在,为了寻找该圈闭油气渗漏的证据,进行了土壤气态烃的检测,结果在认为应存在油气渗漏的位置检测到了丙烷土壤气异常,最终发现了一个新油田。 4结束语 根据探区地震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圈闭所处层段和深度,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预测隐蔽圈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将各种技术方法的应用成果与有效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时,这些方法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地震数据特别是三维地震数据在通过作图确定圈闭和储层的构造形态方面是无与伦比的,但对于复杂或隐蔽的油气圈闭,只有靠已经应用和正在不断出现的各种技术手段,才可以真实可靠地查清这些圈闭,并掌握相关的油气信息。一句话,在正确采集和解释地震数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地质情况,合理地运用隐蔽圈闭油气藏识别技术来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对东部老油田来说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文海,陈冬晴.美国油气田分布和勘探经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68-90 2 Halboutly M T.寻找隐蔽油藏.刘民中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10-25 3刘震,吴因业.层序地层框架与油气勘探[M].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1999. 78-86 4李庆忠.论地震约束反演的策略[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2);423-438 5 Fritz D A, Belsher T W. New exploration concept for the edwards and Sligo margins of cretaceous of onshore Texas[J]. AAPG Bulletin, 2000,84(7):905--922 6郭全仕.日趋成熟的AVO技术.见: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石油物探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信息中心.SEG第68届年会论文概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104-114 7殷八斤,曾颧,杨在岩. AVO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91-205 8 Kidd G D. Fundamentals of 3D seismic volume visualiza-lion[J]. The Leading Edge,1999,18(6):702-710 9曹辉.关于地震属性应用的几点认识[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5):18-22 10刘文岭,牛彦启,李刚,等.多信息储层预测地震属性提取与有效性分析方法「J].石油物探,2002,41(1):100-106 11朱海龙.地震理论的研究进展.见: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石油物探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信息中心.SEG第69届年会论文概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78一188 12高林.地震解释技术的重头戏:地震属性研究.见: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石油物探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信息中心.SEG第69届年会论文概要[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3 Watney W L. Oil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s, ELK city field,Oklahoma[J].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1983,29:851-866 14 Cambois. How to obtain reliable S-impedance from P-wave data[J]. World Oil, 2001,220(9);37-41 15 Linari V, Santiago M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based on3D multiattribute volume classification, La Palma Field, Maracaibo, Venezuela [ J ]. The Leading Edge,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