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新一轮课程的改革,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观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次大的改革更新。在初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
2、出,它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初中课程改革的始终。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作到以下几点: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不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已,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又要作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继续学习的学习者,课程
3、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只有更新了这一观念,转变了互动的角色,互动即是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里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班级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情感、行为、心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内驱力等等。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和修改。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而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所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2)因材施教,团体进步众所周知,在每一
4、个班级里都有优生和差生之分,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交往团体,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天性禀赋都有千差万别之分。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给予同一个目标,同一种方法,很难获得同样的效果。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团体共同进步。在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具体化的学习方
5、案上面。而不是传统的怎样备好一堂课,怎样组织一堂课这方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Lewen的团体动力试验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个体独处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团体的动力可以带动个体的进步。而众多个体的进步又可以促进团体发生质的飞跃。这种良性循环是每一个为教者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在个体中培养团体意识,在团体中促进个体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相互协调能力。3)励精图治,志存高远所谓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从何而来?肩负的使命怎样才能完成?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栋梁。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发展方向
6、,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理智挑战、使学生获得丰富积极体验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更高的奋斗目标。只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4)关注社会,崇尚美德 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必须接触社会。那种成天只知道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即使考试成绩再好,考分再高,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更不用说好学生,或者说全面发展的学生了。很多高分
7、低能的毕业生,很多游荡于街头巷尾,到处惹是生非的不良少年。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太深刻的教训。所以应该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等进行全面的培养。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这里的潜能包括社会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社会沟通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高尚艺术的鉴赏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良好的个性和诚信健全的人格;能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关注国际趋势。崇尚社会美德,公共美德,自然美德。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发展方向。作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此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5)灵活多变,不
8、拘一格新课程教学不囿于预先设定的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教学方法也注重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比如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努力学不到。因为教师教的仅仅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对领悟能力稍差的学生,努力去听课,却不一定能弄懂全部。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又是浪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学到相应的东西。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探索新
9、事物,发现新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也一点一点地被磨灭了。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的。而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就有,比如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娱乐式教学法,实验式教学法等等。可以满足多层次,多平面的学生的需要。这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其创造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如“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新课程理念注重人的自然属性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新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才能更进一步实现人性化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