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3234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6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 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叫病因,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叫病因,即致病因素致病因素。“病原病原”、“病邪病邪”病因主要有:病因主要有:外感外感六淫(风、寒、暑、湿、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燥、火)、疠气、疠气、内伤内伤七情(喜、怒、忧、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外伤思、悲、恐、惊)、饮食、劳逸、外伤、其它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其它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内经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

2、因分为阴阳阴阳两类两类。如。如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说:说:“夫邪之生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喜怒。”汉代张仲景著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指出:指出:“千般疢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以此详之

3、,病由都尽。”他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三个途径。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宋代陈无择著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在前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三因学说”,他说:他说:“六淫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外所因;七情,七情,人之常性,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其如饮食

4、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不内外因。”始始以六淫邪气为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外所因”,情志所伤为,情志所伤为“内所内所因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将病因分为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和其他致病因素其他致

5、病因素三大类。三大类。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1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六气六气六气六气”、“七情七情七情七情”2 2、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6、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可根据各种病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

7、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而为临床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的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的方法方法,称之为,称之为“辨证求因辨证求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多从肌表、口鼻、皮口鼻、皮而入。而入。(一)六淫(一)六淫六邪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在正常情况下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况下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而有其气,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

8、致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应能力,才成为致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淫淫”太过、浸太过、浸jinjin淫淫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外感性外感性:多从:多从口鼻口鼻或或肌表肌表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时时外感六淫外感六淫所致疾病所致疾病外感病外感病 季节性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等。等。“时令病时令病”地域性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等。等。环境性环境性:久居湿

9、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久居湿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温作业之人易燥热为病。温作业之人易燥热为病。相兼性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相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气相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风寒,湿热等。如风热,风寒,湿热等。转化性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可相互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伤阴。这种转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生变化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生变化受制于机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体体质特点脏腑、气

10、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燥、火(热)等病理变化湿、燥、火(热)等病理变化“内生五内生五邪邪”1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主要见于风主要见于春季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六淫之首六淫之首”。风邪的风邪的性质特点性质特点如下:如下:(1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其性开泄其性开泄容易使

11、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位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位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阳位。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阳位。汗出、恶风、鼻塞、头痛、身背项痛等汗出、恶风、鼻塞、头痛、身背项痛等 (2 2)风善行而数变。)风善行而数变。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急,传变快的特点。如行痹(风痹),风疹。如行痹(风痹),风疹。(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

12、关。(4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侵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侵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种多、变化快)。种多、变化快)。2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主要为寒主要为冬季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之别。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中寒指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寒邪的寒邪的性质特点性质特点如下:如下:(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阴

13、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退的寒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腹痛,腹泻;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等。便清长,脉微细无力等。(2 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寒邪使人体经脉寒邪使人体经脉气血凝滞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寒主疼痛主疼痛之说。之说。(3 3)寒主收引:)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气机收敛,腠理、经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

14、等;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4 4)寒性清澈:)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清稀分泌物、排泄物清稀,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流清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流清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长等长等。3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暑为夏季夏季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无内暑)。其性秋以前),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无内暑)。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

15、热、面赤、心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脉洪数等。烦、脉洪数等。(2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渴喜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可致中暑。(3 3)暑多挾湿:)暑多挾湿: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重,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4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农历六月),时当

16、夏秋之交,阳热始,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外湿、内湿内湿之分。之分。其性质特点如下:其性质特点如下:(1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气

17、机,损伤阳气:湿邪有形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湿邪有形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易伤阳喜归脾;临床见: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易伤阳喜归脾;临床见: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纳差、少尿、水肿等。纳差、少尿、水肿等。(2 2)湿性重浊:)湿性重浊:湿邪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侵袭肌表则见周身困湿邪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侵袭肌表则见周身困重;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嗜睡;困于四肢则见乏力。重;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嗜睡;困于四肢则见乏力。留于关节则痛有定处,沉重不举留于关节则痛有定处,沉重不举“着痹着痹”;(3 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1 1、湿性症状的粘滞性。、湿性症状的粘滞性

18、。症状粘腻不爽症状粘腻不爽排泄物、分泌物多滞涩不爽。排泄物、分泌物多滞涩不爽。2 2、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难愈合。、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难愈合。(4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湿具有向下特性。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湿具有向下特性。易袭阴位多见多见机体下部症状机体下部症状:水肿、淋浊、带下、泄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5 5 5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为燥为燥为燥为秋秋秋秋季的主气。由于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季的主气。由于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季的主气。由于气候不

19、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季的主气。由于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发生燥邪为患。燥病有发生燥邪为患。燥病有发生燥邪为患。燥病有发生燥邪为患。燥病有外燥和内燥外燥和内燥外燥和内燥外燥和内燥之分。之分。之分。之分。性质特点如下:性质特点如下:性质特点如下:性质特点如下:(1 1 1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0、:)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津液易伤津液易伤津液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等等等等 (2 2 2 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燥易伤肺:)燥易伤肺:肺肺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为娇脏,喜润而恶燥。为娇脏,喜润而恶燥。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6 6、火邪的性质

21、及致病特点、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为热之极,旺于火为热之极,旺于夏夏。火邪多内生,如。火邪多内生,如心火,肝火。温心火,肝火。温热热火火 火的性质及特点:火的性质及特点:(1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阳邪阳邪火热之性为阳火热之性为阳 炎上炎上火热之性具有燔灼、升腾的特点火热之性具有燔灼、升腾的特点 易上攻头面易上攻头面-头面热毒、疮疡肿毒头面热毒、疮疡肿毒 (2 2)火火易易扰扰心心神神:心心属属火火,同同类类相相应应轻轻则则心心神神不不宁宁,心心烦烦,失失眠眠,重重则则狂狂躁躁不不安,神昏谵语。安,神昏谵语。(3 3)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耗气伤津:一是迫津外泄而至大汗。一

22、是迫津外泄而至大汗。二是热邪消灼煎熬津液二是热邪消灼煎熬津液,可出现口渴咽干、可出现口渴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气随津泄,导致津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气随津泄,导致津伤气耗,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气耗,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4 4)火易生风动血)火易生风动血:生生风风:火火热热燔燔灼灼肝肝阴阴,筋筋脉脉失失养养称称为为“热热极极生生风风”高高热热神神昏昏、谵谵语语、四四肢肢抽抽搐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动动血血:血血行行加加速速、迫迫血血妄妄行行-吐吐血血、衄衄血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 (5 5

23、)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火入血分使血败肉腐而:火入血分使血败肉腐而成疮疡痈肿疡。成疮疡痈肿疡。(二)疠气(二)疠气 疫疠又称疫疠之气,是疫疠又称疫疠之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邪。又称和流行性的外邪。又称疫毒、疫气、毒气、异气、疠疫毒、疫气、毒气、异气、疠气、乖戾之气气、乖戾之气等。等。故明代吴又可在故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温疫论中指出:中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一种异气所感。”它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它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鼻口鼻而入,也可随饮

24、食,蚊虫叮咬等途径侵入而致病。而入,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等途径侵入而致病。1 1、疫疠的致病特点、疫疠的致病特点 (1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展变化快,病情危急。如疫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展变化快,病情危急。如疫痢,霍乱等。痢,霍乱等。(2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主要通过饮食,空气,接触等多途径传播,有很强主要通过饮食,空气,接触等多途径传播,有很强的传染性。的传染性。(3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种疫气导致一种疫疠的发生,每种疫病的临床症一种疫气导致一种疫疠的发生,每种疫病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状基本一致。素问(

25、遗篇)刺法论素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2 2、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 自然界气候急骤、持久或反常变化,可自然界气候急骤、持久或反常变化,可致疫疠的流行。如久旱久雨,非其时而有致疫疠的流行。如久旱久雨,非其时而有其气。其气。(2 2)环境和饮食因素环境和饮食因素 环境卫生不好,饮食不洁也易引发疫疠。环境卫生不好,饮食不洁也易引发疫疠。(3 3)预防措施因素预防措施因素 预防隔离不好,不能控制疫疠的流行蔓预防隔离不好,不能控制疫疠的流行蔓延。延。(4 4)社会因素社会

26、因素 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体抵御自然灾害能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而使疫疠流行。力下降而使疫疠流行。二、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是指人的内伤致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和和生活起居生活起居等不循常等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致病。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致病。因病邪由内而生,故称因病邪由内而生,故称内生内生,主要有,主要有七情七情,饮食饮食,劳劳逸逸失度等。失度等。(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即:七情,即喜、怒、忧、思、喜、怒、忧、思、悲、恐、惊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七情在七种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七

27、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并不会使人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并不会使人致病。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脏阴阳气血失调,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脏阴阳气血失调,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才能成为致病因素。的七情,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七情内伤七情内伤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之邪主要从口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故又称其为的内脏而发病,故又称其为“内

28、伤七情内伤七情”,是,是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五脏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怒伤肝怒伤肝”、“喜伤心喜伤心”、“思伤脾思伤脾”、“悲悲伤肺伤肺”、“恐伤肾恐伤肾”等。等。心主神志,情志活动心主神志,情志活动主要为心所主,所以七情致病均可主要为心所主,所

29、以七情致病均可伤及心。伤及心。(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关系逆乱。怒则气上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并走于上。喜则气缓喜则气缓:一是缓和精神紧张,二是使心气涣散,:一是缓和精神紧张,二是使心气涣散,可见神不守舍甚至精神失常;可见神不守舍甚至精神失常;悲(忧)则气消悲(忧)则气消: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损。消沉,肺

30、气耗损。恐则气下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惊则气乱惊则气乱:突然受惊,气机逆乱,以致心无所倚,突然受惊,气机逆乱,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导致气机郁结(3)(3)影响病情转归影响病情转归 在疾病过程中如情志受刺激可使病情恶化在疾病过程中如情志受刺激可使病情恶化加重。加重。例如:胸痹症见心悸,胸痛,如遇刺激则例如:胸痹症见心悸,胸痛,如遇刺激则可见心痛欲绝,大汗淋漓,面色青紫,四可见心痛欲绝,大汗淋漓,面色青紫,四肢冷等。如冠心病、肢冷等。

31、如冠心病、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二)饮食失宜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原因之一。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原因之一。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大病之后,余邪未

32、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而复发。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而复发。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1 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食无定时过饥,过饱、食无定时 2 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3 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种类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种类偏嗜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适时为宜。若饮食过饥、过饱,失其常度,适时

33、为宜。若饮食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病。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形体日渐消瘦,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形体日渐消瘦,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故故灵枢灵枢五味五味说: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谷

34、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一日则气少矣。”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过饱: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化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化能力,亦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能力,亦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以致阻滞于内,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以致阻滞于内,形成宿食积滞。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形成宿食积滞。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食伤脾胃病证。食伤脾胃病证。故故素问素问痹论痹论说:说:“饮食自倍,肠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乃伤。”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此种病证,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因小儿

35、此种病证,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因小儿进食常缺乏规律性,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进食常缺乏规律性,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较成人薄弱,故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较成人薄弱,故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若婴幼儿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若婴幼儿食积日久,脾胃功能极度虚弱,正虚邪实,食积日久,脾胃功能极度虚弱,正虚邪实,则又常可酿成则又常可酿成“疳积疳积”,出现,出现手足心热,脘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症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症。若成年。若成年人饮食过量,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人饮食过量,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行,或郁久化热,伤及气血,形成下利

36、、便行,或郁久化热,伤及气血,形成下利、便血及痔疮等病证。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中血及痔疮等病证。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中气不足,亦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气不足,亦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此外,饥饱失时,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此外,饥饱失时,饮食规律紊乱,失其节制,也同样能使脾胃饮食规律紊乱,失其节制,也同样能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功能减退而发病。气机升降失调,功能减退而发病。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饮食不洁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可引起多饮食不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可引起多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及消化道传染病之发种肠胃疾病、食物中

37、毒及消化道传染病之发生。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每引起胃肠功能生。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每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失调,出现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或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等症;若进食或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等症;若进食被毒物污染之食物,则可引发食物中毒;若被毒物污染之食物,则可引发食物中毒;若进食被虫卵污染之饮食物,则发作寄生虫病。进食被虫卵污染之饮食物,则发作寄生虫病。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偏嗜:饮食偏嗜:主要表现有如下几方面:主要表现有如下几方面:寒热偏嗜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五味偏嗜 种类偏嗜种类偏嗜 饮食偏嗜:饮食偏嗜:素问素问生气通天

38、论生气通天论亦说:亦说:“味过于酸,肝气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乘土);味过于咸,大骨以津,脾气乃绝(木乘土);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乘火);味过于甘,气劳,短肌,心气抑(水乘火);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土乘水);味过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土乘水);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火不生土);味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火不生土);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金乘木)。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金乘木)。”由此可见,五味偏嗜,不仅可直接引起本脏的由此可见,五味偏嗜,不仅可直接引起本脏的病变,而且可以影响脏腑之间的关系,引发多病变,而且可以影响脏腑之间的

39、关系,引发多种病证。种病证。(三)劳逸失度 长期过劳或过逸都可使人体气血紊乱而致病。长期过劳或过逸都可使人体气血紊乱而致病。1 1、过劳过劳:A A、劳力过度、劳力过度-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耗伤机体正气而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耗伤机体正气而积劳成疾。积劳成疾。“劳则气耗劳则气耗”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伤骨、久行伤筋 B B、劳神过度、劳神过度-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损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损伤伤脾伤伤脾 C C、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耗伤肾精。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耗伤肾精。2 2、过逸过逸 过度安逸。长期不劳动可使人体血气

40、运行不畅,过度安逸。长期不劳动可使人体血气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而发病,如脾胃功能减弱而发病,如“久卧伤气久卧伤气”。三、其它致病因素三、其它致病因素 有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等,还有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等,还有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成为有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成为致病因素,如致病因素,如结石、痰饮、瘀血结石、痰饮、瘀血等。等。(一)痰饮 1 1、痰饮的概念、痰饮的概念 是体内是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津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有形痰饮:有形痰饮: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实指

41、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痰浊水饮,如咳吐出的痰液。质性痰浊水饮,如咳吐出的痰液。无形痰饮:无形痰饮:指视之不见,闻之无声,触之不及的病理指视之不见,闻之无声,触之不及的病理表现。即不见实质性痰浊,只见其症状、体征。如眩晕表现。即不见实质性痰浊,只见其症状、体征。如眩晕、梅核气。、梅核气。2 2、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 主要是主要是肺脾肾等肺脾肾等功能失调,水液停滞而成。功能失调,水液停滞而成。痰饮的形成与病机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是由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

42、而成。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常的水液代谢平衡。痰饮的形成与病机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肺、脾、肾三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

43、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

44、痰饮。可发为痰饮。水谷水谷构成生理构成生理物质:血、物质:血、津液。津液。生理代谢产物:生理代谢产物:尿、汗、尿、汗、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外感、内伤外感、内伤病理代谢产物:病理代谢产物:水、湿、痰、饮水、湿、痰、饮2 2、痰饮形成原因、痰饮形成原因3.3.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1 1)阻滞气血运行阻滞气血运行 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则易于阻滞气机的升降,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则易于阻滞气机的升降,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则易于阻滞气机的升降,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则易于阻滞气

45、机的升降,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痰饮流注于经脉,则使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不利。流注于经脉,则使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不利。流注于经脉,则使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不利。流注于经脉,则使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不利。2 2)影响津液代谢影响津液代谢 寒饮阻肺,可致宣肃失常,水道寒饮阻肺,可致宣肃失常,水道寒饮阻肺,可致宣肃失常,水道寒饮阻肺,可致宣肃失常,水道失于通调;痰湿困脾,则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累及失于通调;痰湿困脾,则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累及失于通调;痰湿困脾,则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累及失于通调;痰湿困脾,则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累及肾阳,则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

46、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肾阳,则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肾阳,则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肾阳,则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3 3)易扰乱神明易扰乱神明 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头昏目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头昏目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头昏目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致神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

47、扰心,心神被蒙,则可致神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致神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致神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证。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证。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证。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证。4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百病多百病多百病多百病多由痰作祟由痰作祟由痰作祟由痰作祟”常见的痰饮病证常见的痰饮病证(1)(1)常见的痰证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

48、痰停皮下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2)(2)常见的饮证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

49、,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二)瘀血 1 1、瘀血的定义、瘀血的定义 指指体体内内有有血血液液停停滞滞,包包括括离离经经之之血血积积存存体体内内,或或血血运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2 2、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 气虚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运血无力,血行不畅 气滞气滞气机郁滞,血液停滞气机郁滞,血液停滞 血热血热血与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血与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从而使血液溢于脏腑组织之间,则灼脉络,迫血妄行,从而使血液溢于脏腑组织之间,则可形成瘀血。可形成瘀血。医林改错医林改

50、错说: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寒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客血脉,血液凝滞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客血脉,血液凝滞 各种内外伤各种内外伤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血离经脉,积存体内3 3、瘀血致病特点:、瘀血致病特点:1 1)、疼疼痛痛:多多为为刺刺痛痛,部部位位固固定定不不移移,昼昼轻轻夜重夜重 2 2)、肿肿块块:体体表表皮皮肤肤青青紫紫肿肿胀胀,体体内内积积聚聚,质硬固定不移。质硬固定不移。3 3)、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块。)、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块。4 4)、望望诊诊:面面色色、唇唇、甲甲青青紫紫,舌舌有有瘀瘀点点、瘀斑;久瘀则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