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短视伤害的是谁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09年12月09日 访问次数: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邀请中美两国高中毕业生做交流,美国12名同学都是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则都是被北大、清华、香港大学录取的优秀学子,其中价值趋向考察的结果发人深思。主持人分别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一位选择“美”之外,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财富”和“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短视的。再看看发生在我们学生身上某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贵州一对16岁孪生姐妹,因中考成绩不理想怕父母责备
2、用老鼠药毒死父母;河北一少年因母亲禁止他放学后去游戏机室,便伙同朋友勒死母亲;河北另一少年因逃学受罚,用铁棍砸向熟睡中的母亲。表面看来,这些事件互不相关,深入思考却会发现,无论是精英学生还是问题少年,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何其相似:都是惊人的短视。后者只为能达到“轻松”、“自由”,就可以清除一切障碍,杀死一切挡路之人;前者所有努力的最高目标便是金钱和权力。不同的人生,同样的境界;不同的选择,同样的思维。设想一下,假如后者没有引发犯罪,考上北大、清华、香港大学后坐在中央电视台,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或者前者虽考上了北大、清华、香港大学,但后来命运多舛,在攫取金钱和权力的道路上,会不会也如后者那样走向
3、极端?虽不应以如此恶意来揣度,但发生在高校校园中一起又一起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不能不引发我们警醒。问题恐怕不能仅归结为学生的短视,其背后更深层原因是教育的短视。这种“短视”的结果几乎俯拾皆是:奥赛屡屡得奖,诺贝尔年年蒙羞;奥运会是金牌大户,群众体育成了贵族运动;GDP增幅惊人,科技竞争力逐年下降。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太过“聪明”,上课就是为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做题,得高分;做的试卷越多越好,学习时间越长越好;考好大学就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就为好收益;学校为生存,校长为晋升,老师为实惠。我们总是这么“火眼金睛”地看透一切,为了目的不要过程,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美育只是唱歌、画画,德育只是背诵、演
4、讲,素质只是弹琴、跳舞。小学只问考上名牌初中多少,初中只问考上名牌高中多少,高中只问考上名牌大学多少,大学只问就业率、研究生率、出国率多少教育自身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教育的方式,更决定着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国人这种忽视过程、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行事方式,教育这种只有自我缺少全局,只顾今天不问将来的思维方式,在浮躁商业氛围的裹挟下浊浪冲天。教育的作用深刻而久远,属于“无用之用”,可我们偏偏鼠目寸光,急功近利,一味星级校、重点校,高考、中考、竞赛,等等,无异于杀鸡取卵,必然南辕北辙。以前我们一直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根本不注意我们已“先发而后至”,输在终点,可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保存实
5、力,加强耐力”,“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当我们开始明白要用“发展换环境”,当下的教育也应勒住狂奔的功利战车,躬身自省:我们离教育的本真已多远?教育短视的结果,便是失去烛照未来的能力,在狭窄的视域范围之外,不知会给民族、社会、国家带来多少危险和伤害,教育短视伤害的不只是教育,伤害更多的是民族的明天。当然,教育的短视,并不只源于教育本身。教育应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它要为社会的发展担负无限量、无边际的责任和义务,无论中游和下游的水污染到何种程度,只要源头清澈就还有河清海晏的希望,它对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正像水的流动或热的传输。所以,教育一定要保有高度、纯度和温度,它是必须的乌托邦。唯其如此,才能担负起引领和救赎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