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语》表格式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25445 上传时间:2024-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表格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表格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梅城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学 科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七(4) 设计者 郜玉民 课 题 《论语》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能力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 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4、积累文言词 汇。。 过程方法 1、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3、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为我用。 教学方法 朗读 讨论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境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资料交流: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生听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合作探究问题。 作 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小组合作完成十二章内容 小组展示 小组合作将十二章内容进行分类 学生谈收获谈感受 学生将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在班内交流 作 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新课 板 书 设 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 学 感 悟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的类型 练习课 《论语》十二章》过关测试卷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论语(lùn) 不愠(yùn) B 三省(shěng) 不亦说乎(yùe) C 传不习乎(chuán) 罔(wǎng) D 儒家( rǔ ) 殆(dài) 二、填空:(9分) 孔子,名 ,字 , 时鲁国陬邑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家、 家。《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 《 》《 》,并称为“四书”。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空1分,共45分) (1)时习( )说乎( ) 有朋( )人不知而不愠( )( ) (2)吾( )日( ) 三( ) 省( )为人谋( ) 忠( )不信( ) 传不习乎?( ) (3)十有五(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不逾 ( )矩( ) (4)温故( ) 可( )以( )为( )师矣 (5)罔( ) 殆( ) (6)贤哉( ) 人不堪 ( ) (7)知之者( )好之者( ) 乐之者( ) (8)饭( ) 饮水( )曲肱( )于我( ) (9)必有我师焉( ) 善者( ) 而从之( ) (10)子在川上曰 ( ) 逝者 ( ) 如斯夫( )昼夜( ) (11)夺帅 ( ) 匹夫( ) (12)笃( )志 切问( )仁在其中( )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五、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10分)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_________? 2子在川上曰:“ ,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 4、三人行, 。 5、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 。 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六、写出出自文中的成语(至少4个)。(4分) ①      ②      ③           ④         七指出下列句子分别阐述了哪一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6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八、课外文言文阅读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我非不知( ) 席上啖菱( ) 或曰( ) 欲以清热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北土亦有此物否?                      3、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