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病因病机-PPT.ppt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29259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病因病机-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医病因病机-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医病因病机-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医病因病机-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医病因病机-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在金匮要略有“千般难、不越三条”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它将病因概括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六淫六淫六气:六淫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一、外感致病因素概述:1、外感病因的来源:自然界(外界)2、感邪途径:肌表、口鼻3、外感病因的致病共同点:均有肌表或浅在的临床表现4、内容:六淫、疠气(一)六淫六气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淫的概念:指风、寒、暑、湿、燥、

2、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2)非其时而有其气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邪;长夏湿邪;冬天()邪3、地域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风邪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

3、主动一、风(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A开泄使腠理开泄多汗、恶风B阳位易侵犯头部头痛易犯肺鼻塞、咽痒、咳嗽(2)善行而数变A善行行无定处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破伤风发病急;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3)风性主动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如:破伤风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许多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3、风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搔痒、风疹块此起彼伏,四肢抽搐,面肌痉挛、麻木或口角歪斜、头痛。(2)常见的临床证型外风证,荨麻疹(瘾疹),风痹,伤风感冒寒邪外寒分为内寒特点:卫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脾寒性凝滞肾寒性收引寒性清澈伤寒中寒(1)寒

4、为阴邪易伤阳气A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2)寒性凝滞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痛痹关节冷痛(3)寒性收引A腠理收缩闭塞无汗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4)寒性清澈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清稀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出现阳热症状高热,面赤(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A

5、升散腠理开泄多汗B伤津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3)暑气挟湿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3、暑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1)临床表现高热、面赤、口渴喜饮,汗多,四肢困重,胸闷,气短乏力、便溏不爽。(2)病证暑温病、伤暑、中暑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2)湿性重浊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如:湿痹关节重痛

6、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3)湿性粘滞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痹(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2)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2)燥易伤肺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3、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

7、、唇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2)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火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扰心神火易伤津耗气火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生风动血伤筋、动血伤筋、动血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心心肝肝胃胃(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A出现阳热症状恶热、高热B、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头痛,耳鸣、咽痛、齿衄。(2)热邪易伤津耗气A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B热邪迫津外泄多汗*“壮火食气”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3)热易生风动血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B动血热邪可

8、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衄血)(4)热邪易扰心神A心神不宁心烦失眠B心神被扰狂躁不安、神昏谵妄(5)热邪易致肿疡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红肿热痛)3、热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1)临床表现恶热、高热,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妄。(2)病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 内生五邪: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疠气疠气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气候环境与饮食有关隔离社会因素七情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脏腑功能活动其物质基础情志异常

9、可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一)七情的概念: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二)“内伤七情”的概念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称为内伤七情。(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脾志为(),肾志为(),肺志为()(3)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 (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四)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七情变化心影响相应的五脏临床上:安心

10、神(清心、养心、镇心)1、直接伤及内脏(相应的内脏)喜伤心,怒伤(),思伤(),恐伤(),悲伤()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1)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2)喜则气缓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3)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3、影响病情 过饱食滞不化(疳疾)过饥气血两虚饮食不洁:生熟不分、不良卫生习惯寒:月经痛、月经不调饮食偏嗜热:痔疮、出血饮食所伤饮食不节(一)饥饱失常1、过饥气血不足2、过饱脾胃损伤(二)饮食不洁(不清洁、陈腐变质、有毒食品)食入不洁之品肠胃损伤腹痛吐泻

11、,甚者死亡(三)饮食编嗜1、五味偏嗜五味偏嗜日久伤及相应的五脏,过食甘伤(),过食咸伤()2、寒热偏嗜(1)过食寒凉之品脾胃阳气损伤,寒湿内生腹部冷痛,泄泻,肛门无灼热感。(2)过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积热口臭,腹满胀痛,便秘,或痔疮下血。3、偏嗜饮酒 饮酒过量湿热内生,损伤脾胃脘腹胀满,口苦口腻。劳逸劳力:神疲消瘦劳劳神:房劳逸:气血流通不畅肥胖正常劳动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一)过劳1、劳力过度耗伤机体之气气虚2、劳神过度心脾损伤3、房劳过度肾的精气损伤(二)过逸:(缺乏锻炼活动和体力劳动)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心脾肺功能低下为主心悸、纳少、气短、动则气短汗出可致

12、病的病理产物1、病理产物的概念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因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又产生的一些不利于脏腑气血活动的有害物质。2、病理产物病因的概念病理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形成新的病证时,则成为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的分类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痰饮有形之痰痰:稠厚痰饮无形之痰饮:清稀1、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湿聚水饮痰2、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多停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2)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舌苔腻、痰核,所

13、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3、痰饮的形成(1)形成的主要因素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肺、脾、肾、肝、三焦、膀胱(3)痰饮侵犯的部位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4、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饮停肺肺气失于宣降咳喘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呕吐、便溏痰饮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1)水饮逆于上眩晕2)水湿注于下足肿3)饮停于肺(支饮)咳喘4)饮停于胸胁(悬饮)胸胁疼痛,咳唾加剧5)痰结于皮下经络痰核6)痰结于咽喉(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7)饮停于胃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音(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14、,缠绵难愈癫痫、瘿瘤、痰核痰湿所致(4)易扰乱神明痰迷心窍痴呆、癫证痰火扰心失眠、易怒(5)多见滑腻苔瘀血瘀血气虚气滞形成血寒血热疼痛表现肿块出血1、瘀血的基本概念: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之蓄血。2、瘀血的形成(1)气滞、寒邪、气虚、痰湿血行不畅瘀血(2)热邪耗伤血中津液血行不畅瘀血(3)气虚、热邪、外伤出血停于体内瘀血气虚无力行血致瘀,气虚不能统摄出血致瘀:补气摄血,黄芪、当归、阿胶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合理气药,如郁金、川芎、香附血寒寒性凝滞:温里药,如肉桂、艾叶血热煎熬津液成瘀,血热妄行出血留瘀:清热凉血,如丹皮、赤芍外伤直接引起瘀血:三七、

15、云南白药出血:离经之血未除,过用寒凉: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如蒲黄、三七3、瘀血的致病特点: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肿块固定不移、质硬出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紫绀面,口唇,爪甲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结石结石形成:湿与热结、湿热煎熬(肝胆、肾、膀胱)特点:病位不一、病症不同易致疼痛、易惹湿热病程较长、时起时伏1、结石的基本概念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2、结石常见的部位1)胃胃结石(柿石)2)胆胆结石3)肾肾结石4)膀胱膀胱结石3、结石的形成饮食不节饮食不节(1)湿热内生蕴结肝胆肝胆结石蒸熬水液砂石肾、膀胱结石(2)空腹过食柿子、枣子胃石其它因素外伤及虫兽伤伤及皮肤、肌肉、筋

16、骨甚至内脏,引起出血、肿痛,筋骨骨折或脱臼等症,甚至危及生命轻症:红、肿、热、痛重症:伤及肌肉、筋骨、创面如皮革,蜡白、焦黄、炭化。痛觉反而消失,甚至引起口渴、尿少、尿闭。烧烫伤 四肢逆冷,面色苍白,唇舌爪甲青紫,麻木,逐渐昏迷,呼吸微弱,脉细迟。部位多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冻伤第七章 发 病发病,即疾病的发生过程,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一、一、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的基本原理(一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所谓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脏腑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所以当

17、脏器官形体等组织结构的完好无损,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充沛,各种机能活动的正常及相互之间和谐有序,机体的正气也就充足。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寄生虫、及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药邪、先天因素等。(二二)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的基本原理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是否受邪,受邪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轻浅深重、发病的病变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系由正气的盛衰所决定。一般而言,正气强的人,感邪后,正气奋起抗邪,病位较浅,病

18、邪易被驱除;而正虚之人,往往要病邪侵入到一定程度,正气才能被激发,因此病位常较深,病情较重。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可以发生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病证性质或证候类型。例如感受风、热、暑、火、热性疫毒等阳邪,引起阳偏盛而出现实热证,临床上表现发热、面赤、口渴、汗出、脉洪大等症状;而感受寒邪、湿邪等阴邪,引起阴偏胜而出现实寒证。临床上常会表现脘腹冷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症状。2)邪气影响发病的特点感受不同的邪气,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如六淫表现为外感性,七情表现为内伤性;六淫致病具有各自的致病特性,七情、水湿痰

19、饮、瘀血、结石、药邪等致病也各具本身的致病特点。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病情的轻重,与感邪的轻重或类别有关:一般而言,感邪轻则病轻,感邪重则发病也重。邪气的类别也影响病情的轻重,如外感六淫一般证较轻,而疫疠之邪,则病重。病位,亦与邪气的种类、性质及其致病作用相关。不同的病邪侵犯人体,发病的部位也不尽相同。例如:七情内伤各有对应的内脏;结石多发于肾、胆、胃、膀胱;六淫之中,风为阳邪,其性较扬、易袭阳位,带易侵犯人体的肌表、头面等;湿邪趋下,则以损伤人体下部。3、正邪相搏,决定疾病发生与否、正邪相搏,决定疾病发生与否发病与否与正邪相搏的胜负有关: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即起来抗邪,若

20、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而不发病;反之,邪胜正负则发病,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机能紊乱而发病。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第二节 病 机 一、正邪相争(正气正;邪气邪)(1)、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内在因素邪气 侵袭重要外在条件 正胜则安,邪胜则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1 外邪入里:伤寒: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或直中三阴温邪:卫分气分营分血分(顺传)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传变)或温病逆传营血 2 2 里邪出表:里邪出表:正气渐复,邪气日衰。(3)

21、正邪衰盛与虚实变化 虚中夹实正虚为主 实中夹虚邪实为主 1、虚实错杂表虚里实 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 下实上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2虚实转化:由实转虚,因虚致实3、虚实真假:真虚假实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至 虚有盛候”(4)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则病愈,邪胜正衰则病进。二、阴阳失调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阴平阳秘,则精神乃治阴平阳秘,则精神乃治”。表现: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表现: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亡阴,亡阳等。格拒,亡阴,亡阳等。(1)(1)阴阳失调与发病。阴阳失调与发病。(2)(2)阴阳衰盛与寒热变化。阴阳衰盛与寒热变化。1、

22、寒热病机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长则阴消;阳胜则阴病。阴长则阳消;阴胜则阳病;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2、寒热转化 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阴盛格阳,阳盛格阴。(3)、阴阳衰盛与疾病转归 1阴阳平衡则疾病向愈2阴阳亡失病趋恶化 亡阳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亡阴机体阴液突然消耗、丢失。“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三、气机失常(1)气滞气机郁滞(2)气逆气机升降失常(3)气陷气的升举无力(4)气闭气的出 入障碍、闭厥(5)气脱气不内守,向外逸脱。一、病机理论的渊源和发展一、病机理论的渊源和发展1、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病机十九条(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寒收引皆属

23、于肾(肾阳不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摇也)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胸闷、喘急)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诸热瞀mao(精神混乱)瘛zhi(疯狂)皆属于火)2、补充于伤寒论提出六经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内经的不足.(1)太阳病病机,少阳病病机,阳明病病机,太阴病病机少阴病病机,厥阴病病机。(2)太阳少阳阳明的传变规则3、详述于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第一部专述病因病机学的著作。4、争鸣于金元时代的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论(2)李东垣:脾常不足的内伤论(3)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而提出阴虚相火论(4)张从正:病皆由邪气所生论邪气致病说5、完善充实于明清明代:(1)

24、张景岳景岳全书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这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法略有不同。(2)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温疫病的病机。提出疫气致病观点。(3)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阐述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及传变规律(4)吴鞠通温病条辨阐述了三焦传变机理(5)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病机以及气虚可致血瘀的论点。6、深入研究于近代(四十年)注重于客观的研究、实质性的研究(1)阴阳多少说(2)病理层次说(3)痰瘀同源说(4)以动物实验来研究脾阳虚、脾阴虚以及气虚血虚等。二、影响病机的因素二、影响病机的因素1、发病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不同。同是热邪侵犯人体,因其侵犯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也不同。热入血脉而动血出血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热邪燔

25、灼肝经则引动肝风抽搐热邪犯肺肺失宣降咳嗽、咳痰。2、地域的影响(对病理变化的影响)(1)在南方:气候炎热时,寒邪人体郁而化热(2)在北方:气候寒冷时,寒邪人体更易损伤阳气3、体质的影响阴虚之体或阳盛之体寒邪易从阳化热阳虚之体或阴盛之体热邪易从阴化寒三、中医病机学的特点三、中医病机学的特点(一)突出以五脏为中心的病理观。以五脏为中心来研究疾病的变化(五脏病机为主)(二)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1、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2、全身病变可以影响局部(三)重视疾病之间的传变规律1、以次相传: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2、不以次相传:太阳三阴(四)病与病机存在异同的关系同一种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病理变化如:(1

26、)外感咳嗽早期以风热犯肺,肺失宣降为主中期以痰热内壅,肺气闭塞为主(2)感冒初始以风寒袭表邪气相争于表,卫阳被郁,而后因部分寒邪入里化热而表寒又未解的变化表寒里热。正邪病机正邪病机1、正邪相争正气:机体的正常机能状态邪气:致病因素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精气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临床上存在虚实错杂的情况虚实错杂虚实错杂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结郁状态如:脾虚的病人出现水肿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虚损不足如:邪热炽盛,煎灼津液,形成实热伤津耗气表现形式: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

27、虚实转化虚实转化由实转虚邪气盛正气虚损由虚致实正气亏损水湿、痰饮、瘀血内停虚实真假真虚假实正气不足,由于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出现邪实假象真实假虚本质为邪气实,由于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出现正虚假象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是指由于致病因素,导致机体的阴阳平衡的状态的破坏正常阴平阳秘异常不能相互制约力量对比变化导致发病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所以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寒热变化寒热错杂寒热真假寒热转化寒热错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

28、热里寒寒热转化由阳转阴由阴转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寒热真假 1、平衡恢复则疾病向愈2、阴阳亡失则疾病恶化阴液阴的功能衰竭死亡阳气阳的功能衰竭恶化亡阴:亡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突然亡失突然亡失生命垂危生命垂危三、气机失常气滞气逆致病气的升降出入气陷病理状态因素气闭气脱气滞:是指气机郁滞不通的状态气滞:是指气机郁滞不通的状态病因:情志、痰饮、水湿、食积临床表现肺肝气滞脾胃气滞瘀血、痰饮内停气逆:升降失常,当降的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逆的状态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雍阻、外邪侵袭临床表现肝气逆:胃气逆:肺气逆: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及,升举无力的状态上升不及,升举无力的状态病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思虑伤脾脾的升清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养清窍:头晕、耳呜、眼花不能升提内脏:子宫脱垂、脱肛伴见:伴见:体倦乏力、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气短声低面色无华面色无华脉弱无力脉弱无力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病因:情志刺激、痰浊外邪、秽浊之气临床表现:清窍闭塞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肺气郁闭呼吸困难,口青唇紫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的病理状态病因:慢性消耗、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泻病症: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