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学基础.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8244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学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学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

2、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解读: 1.教育具有实践性: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或规则,是有意识进行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耦合过程: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结合是完美教育的目标; 3.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动力性,是目的性明确的促进与影响活动,不是自然发生的; 4.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2.教育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一、 教育的形态(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

3、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主要内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

4、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二、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 农业社会的教育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二)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a、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c、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d、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

5、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英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捷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 Comenius,1592-1670)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系统地提出了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等理论思想,他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 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

6、学和哲学。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英国 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比较大的影响法国 卢梭爱弥尔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瑞士 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一、 反思日常教育经验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 教育功能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一、 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二、 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社会功能(工

7、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三)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四)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1、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2、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8、(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1、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2、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3、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一)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1、 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

9、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2、 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二)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2、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三、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1、 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2、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里问题的大量出现。3、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

10、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4、 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要做到:首先,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度等,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一、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对人的作用二、 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对文化的作用三、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的作用四、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对政治的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2.教育通过

11、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五、 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一、 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一) 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二、 教育功能的释放包括两个环节: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社会的输入;产品社会的利用。受到

12、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

1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价值性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功用性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

14、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二)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三) 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四) 从教育发展史上,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三、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一)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二) 对教育活

15、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三)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2、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一)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特点:1、教育价值在

16、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评价:优点:、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

17、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二)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干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评价: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

18、培养的素质要求。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 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 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

19、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4) 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第四章 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核心一、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20、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二、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中间的叫分支型学制。(一) 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学术性现代学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

21、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二) 单轨学制在美国特殊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下,美国原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三) 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既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和美国的单轨学制也有区别。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学制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22、这是其优点和特点。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建和发展。二、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趋势: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 现在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教育,下一步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三、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法律强制性、普遍性、采取学校教育形式、免费)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5、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特性:民主性(普及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