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21077 上传时间:2024-12-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漫谈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潘文彬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船长爱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阅读这些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叙事性作品有些什么特点呢?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笔者结合国标本苏教版六上教材来谈一谈对这些问

2、题的认识。 一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比如船长这篇课文是通过叙述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塑造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形象。文章是围绕船长这个中心人物来展开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叙事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

3、史。情节的构成当然离不开场景、人物和事件。何谓场景?所谓的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我们知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当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能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如果只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没有场景,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就失去了深刻的艺术魅力。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就描述了这样的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这一个个场景为展现肖邦的性格特点营造了环境,提供了平台。课文用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将这些场景串联起来,就巧妙地构成了错落跌宕的

4、叙事结构,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产生了红线串珠,历历在目的艺术效果,有力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通常情况下,情节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是情节的起点,也是事件矛盾的起因。在开端部分,一般对主要人物和矛盾的基本性质有一个大体的勾画或预示。发展是叙事性作品的主体成分,是矛盾冲突的逐步展开和发展,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发展部分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高潮所表现的是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是对立双方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所以人物性格在高潮中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结局是矛盾的解决,是人物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譬如船长这篇课文是按照遇险-自救

5、-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的,客轮被撞,情势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性作品中的地位。从文学的审美性上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

6、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叙事性作品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比如钱学森这篇课文叙述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的卓越贡献。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为塑造钱学森的爱国形象服务的,尤其是文章中描写的那些人物的精彩语言,感情炽烈,对比强烈,活化形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钱学森那颗火热的拳拳报国之心。 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细节具体渗透在对人物、事件或场景的描写之中,它往往是用极其精彩、细腻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

7、和假丑恶和盘托出。例如课文郑成功中的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大海。大海那边呢?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段话中的登上、临风眺望、指着东南方向问、慷慨激昂地说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形象地展现出了郑成功眺望宝岛的情景,充分地体现了他对台湾同胞的无限关切和收复台湾的坚定信心。可以说,这些细节描写凸显了郑成功与众不同的气节、品格,丰富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形象。缺少了它,文章自然就会变得黯淡,郑成功的形象也就

8、难以鲜活起来。难怪作家李准会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二叙事性作品的语言是富有鲜明特色的,它是由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部分构成。所谓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性格化的语言,它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所谓叙述人语言,即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阅读叙事性作品首先要学生引导关注文本的语言,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文本的语言,了解事件的梗概。想象具体的场景,体味精彩的细节,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9、其实,叙事性作品所蕴含的情趣、韵味和意义往往都是通过人物而体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聚焦作品中的人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聚焦作品中的人物呢?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恩格斯指出: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善于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的语言、行动是人物个性、思想、品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第三,要引导学生分析事件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

10、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引导,多角度地聚焦人物,品味语言,学生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影响和收获;也只有这样全方位地揣摩语言,才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在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比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引导学生去揣摩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更要启发学生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与詹天佑的言行联系起来思考。如此聚焦詹天佑,就能使学生在反复阅读、比较、品味、思考的过程中,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詹

11、天佑的心灵,从而使詹天佑的形象能够立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詹天佑的身上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爱国的精神和创造的才智。 我们知道,内容是通过形式来表现的。一篇好的叙事性作品,总是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塑造,总是站在矛盾的最前面,紧扣主题,精心选材,详略得当,人物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和独特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抓住人物的塑造、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特点,来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譬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我们知道,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物性格特点的。这篇历史小话剧在写法上就注意充分揭示戏剧

12、冲突,在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展示性格。教学时,我们可以循着小话剧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矛盾冲突来学习感悟人物的特点:第一,挡道与避让-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蔺相如不与计较,一再避让。这个矛盾的冲突,表现了廉颇的居功自傲,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第二,请罪与宽容-廉颇得知蔺相如一再避让的缘由,背负荆条,主动上门请罪;蔺相如因为廉颇知道了他的心思,满心欢悦地接待。这是矛盾冲突的解决,表现了廉颇的真诚改错,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两人和解的关键在于共同维护国家利益。这样抓住矛盾冲突来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形象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13、三叙事性作品是通过叙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叙事性作品的意蕴,教学时,我们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过程。其一,观其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观文入情瞻言见貌的观点。这里的观瞻表示的是在文本读解的初始阶段,读者对文本进行审美感知的心理活动。在阅读时,读者只有首先接触文本的语言文字,感知文本的外观形式和形象,才能由观文而入情,因瞻言而见貌。从而最终把握文本外观形式所蕴含的内在情趣和韵致。这里我们化用先贤的观点,姑且把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一个过程称之为观其貌。所谓的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

14、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由于叙事性作品是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形象的,因此在感知文本的时候。还得要依靠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的心理功能,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从而对文本进行间接的审美感知。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郑成功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来观其貌的:师:说说你们自己通过阅读课文,对郑成功这个人有了哪些了解?生l:我知道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他收复了宝岛台湾。生2:我知道郑成功有一颗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他不仅收复了台湾,还建设了台湾,受到台湾人民的拥戴。(师相机板书: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师:这节课,我们将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一同走进郑成

15、功收复台湾的历史画卷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想象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的画面。(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在文中圈画)师:你们看到了哪几幅画面?生1:我的眼前出现了郑成功眺望宝岛的画面和郑成功浩浩荡荡率兵出征的画面。生2:我的眼前还出现了郑军官兵勇猛杀敌的战斗场面。生3:我还看到了台湾人民热烈欢迎郑成功军队的画面。(师相机板书:眺望、出征、战斗、欢迎)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者把握住了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精心设问,巧妙引导,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去触摸文本的语言,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从而把文本中的那些凝固的文字转化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复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二寻其味。任何一篇阅

16、读叙事性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都会蕴藏着深远悠长的情趣和无限深邃的意蕴。所以,在阅读时绝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徜徉,而要把审美的触角进一步向文本的深处延伸。这就要进入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二个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寻其味阶段。所谓的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这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反复耦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和发挥自己那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如那位老师在教学郑成功眺望的画面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来寻其味的:师:(出示幻灯)请同学们看图画,郑成功

17、眺望到了什么?生1:郑成功眺望到了大海。生2:郑成功眺望到了宝岛台湾。师:同学们,厦门和台湾之间隔着一百多公里的台湾海峡,郑成功虽然看不见台湾,但他的心一直牵挂着台湾。我们来读读他说的话。(出示句子: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师:谁来读郑成功说的话。(一生读)师:再用心读读郑成功说的这番话,想想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从绝不允许这个词语当中体会到郑成功痛恨荷兰侵略者,热爱宝岛台湾。师:说体会就应该这样,抓住关键词语来说!生2:我从一定要这个词语当中感受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很大,信心很足。生3:从慷慨激昂这

18、个词语中,我体会到郑成功充满强烈的爱祖国、爱宝岛的激情。师:请你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生:因为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师:是呀,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实行强制统治,把大批中国人抓到南洋当苦力,把土地占为己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还大肆掠夺台湾的大米、甘蔗等物产。台湾各族人民每年的辛苦所得,都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一船船地运往荷兰。同学们,这些就是文中残酷奴役的具体含义啊!想到台湾人民深受着的残酷奴役,郑成功是怎么说的,谁来朗读?(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这个寻味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者对文本的理解是深刻的,教学设计是充满睿智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老师

19、的引领下,触摸到了文本的脉搏,寻求到了文本的意味,尤其是教师那适时精当的背景资料的引入,更激起了学生对荷兰侵略者的痛恨,使学生的心与郑成功的心交融在了一起。如此引导学生寻其味,这本身就是一个富有韵味的追问和探寻的过程,也是对观其貌的发展和深化。其三,悟其道。这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三个过程。所谓的悟其道就是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这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间不仅体味、捕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而且也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道的把握。这个道既包含工具性层面的东西,又包含

20、人文性层面的东西。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所有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如,那位教师在教学郑成功时,是这样来引导学生悟其道的: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课文,品味了语言。对民族英雄郑成功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请我们再来读读文章的课题,深情地呼唤郑成功这个名字。生:(读)郑成功!师:再次朗读这个课题,你们的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生1: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自豪。因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太伟大了,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爱国、爱民的民族英

21、雄而感到自豪!生2: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激动,因为我再次朗读这个课题,强烈地感受到题目郑成功已经变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他像一尊雕塑矗立在我的眼前,怎能不让我激动呢!生3:此时此刻我心中有许多感情交织在一起,既骄傲,又激动,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因为郑成功收复的台湾目前还没有回到祖国的大家庭!师:是的,郑成功的高大形象已经变成了一座丰碑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郑成功的形象为什么能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呢?这得要感谢作者,因为是作者用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郑成功的形象。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体会作者怎样来写郑成功的?生:(答略)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引导学生悟其道的时

22、候,方法巧妙,由于这是在学生潜心会文基础上设置的环节,所以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悟出了道。学生悟出的这个道,好似醍醐灌顶,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和言语世界。综上所述,我们感到观其貌寻其味悟其道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真谛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外部向文本内部、由浅层感知向深层领悟逐步深入的递进过程。有诗云:鸳鸯绣取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其诗的本意是说绣出的鸳鸯由你随便看,就是不把绣鸳鸯的技术传给你。但是我觉得,在教学叙事性作品时,我们不仅要为学生绣取鸳鸯,而且还要把绣鸳鸯的金针拿出来巧妙地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能够用这根金针去绣取鸳鸯。这或许是阅读教学所要追寻的一种价值,一种境界。 国

23、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赏析钱锡铭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4篇课文,围绕生命与奋斗这样一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叙写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唱响了生命之歌,让人感动,给人启迪。一段段曲折的经历4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经历,一个个挫折和艰险接踵而来,让人不堪忍受。读来,我们也深深为主人公的曲折经历而叹息。小草和大树中的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一个穷牧师家庭,从小失去了母亲,作为长女,她不得不用自已单薄的双肩担负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但生活的磨难没有击碎夏洛蒂立志写作的理想,她不断进行着诗歌创作。可是,当她满怀信心地将诗稿寄给

24、当时大名鼎鼎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希望得到她所崇敬的前辈指点、提携时,得到的却是当头一棒-骚塞傲慢的冷冰冰的训诫。这可谓是一大挫折。之后,三姐妹自费出版的一部诗集仅卖出两本,又是一个窘境。可以说,这条道实在是太崎岖了,常人肯定是心灰意冷,拂而退出。但是夏洛蒂姐妹没有为困难屈服,而是调整策略,将创作由诗歌转到小说上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夏洛蒂姐妹的这段生活经历,走得曲折、艰难,读之让人动容。比之夏洛蒂姐妹,霍金的遭遇简直让人震颤。21岁就能在世界一流名校-剑桥大学读研究生,可谓前途无量。但是,命运没有垂青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卢伽雷氏症让他完全瘫痪,只能禁锢在轮椅上。之后,肺炎又剥夺

25、了他说话的权利。疾病让他身体彻底变形,不能写字,看书也要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这是个怎样的生活啊,简直让人感觉生不如死。医生诊断霍金只能活两年,可是霍金在轮椅上一坐40多年,一直活到现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他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生命的林子中的玄樊,虽然没有夏洛蒂姐妹和霍金那样曲折的生活经历,但是苦恼一直困惑着他:能跻身名寺-法门寺,可谓荣幸,但青灯黄卷苦学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及寺里的许多僧人。在他人的劝说下,玄奘终于萌发了隐退偏僻小寺的念头。值得庆幸的是,与夏洛蒂碰到罗伯特骚塞不同,玄奘遇到了一位好方丈,方丈用生动的比喻树立起玄奘进取之

26、心,实现了玄奘成为一代宗师的宏愿。玄奘的经历让我们有另一种体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推出了鲁滨逊的故事。尽管只是简单的介绍,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鲁滨逊一人在荒岛上顽强生活的种种艰难,这种不平常的经历,造就了鲁滨逊的不平常的人生。读这篇文章,将心比心,我们能够领会到鲁滨逊漂流记所以能吸引读者,以及它代代相传的原因。 纵观4篇课文,情节的生动曲折、感情的真挚激荡、语言细腻传神,都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为文中人物不平的遭遇叹息,也为其奋发的精神感动。好的文章常常让人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与主人公同喜同悲,可以说,这4篇课文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

27、挫折,这对他们的人生起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曲折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同时也检验着人的意志。这组课文用传神的笔触给我们塑造了一位位可敬的勇士,闪耀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 小草和大树在文章第一段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写出了夏洛蒂的人格魅力-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仙人掌所处的环境是恶劣的,干旱、风沙让绝大多数植物望而却步,而仙人掌却蓬勃生长,这已是不易,还要开出花来,更是令人敬佩。这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奋斗的精神。这个比喻既点出了夏洛蒂命运艰辛,也揭示着她不屈的个性。接着,文章具体地描写了夏洛蒂遭遇到的种种挫折:生活艰苦、求教

28、遭拒、著作冷遇同时,文章更细致地刻画了夏洛蒂的坚强: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放弃学习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面对骚塞的讽刺挖苦,夏洛蒂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着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当自费出版的诗集仅卖出两本时,夏洛蒂没有悲观,没有失去自信心,她认为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她认真反思,调整策略,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骋可以说,一个个打击反而突出了人物,让夏洛蒂的形象更丰满,精神更闪光,不愧是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霍金是一位科学巨人,然而却有着一副丑陋的外表: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

29、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而且终身只能被禁锢在轮椅上。不过,这外表不是生来就有的,霍金也曾经有着帅气的外表和蓬勃的事业。但两场疾病让他与正常人绝缘。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打击,一般人就算是从绝望中挺过来,也只能得过且过,默默度过余生。可是,霍金不是普通人,他有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不会被病魔打倒。身体不能动,思想能动,他的思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

30、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这是怎样巨大的成就啊!身体健全的常人都无法做到,然而仅能三个手指敲打键盘的他却做到了,其中巨大的艰难可想而知,怎不令人敬佩万分呢?然而更令人感动的是,霍金从没有悲观之心,面对记者悲悯的提问,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打出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宽大胸怀啊!挫折在他面前低头,生命在他身上闪光,没有索求,甘于奉献,还有一颗勃勃跳动的感恩的心!他让人心灵震颤,除了掌声,人们似乎找不到更能表达对这位创造生命奇迹的非凡科学家的由衷敬意!一本男孩子必读的

31、书中刻画了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的鲁滨逊的形象: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着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尽管这是小作者的想象,但却是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的形象代表。它想象来源于鲁滨逊在艰难困境中的种种表现,来源于对鲁滨逊不屈灵魂的深深敬意,来源于对探索、创造精神的追求。 生命的林子中,方丈让玄奘比较不远处一个山头上稀疏的几棵松树与法门寺后郁郁葱葱的松林,从而明白群体与竞争的道理。这里,方丈以树喻人,刻画了不甘落后,奋力向上生长,成为栋梁之才的不屈灵魂。与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写夏洛蒂姐妹、

32、霍金和鲁滨逊的经历不同,这里用另一种手法,同样写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4篇课文中的人物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教学中,要努力抓住人物在艰难环境中的种种表现,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味,走进人物心里去,感受人物不屈的灵魂和高尚的品质。比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夏洛蒂收到骚塞的信后,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她是怎样来看小草和大树的关系的,她是怎样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的?以此来探究夏洛蒂的内心世界,体会其不屈的性格。再如,让学生读描写霍金病后样子的句子,谈谈病魔对人的一次次打击,会对人身体、心理造成什么影响,然后让学生假设: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再看看霍金又是怎样面对的,去探究一下他的

33、心理变化。最后,让学生大声诵读霍金回答女记者的那段话,进一步体会霍金崇高的人生观。总之,要让学生在脑海中树立起立体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再进一步感受其内心和品质。 一盏盏引路的航灯4篇课文皆生动传神,动人心魄。如果我们细细琢磨,就能发现文章深处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它们就像一盏盏引路的航灯,引领你体味更深的人生哲理,指引自己的前进方向。小草和大树写的是夏洛蒂姐妹的奋斗经历,读之,我们就会发出这样的思考:如何面对困难?是退缩,还是奋进?骚塞的讥讽和偏见对夏洛蒂好像是一种挫折,反过来想想,不更是一种激发意志的催化剂吗?这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骚塞当时是名

34、噪一时的桂冠诗人,他的话好像是一种权威,有着一种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重荷。这不正像一个巨大的弹簧吗?如果你泄气了,就会被它压倒;如果你奋起了,它将激发你的斗志。夏洛蒂反思在诗歌创作中的探索之路,也非常值得我们思考:面对长时间的原地徘徊,肯定在某一方面出现了偏差,我们在执着追求的同时,也要善于调整策略,不钻牛角尖。有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摆脱束缚,放眼世界,你会看到更广阔的空间。最后,夏洛蒂姐妹硬是用意志的铁拳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了大树。这小草变大树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弱者,只要他(她)能不断奋起,执着向上,就可能成为明天的强者,成为栋梁之

35、才。轮椅上的霍金给人震撼,不光是霍金疾病后畸形的体态,更是他面对病魔的勇气和决心。病魔摧残了他的身体,却摧不垮他的意志。这是一种生命力,一种顽强的信念,值得每个人学习。一般来说残疾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同情和关怀,但是霍金却没有,他靠自己的思维,勇闯一片天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世上没有不可能。霍金回答女记者的那段话,让人心灵震颤,上苍对他是那样的不公平,夺去了他健康的身体,夺去了他说话的权利,但是他却没有怨天忧人,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甚至有一颗感恩的心。这

36、是多么伟大的人格啊!他引导着我们去做真正的人!生命的林子中,方丈揭示了两处松林不一样的原因,提出了竞争的理念:大片松树长在一起每一棵生存条件其实并不理想,如果不拼命地生长,就会被其他树盖过,吸收不到阳光雨露,就会枯萎。艰苦的环境促使松树要去竞争,要奋发向上,也就造就了良材。而山上的那两三棵松树,应该说有着优越的条件,不愁阳光、不愁雨露,但也正是太优越了,使它们失去了动力,反而长得懒懒散散。其实做人也不一样吗?远离了社会,没有了竞争,就会失去奋进的目标和激情;只有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才更能激发斗志,学人所长,提高能力。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文章最后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

37、大树,不能远离森林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从另一角度给我们点亮了一盏人生航船上的明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观向上。尽管我们现在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细读这一组课文,真的能给我们很多,很多,那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让学生们用心读吧,走进文章中去,与人物对

38、话,与精神同行!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阅读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孙景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下面我想就这四个特点,分别介绍一下:一、 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 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为友登门谢罪。船长塑造了船长在

39、客轮被撞毁的危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为旅客置生死于度外,为职守与阵地共存亡的崇高形象!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六年级下册的七个单元也

40、分别是围绕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等主题组织编排的。为了整合教材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等综合能力,这两册的课文还比较集中地凸显一个主题。如六年级下册24篇课文,其中60%以上的课文表达了关注自然,研究自然,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主题:长江之歌揭示了长江刚柔并济的特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山谷中的谜底介绍了雪松坚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生存和发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捕蝉通过有趣的生物链现象,昭示人们要全面看问题;最大的麦穗通过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到麦地里捡最大麦穗的故事,把麦地的浩渺,麦穗的繁杂,与生活的复杂多变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了理想与实现的关系

41、;而孔子游春说水的四德,于谦石灰吟对石灰坚贞品德的歌颂,王冕墨梅对墨梅淡泊名利的赞美,都使人领悟到做人的标准。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学生自然与社会,人与万物不但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相依相生,和而不同。这样编排,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愚者不足。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联系和发现,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让人智慧的学习。二、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六年级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个特点:一是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42、,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二是安排了我读书 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六上是鲁滨逊漂流记,六下是西游记。三是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四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六上安排的读报和剪报,六下安排的我的成长册。三、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教材每册的开篇仍然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

43、惯项目,虽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如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其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于搜集资料的训练。而六年级下册的两个重点项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不但通过课文读书要有选择和我读书 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四、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

44、的编排结构,就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按照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想对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一、明确目标要求,强化目标意识作为教学,制定目标当属第一位的。因此,要想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标准,明确其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共提出了十项。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认为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凸显高

45、年级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联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我认为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绝不仅限于速度的要求,还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涵:首先对默读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个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基本的默读速度应该是(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否则,就是欠账,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再次,提高默读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读能力的要求,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体验、评价等。谈到默读,不能不涉及阅读课的境界问题。当前,老师们在阅读课中所追求的书声朗朗 议论纷纷

46、的境界是好的,也是应该要的。但是,阅读课上如果都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而无鸦雀无声,恐怕是值得质疑的,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首先,课堂教学结构要张弛有度,动静搭配,学生如果40分钟都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不但不利于深入思考,而且也会产生更多的弊端。其次,朗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理解、领悟的深度,而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增强,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沉下心来去默读,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次,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单纯的朗读训练所能完成的,相反,可能更多的要依靠默读训练。因此,我认为,第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读书训练应该是朗读、默读并

47、重。也就是说,默读训练比重的增加,是小学高年级与低、中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区别的明显标志之一。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褒、贬色彩也多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类词语并不太困难。但是,更多的中性词在语境中有时可褒、可贬,甚至有些褒义或贬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色彩却相反了。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词句训练,也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学生才会更深切地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才会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是一篇一读就懂的叙事性课文,教学时老师如果引领学生只是在故事情节上纠缠不休,不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探究、赏析等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会大大地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而如果引导学生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军人表现的词语;接着再辨析比较其感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