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聚焦与思考莫让吟诵“抢了”语文课堂的“风头”O葛兰冰葛兰冰,河南省上蔡县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研员。摘要:吟诵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吟诵能使读者加深理解文本内容,但吟诵的古音离当今甚远,难以推广;吟诵一般用方言,由于地域差别较大,难以推广。事实上,大部分语文教师无法掌握吟诵的“规则”,所以,吟诵推广到中小学课堂并不现实,更难实现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人人会吟诵。关键词:吟诵古音方言普通话吟诵淡出国人的视野已近百年。当今,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发出“抢救”吟诵的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各地的吟诵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同时,吟诵开始走进中小学语文课堂,甚至
2、有兴起热风和潮流的趋势。对此,笔者颇想小议几句。一、吟诵与吟诵的特点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称呼。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我们认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吟诵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一)吟诵能使读者加深理解吟诵是用声音表达诗文的方法之一,吟诵者即兴地用简单的曲调哼唱出诗词文赋,用以品味欣赏诗文内容及体验作
3、者写作心境。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在诗乐传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诵传统。所有的诗文在吟诵时都是人乐的,通过入乐而唱,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诗词的意义和内涵,尤其能更加深人地理解诗词的情感。如吟诵李白的行路难,吟诵者根据自己已的理解,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变化,以加深对李白当时的处境与心情更加透彻的理解,不同的听众也会因此加深自己的理解。钱梦龙老师也曾提到一位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的周老师,记得他教唱李后主词“帘外雨瀑瀑”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二)期盼吟诵成风似乎可行近些年来,教育界也自发恢复吟诵传统,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的探索。在部分学校,吟诵作为一种文言读书的方法已走进了语文课堂。广州
4、的陈琴老师自创“素读经典”教学法,现已经推广到全国,其中就使用了自创唱诗的手段;上海的戴建荣老师推行吟诵朗诵法,也已经在全国推广;上海的彭世强老师进行的吟诵教学,也在十几个省传授过经验;厦门的陈水龙老师把闽南语吟诵引进教学,坚持了十多年如此等等。经过多年的探索,这些教师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一些贡献。如此看来,吟诵似乎可以广泛推广了。二、吟诵能全面推广吗在解答“吟诵能全面推广吗”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般意义上吟诵的用语习惯。(一)吟诵用所谓的“古音”,离当今甚远吟诵中用到的一些上古音、中古音,离我们|聚焦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0 6
5、5已经十分遥远,尤其是一些人声字,大部分地区的语文教师无法理解。就如“鸣呼!何时眼前突元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的“屋”与“足”2。怎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吟诵出来,很多教师有困难。有的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古汉语的音韵课程,有些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很多古音我们教师都没弄明白,如果全部去跟风,在全国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推广吟诵古诗文,颇不现实。笔者不反对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让专业的教师教学生用古音吟诵,甚至可以配乐吟诵、表演吟诵,但是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跟风推广吟诵古诗文,尤其是依字行腔,依意行调这样的做法很难实现。笔者曾听过一位吟诵专家的吟诵讲座,发现他在吟诵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时候,有些字音跟
6、普通话区别很大,这还仅仅是一首诗歌呢。今后再遇到这个字的读音,甚至是学生考试中遇到这个字的读音该怎么办!(二)吟诵从方言出发,难以推广吟诵的“味儿”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方言上。比如湖南的吟诵用湘方言,福建的吟诵用闽方言,广州的吟诵用粤方言,江苏的吟诵用吴方言。这些地方性的语言具有很大的区域性,即使是本地的语文教师,也不能准确地掌握这些方言,更何况是其他地方的教师!于是,在吟诵的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各自为政“南腔北调”的情况。那么,还有推广的价值吗?比如:在吟诵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时候,吴语就会,闽语就会丝丝,粤语甚至有点听不懂,这样不同地域的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交流呢?如果祖籍是湖南的学生随父母在广州读书
7、,用粤方言朗诵诗词,这位学生是很难听懂的。如果用普通话朗读,全国所有的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够听得懂,记得住。因此,我们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应该避免方言吟诵,尤其是刻意模仿某处方言的吟诵。另外,由于受当地民歌小调的影响,吟诵往往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不同吟诵者所受的地方音乐熏染不同、音乐素养不同,就形成各种不同风味的吟诵调。有人刻意模仿,以学某某名人的调为荣,有这个必要吗?你有你自己的方言和习惯性音乐语言,何必采用异乡的方言和自己不习惯的曲调去体验甚至创作诗文呢?正是因为方言有地域差异,有很大的横向差别,我们在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上很难实现吟诵。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不尽相同,共分为七大方言
8、区。由于长期的闭塞,甚至十里不同音,出现同处一省市却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的现象。更为甚者,就如笔者所在的上蔡县城的东乡与西乡的方言就不相同。假设过了8 0 0 年,我们现在这些上蔡人成了“古人”,而8 0 0 年后的“当今”上蔡人用8 0 0 年前的上蔡“古音”吟诵诗文,究竟该用东乡的“古音”还是西乡的“古音”?共同语的普及程度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既是当前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符合全国人民共同利益,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活动,对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进一步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方言承载着大量的地方文化
9、,我们并不反对保护方言。但是,这是有关专家与特定地方的人士的任务,而让某一地方的全体学生学习其他地方的方言一一事实上的第三种语言,有这个必要吗?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那些在吟诵上颇有建树的成果,应该受地域的限制吧,有在全国推广的可能吗?三、在语文课堂全面推广吟诵更不现实上文说过,即使是大学中文系,有的学校开设古代音韵课程,有的学校不开设古代音韵课程。更何况在目前的语文教师中,还有大量的非中文系毕业者,他们能胜任吟诵教学的任务吗?(一)大部分教师无法掌握吟诵的“规则”我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用“三分损益”的方法确定了音阶中的十二个音,即:黄钟、大吕、太簇(cu)夹钟、姑洗(x丫)、仲吕、(rui)宾、
10、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i)、应钟。统称“十二律”。由此再构成乐曲的“基本音级 3。要依律吟诵,并要好听,首先就要求只能使066|聚焦与思考用与这一套振动频率有一定关系的即按倍音原理挑选出来的乐音。乐曲也有不同的调式。在一个乐曲中,以主音为中心,各音按照一定的音高关系结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叫做这个乐曲的“调式”。我国民族音乐中分别以宫(相当于“1”)、商(相当于“2”)、角(相当于“3”)、徽(相当于“5 )、羽(相当于“6”)这五个音作为主音,可以形成五个不同的调式。他们是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徽调式、羽调式,我们统称为五声调式。我们教师又有多少人对于这些音和调有过透彻研究?当然有研究
11、程度较好的教师,但是中小学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在吟诵方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能跟风,也不能不切合实际地一味地模仿吟诵,如此邯郸学步,定将不伦不类,最后的语文课堂之读就变得面目全非了。(二)吟诵有统一的标准吗当今的吟诵,有主张依字行腔者,即字音的声调与乐音音程方向一致,不倒字;有主张依义行调者,即整体旋律节奏体现出诗文的涵义与结构,有主张对称模进者,即古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模进为主,近体诗文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以对称为主;有主张平长爪短者,即近体诗文的韵字、格律位置的字拖长,入声字读短,其余的字大体为中等长度;有主张文读语音者;有主张腔音唱法,即汉语传统的唱法者,包括以橄榄
12、型发音为主、咬字完整、字正腔圆、圆转雅正、自由节奏、自由体态等。节奏上,魏晋以前的可以根据诗意定快慢,魏晋的新体诗按其规则吟诵,唐以后的古体诗一般有均匀节奏地吟诵,七古快于五古,古体诗整体快于近体诗;有主张古文吟诵,入声读短,虚字读长,其余按照文意定抑扬顿挫者。笔者从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老师的讲座上听到了吟诵的上述“标准”,这些“标准”是不是能够准确地定义某人是吟诵或者某人不是吟诵?这种评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构建,想要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完全推广非常困难,我们不能随意地让教师在没有任何准确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任意跟风。四、我们需要的是朗读,不是朗诵,更不是吟诵汉语经典的篇章是需要发声“读”
13、出来的,即朗读,这里的朗读指的是用标准的普通话高声读出来。实际上,除了地方特色,吟诵的作用朗读基本都能涵盖;而朗读的不少作用吟诵难以达到。朗读与朗诵不同,朗诵带有表演的特征,即朗诵者与听众之间要有交流,朗诵的音声性、现场性、即兴性和表演性、情感性使之成为人与人相互认识、感受、理解、体味、领悟的最好媒介,也是人与人之间直接分享知识、沟通感情、表达主张、精神交往的艺术化方式。就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读”是为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为了感染别人一一那是朗诵的任务。一直以来初等、中等语文教育受到传统“重文轻语”思想的影响,对朗读的重视程度没有提升到单设课程(或者选修课)、制定考核方式和标准的高度
14、,但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0 1 1 年版)中已经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引导者、执行者、监督者。教授朗读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既包括朗读的素养也包括朗读教学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0 1 1年版)还给出了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应该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当然,吟诵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文说过,我们并不反对专业人士研究吟诵,但是我们更应该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抛弃不放弃对吟诵的研究与传承,但是在中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我们更应该重视朗读,莫让吟诵“抢了”语文课堂的“风头”。参考文献: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 0 1 3:7 4.2孙绍振.名作涵泳 M.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1 7:1 2 2.3丁时祺编著.声学趣谈 M.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8: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