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城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学 科语 文授 课 班 级七(4)设计者郜玉民课 题论语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能力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 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4、积累文言词 汇。过程方法1、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3、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为我用。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背诵课文。 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
3、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境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正音、正字
4、人不知而不愠(yn) 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i) 不亦说(yu)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n)不习乎 逾矩(yj ) 箪(dn) 好(ho) 肱骨(gng ) 笃(d)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
5、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
6、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五、练习: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资料交流: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
7、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生听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合作探究问题。作 业 背诵课文。抄写、识
8、记字词。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精读课文,深层探究教学内容 研读后五段内容。 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三、赏析课文理解后六章内容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
9、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五、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
10、己的言行。小组合作完成十二章内容小组展示小组合作将十二章内容进行分类学生谈收获谈感受学生将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在班内交流作 业、 完成课后练习。、预习新课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教 学感 悟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的类型练习课 论语十二章过关测试卷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论语(ln) 不愠(yn) B 三省(shng) 不亦说乎
11、(ye)C 传不习乎(chun) 罔(wng) D 儒家( r ) 殆(di)二、填空:(9分) 孔子,名 ,字 , 时鲁国陬邑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家、 家。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并称为“四书”。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空1分,共45分)(1)时习( )说乎( ) 有朋( )人不知而不愠( )( ) (2)吾( )日( ) 三( ) 省( )为人谋( ) 忠( )不信( ) 传不习乎?( )(3)十有五(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不逾 ( )矩( )(4)温故( ) 可( )以( )为( )师矣(5)罔( ) 殆( )(6)贤哉( ) 人不堪 ( ) (7)知之者(
12、)好之者( ) 乐之者( )(8)饭( ) 饮水( )曲肱( )于我( )(9)必有我师焉( ) 善者( ) 而从之( ) (10)子在川上曰 ( ) 逝者 ( ) 如斯夫( )昼夜( ) (11)夺帅 ( ) 匹夫( ) (12)笃( )志 切问( )仁在其中(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五、按要
13、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10分)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_?2子在川上曰:“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4、三人行, 。 5、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 。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写出出自文中的成语(至少4个)。(4分) 七指出下列句子分别阐述了哪一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6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八、课外文言文阅读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我非不知( ) 席上啖菱( ) 或曰( ) 欲以清热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北土亦有此物否? 3、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分)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