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版)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个)完美版2016年4月海南省海口一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两位骨干老师的公开课教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一、导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见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二、整体感知(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
2、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二)诗眼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3、】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三、文本赏析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个】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个】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
4、,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师)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
5、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2、衔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思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
6、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四、主题探究1、衔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
7、,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
8、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诗人美不得宠 才不得用远离汉宫 无辜遭贬 /远离朝廷身死异国 漂泊在外 【板书】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五、方法指导1、最后,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步骤二:联系背景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步骤三:
9、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关键:找准连接点2、学以致用-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共鸣感叹。六、课文总结1、背诵:赴 尚去连,留-向 省识 空归 琵琶 怨恨、 总结语:彼时,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彼时,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用笔刻画了一
10、个满腹怨恨的昭君,生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但同是昭君出塞,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的昭君却是一个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的巾帼英雄。那么,同学们,你呢,你笔下的昭君又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七、作业请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八、板书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昭君诗人美不得宠才不得用怨恨 远离汉宫 无辜遭贬 悲昭君以自悲也身死异国漂泊在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海口一中 李珠【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
11、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二、题解咏史怀古诗1、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2、常用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三、检查
12、预习,指导诵读1、检查预习:背诵诗歌2、指导诵读:四、整体感知1、请从诗歌中找出一个能概括诗歌情感的词语明确:怨恨。2、王昭君到底怨恨什么?为什么会有怨恨?请结合诗句分析.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远嫁异邦之恨 独留青冢向黄昏远葬他乡之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无耻行为之恨 环佩空归夜月魂-思念故国之恨3、诗歌一开始并没有写到昭君的怨恨,而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目的何在?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4、开篇不写昭君
13、,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五、探究王昭君的悲剧根源思考: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刘献
14、廷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六、知人论世1、杜甫生平简介(1)、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2)、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3)、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历尽艰辛,但创造成就很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 。(4)、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3、寻找二者的联接点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七、咏史怀古诗类型怀人伤
16、己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作者追念古人感伤自己怀古伤今1昔盛今衰型 2物是人非型(三)借古讽今讽喻统治者八、小结鉴赏咏史诗(怀人伤己)三步骤1。弄清史实2。知人论世3.体悟情感九、拓展练习蜀 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1、 诗歌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诗人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以诸葛亮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十、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
17、三 杜甫借古伤己王昭君:貌美大义不受赏识 杜甫:才美 大仁 不被重用悲昭君以自悲也十一、课后练习1。完成下面的诗歌练习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默写全诗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
18、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