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构建探究框架 有效生成概念
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教研室(710004) 高峰英
摘 要 在初中生物学探究活动教学中,以逻辑联系来构建探究框架,可实现探究性学习与概念建构过程的相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高层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 探究活动教学;探究框架;探究支架;逻辑联系;概念构建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刘恩山指出,在教学中要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和融合[1],用主动探究学习实现重要概念的传递。笔者认为,针对目前探究活动教学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构建探究框架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实现探究学习与概念建构过程的统一。
1 探究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为了解决探究目标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人教版教材一般采取的方式是设置讨论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关注细节,如“观察与思考”和“探究”中的讨论题。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教学时有明显的缺憾,其一是讨论题目多且分散,逻辑结构不明显,缺乏清晰的线索;其二是学生的能力有限,跟着讨论题亦步亦趋,结果是学生不能全面考虑问题,生成的知识点零碎,逻辑性差,导致概念的生成性差,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不足。教师常常需在学生的“探究”后又重新讲解。其三,学生的探究动机不足,思维激活不够,课堂高层阶思维空间不足,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2 构建探究框架的作用
教改的深化与修订稿的出台,使探究活动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一,探究活动教学的立意之一是培养高层阶思维能力,如何在探究伊始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形成思维的逻辑线索,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高层阶思维能力;其二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探究目标科学分解成探究的问题和任务,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将生成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形成概念,有效防止概念教学中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现象。笔者认为,需要运用“脚手架”原理,采用“总—分—总”的逻辑形式,引导学生构建探究框架,并在构建时着重于“分”,引导学生构建“探究支架”,用支架明确探究任务,经过探究对生成的知识进行综合,形成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可把探究任务和逻辑线索合二为一,促进概念的生成,而且既见整体又见支脉,起到先行组织者作用,且一箭“三”雕,有效解决了探究活动教学面临的挑战。
案例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探究框架 (见图1)
图1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探究框架
构建探究框架 采用“总—分—总”逻辑结构
教学应用 (1)情境引发问题,构建探究支架。以观察“晚上卧室摆放花卉”和请学生上台往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类比引发思考,在黑板上画出呼吸作用表达式的箭头,提出问题,有哪些物质参加?又产生了什么物质呢?明确探究主线。根据师生的猜想、分析和评价,归纳出三个探究问题:能量、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构建相应的3个探究支架,明确思维线索和探究任务。(2)演示实验,生成支架知识。对每一个支架的探究任务进行实验设计分析(装置、预测)、演示、观察、报告现象、作出解释和得出结论,生成知识点。(3)分析综合。呼吸作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变化,也就是支架探究形成的知识,以呼吸作用表达式列出,归纳综合,回应探究主线。
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三个演示实验探究的总目标和结论,是贯穿探究的主线,因此,一开始引导学生明确,如果用表达式来表示,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怎么写?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能量怎么变化,这样就建立起表达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是“总”,让学生先看见森林;然后进一步引导“分”,“表达式箭头两边”的探究,怎样通过实验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能量的变化,构建3个探究支架,引出三个实验探究的设计分析和实施;实验完毕,再“总”(综合),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填到呼吸作用表达式箭头两边,完整的呼吸作用表达式是什么,完成概念的建构,学生再见森林。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头脑中就有了一个思维的逻辑结构,清楚地认识到,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要搞清楚呼吸作用(用表达式表示),为了搞清楚反应物、生成物和能量变化,需要用实验来证明,那么,学生对实验过程就会格外上心,并带着批判的眼光对实验装置、步骤、现象和检验进行评价和逻辑判断。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探究设计是以思维和逻辑为导向的,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高层阶思维的水平。
3 探究框架的构建及应用案例
3.1 探究框架的构建
构建探究框架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步骤如下:(1)以情境引发问题,确定探究主线,寻找相关逻辑线索,构建探究支架;(2)对各支架任务进行探究和知识生成;(3)汇总综合,形成概念。构建探究框架的教学模式见图2:
图2 探究框架的教学模式
探究框架的应用基本采用了“问题(假设)—证据—结论”教学模式,但着重在两处进行创新,第一,在产生“问题”处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明确探究主线、分解形成问题和探究支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二,在“综合”上做文章,通过完成支架任务,寻找证据,归纳综合,生成概念。换言之,实现了“探究框架—思维框架—概念框架”之间的关联,逻辑清晰,实现了探究学习和概念建构的有效对接和统一,而且给学生足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空间,分析、综合和评价贯穿其间,促进学生高层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3.2 探究框架的应用案例
案例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观察与思考”的探究框架(见图3)
图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探究框架
构建探究框架 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教学应用 (1)情境引发问题,构建探究支架。听心脏的跳动,观看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对心脏功能进行猜想、分析和评价,引出对“泵”的关注和解释,归纳3个结构性问题:是否“空心”、血液怎样“有进有出”、动力怎样解决?写出3个探究支架和任务。(2)探究并寻找证据。小组探究,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理论,寻找3个方面的结构证据,生成支架知识。(3)归纳、补充和综合3个方面的证据,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
案例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空中飞行的动物”“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框架(见图4)
图4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框架
构建探究框架 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教学应用 (1)情境引发问题,构建探究支架。操纵和观察模型飞机的飞行,观察视频《迁徙的鸟》的飞行片段,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不能飞行,鸟类飞行要克服什么障碍?构建3个支架:阻力、重力和动力。(2)小组探究,寻找证据。学生就3个支架代表的3个探究任务,提出猜想,逐个探究,寻找相应证据。(3)综合。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归纳、汇总支架证据,并进行知识重构,按照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两方面重构证据,提炼出鸟纲主要特征,构建了概念。
3.3 探究框架的特点
3.3.1 依据一定的思维逻辑结构,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框架的逻辑,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构成了学生思维的框架,最终导致概念生成逻辑的条理清晰。
3.3.2 支架—学生思维的拐棍和探究的扶梯,决定了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以及探究活动任务的程序和结构性。支架与探究任务相统一,生成的知识有内部的逻辑,进一步综合,达成了概念的构建,实现了探究学习与概念构建过程的统一。
3.3.3 利用情境引发的问题,紧紧围绕探究主线,挑战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活跃程度,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评价、生成探究支架,探究寻找证据证明猜想假设,综合形成概念,实现了高层阶思维的课堂,提高了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探究框架对于在探究学习中有效构建概念和激发高层阶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探究框架的构建思想在许多探究活动教学中,如光合作用、人体各个系统的教学、生态学教学等都能应用,甚至在探究教学或复习教学中,用一定的逻辑线索和联系构建探究框架,也能用来进行概念的建构,因此,探究框架具有广泛的用途。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和要点[J].生物学通报,2012, 47(3):33.
[2] 李珂.空中飞行的动物[J].新课程教学,2011(39):5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