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星星变奏曲 详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769774 上传时间:2024-1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星变奏曲 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星星变奏曲 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星星变奏曲 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星星变奏曲 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星星变奏曲江河教学具体过程: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这节课由我来给大家上星星变奏曲。首先,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10页。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回忆起我们初一时候学过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郭沫若,描写了天上街市的美丽、富足,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满,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人们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努力奋斗。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细心的同学早就发现这首诗的注释少的可怜。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作一些补充。知人论世,同样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作者。江河,何许人也?原名于友泽,

2、北京人氏。1968年高中毕业。其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 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既然提到了朦胧诗,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因为我们将要学的这篇星星变奏曲就是江河朦胧诗的代表作。那么什么是朦胧诗呢?朦胧诗,顾名思义,关键在于朦胧,所以这群在“文革”后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在朦胧诗的创作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的手法去丰富诗的内涵,扩大诗的想象空间。在主题思想上以现实意识去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5分钟)了解了那么多,现在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首星星变奏曲。首

3、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标题是?生:星星变奏曲师:星星的变奏曲,那大家知道什么是变奏曲吗?生:不知道/是一种曲子吧?有所变化的曲子(少有了解)/给出相对专业的解释。师: 那就给大家稍微简单的介绍一下吧。/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看来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我稍作补充: 变奏曲,是一个音乐术语。变奏是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对音乐进行局部的变化,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核心在一变字。(8分钟)既然,这首诗的名子叫星星变奏曲,想必它也是“变奏”而来的优美诗篇了。那么它变在什么地方?具体又是怎么变的?音乐的变奏会“变”成变奏曲,那么这里的“变奏”又能

4、给这首诗带来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可以暂时搁置,因为它们的解决需要我们先吃透这首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第一节!首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诵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找出这节中所有星星出现的位置,用下划线标出。2, 找出这节中所有的比喻句,并用括号括起来。(3分钟)看来大家都已经很轻松的找到答案了。在你们给出答案之前我们还是一起朗读一下这一小节。好了,现在大家可以告诉我第一个星星在哪?生:第二句里。师:很好,那诗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为什么需要星星了吗?生:不是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光明。师:很好,正因为大地有黑暗存在,那么那些生活在黑暗的中的人是不是也需要星星呢?星星又能带给他们什么呢?

5、大家可以看看三四两句。生:需要,遥远的安慰。师:对,需要,从他们在黑夜里凝望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需要。需要星星的安慰,尽管很遥远是吧!那么对于有黑暗存在的大地而言,星星就仅仅是星星吗?(想想吧!此时的大地最需要什么?)生:光明师:对,是光明。那么对于同样生活于黑暗之中的人们来说星星又意味着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大家告诉我你们找到的前三个比喻句和第二个星星的位置。生:预设: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师:据情况适时指导(情况可能不容乐观)比喻,隐喻,借喻(必须说)。准确定位出比喻句的位置。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比喻句,每天都是一首诗,把每天的生活比喻成诗,说明人们向往着诗意的生活,诗情画意的美好。

6、如果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那么生活中不是充满了星星,这样的生活不再黑暗,而是什么样的?生:充满光明师:对,充满光明。这里的星星对人们而言意味着光明。那么后面的蜜蜂的颤动呢?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蜂蜜,蜂蜜又是他们对什么样的生活才有的比喻呢?生:甜蜜的生活师:是的,是甜蜜的生活。我们综合这三个比喻来看,人们向往着诗意,甜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不是美好的?师:是,这句以“谁不愿意”领起的三个比喻,就应该是对美好、光明生活的向往。好了,我们接着来找我们的星星,下一颗星星含在哪一个比喻句里,谁能帮大家读出来。生: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师:嗯,谢谢这位同学,请坐!有一个 “柔

7、软得像一片湖”的 晚上,形象写出了夜晚的安宁、柔和、给人一种温柔如梦的感受。而“睡莲”丛中“萤火虫”和“星星”的“游动”衬托了夜的?生:“静” 师:写出了夜的静,也再现了这幅“静夜图”的生机趣味。这三行诗,描绘了一个夏夜般柔美的夜晚,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受,能激起读者对这种宁静、柔美生活的向往。好,我们来看看这一节最后四行诗,看看最后一颗星星在哪?生:像星星落满天空师:“鸟落满枝头”,说明这样的生活充满生机、活力,像“星星落满天空”,那样的繁密。而“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我们来看这前面的闪闪烁烁?谁能解释一下这个词。(冷场时随机指点一个人答)生:(预设:。 说话吞吞吐吐。)师:据情况进行

8、引导。很明显闪烁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何以能用来修饰声音呢?其实这是一种修辞格: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就拿这里的这个通感而言吧!闪闪烁烁从听觉上光亮的动摇不定,忽明忽暗来描写声音的隐约。接着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从视觉上描写白丁香的朦胧。这四行诗,描写了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这里他们追求的生活应是充满生机,温馨的世界。最后,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没贯穿整节的星星。在不同的地方星星

9、有不同的意义,对于这种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手法我们称之为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从以上对那么多星星的分析中已经有了具体的了解,在接下来的这一节中我能还会碰到很多星星。同样的方法,大家自由诵读一下!找出其中的星星和比喻句。好了,看来大家都已顺利结束战斗了。当然,我们还是需要齐声朗读一遍。(2分钟)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起、很好,同第一节一样,这里的星星对大地而言是光明的象征,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那些“寂寞”、“寒冷”人们又是什么的象征呢?生:(点点星星的)希望。(提示;诗的第四句很

10、明显的告诉我们)师:透视出人们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哪怕在其中燃烧了自己是吧?这四行诗与上一节的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和“谁还会”的反问句式,一起构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否定和批判。那么我们接着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批判这黑暗的现实生活的。好了,刚才我们已经找到第一颗星星,那第二颗星星和这一节前三个比喻句在哪?生:不容乐观(据情况指导)师: 这里的星星应该是人们每段苦难生活经历的记载。正是这些苦难的繁星结晶成他们“苦难的诗”。而这些繁星又是颤抖的,那颤抖的不是星星,而是“一年又一年”,生活于苦难中得太久太久的人们的心灵的颤抖,这些令心灵战栗的苦难“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就这

11、样对他们而言生活是黑暗的,是冰冷的。这五行诗与第一节的第五至九行诗相互照应,这五行诗句中浸透了苦难,第一节的诗句溢满了幸福(美好、光明),在强烈的对比中,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接着,我们来看下一个谁愿意中的星星?生: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师:这一句“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描写了夜晚呢?我们首先来看只有什么样的夜晚才会冻僵?生:严寒师:对,是寒冷,是严寒。那么在这样一个严寒的夜晚万物要么冻死,要么正在冬眠,能幸免的必定是少之又少,可以想想这样的夜晚肯定是死寂一片。可就是在这样夜北风还猖獗肆虐,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那吹落的不仅仅是“瘦小的星”而是?生:(人

12、们对光明的)微茫希望。师:这样的夜给人的感觉是无望渺茫的。这三行诗与第一节的第十至十二行诗同是描写夜晚,一个是严寒死寂的夜,一个是温柔如梦的夜,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更加表现出现实之黑暗,理想之美好。好!我们来看看最后四句,看看最后的星星所在!我们一起读出来,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起、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师:旗子是自由的象征是的,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大家回头看一下大三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寻找光明的途中,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愿意燃烧自己为世人带来的温暖,指引前方,所以才有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这颗星星应

13、该是能照亮前方的光明,温暖世人的希望。从全文来看,这四行诗在前文写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转向对黑暗现实的否定,甚至愿意追求美好生活而献身,升华了全诗主旨。(25分钟)现在,我们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前后两节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变奏曲的基本轮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一下:结构对称(整体前后照应) 修饰手法(隐喻,象征,通感), 基本句式(如果的假设 谁不愿意/谁愿意的反问)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情境、意味正是这种不变中又求变的变奏曲,为我们演奏出这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2分钟)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并大量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的手法,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最后的最后我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一句诗来共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谢谢,大家!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