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学的影响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人格”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有三层含义,即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格被界定为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所形成的个体特有模式,这一模式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心理品质。现代汉语词典对“魅力”的释义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具有该群体独特的群体特征,当然也必然具有
2、该群体独特的群体魅力。教师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是教师的才、情、智、气质、能力、品质、语言等各方面感染力的综合,是教师的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这种魅力既包含了该群体普遍具有的心理品质,又包含了每位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所独具的风格和气韵。教师人格魅力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从古到今都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如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做了这样的描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
3、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奥妙,都不可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结束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却又是有形而无处不在的,它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直接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主流意识相吻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承担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一方面和其他
4、专业课教师一样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授业解惑的教师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完成高校的公共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过程中更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独具魅力的完整的人格体系,凸现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人格魅力的感召,潜移默化感染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达到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目的。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为:坚定的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思想政治的
5、引导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世界风云变化,各种意识形态不断渗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能不能坚守阵地,能不能唱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尤其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所以,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战略的高度,以长远的眼光,审视和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的走向和特点;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懂得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才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的观察世界
6、,认识世界,直面人生,真正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丰富的知识储备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也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要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对知识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做到知识的与时俱进。教师聪敏的才智、创造性的思维和渊博的学识,本身就具有一种
7、无形的教育影响力。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要懂得,更在于理解和思考。任何知识都不是僵化的公式和教条,而是有血有肉的精神精华。可以说所有知识背后都是人,都凝聚了知识创造者的心血和智慧。挖掘知识背后人的智慧和知识的创造过程,可谓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自己所传授的理论一体化,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内化到自己的心灵当中,作知识的思想者,深悟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使理论本身的魅力和传授理论的教师的魅力合二为一。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追随者和践行者。课内外的亲和力应该说,
8、亲和力也是一种人格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是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的爱学生,才能真正的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所以,更应该以其在课内外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使学生产生向师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有亲和力的标准很多,如学生是否愿意与老师在课内外交流思想,能否主动邀请老师参加他们组织的有些活动,在已经完成了全部课程之后,他们是否还与老师保持联系,等等。为此,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循循善
9、诱的、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认同其所要讲授的内容;正视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直面学生提出的疑难和问题;走近学生,参与学校或学生组织的与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等。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知己、充满爱心,彼此都能敞开心扉、平等交流。有了爱心,才会有对学生的亲和力,有了亲和力,才会对学生产生人格魅力,而有了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会更有效地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人放弃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改造而道德失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甚至有些共产党员也放弃了对共产主义信念。思想政治理论
10、课教师和其他人一样,同样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诸多诱惑。即使在高校校园里,随着唯学历主义和唯专业主义的泛滥,高校教师群体也在不断的分化,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被逐渐边缘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他们的工作量大,但是,奖金、津贴不如专业课老师拿得多;上课的时间往往不是学生上课的上午黄金段,而是大多安排在了下午或者晚上;上课的学生常常是跨班级、跨专业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大堂上课;上课的地点往往是在阶梯教室;在有些专业课老师看来,该课程是“务虚”的课程,根本不是什么专业,所以课时应该不断缩减,甚至取消;甚至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羞于承认自己所承担的课程;等等。事实上,很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
11、甘寂寞,离开了这支队伍,或者考研考博转向其他专业,或者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也有很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坚守阵地,甘于清贫,保持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恪尽职守、矢志不渝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格精神。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它是一种无形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有着特殊的创造力。这种
12、人格魅力不是做出来的,它是一种道德、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对大学生的人格体系具有更广泛、更持久、更内在的潜教育价值。塑造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社会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的主要是刚进校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处在形成定型期,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又包含成长的困惑,思想活跃又矛盾,所以,在他们理想信念的养成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对于他们的塑造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纷呈:对外开放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西方消极文化和价值观在方方面面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内改革不断深化,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复杂、显性化
13、,大学生对主流意识的认同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通讯、传媒手段不断现代化,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互联网上瑕瑜互见、鱼目混珠,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产生这样那样的消极影响。面对上述不同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和使命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一现实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比其他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具有更坚定的人生信念,更崇高的人格魅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坚定信念的人格感召把大学生培养成有崇高社会理想的人。激励大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当前中国,竞争激烈,人们崇尚知识,更崇尚有知识的人,逐渐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良好风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
14、向学生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传授给学生广泛的哲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历史学知识等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应有之义,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也是对中国社会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也学到了大量的社会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知识的反省与内化,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魅力和感召力,激励学生崇尚知识、积累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竞争力的人。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民的人文情感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做人
15、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既要有高智商,更要有高情商,要怀有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亲人朋友等的拳拳爱心。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意识的告诉学生何为荣,何为耻,如何爱与被爱,如何给予与付出、奉献与索取使学生在与人相处时,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共处,做有爱心的人。这种爱心的培育,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内课外的亲和力,加强和学生的联系和交往,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情感的不断优化中慢慢取得,从而使社会主义倡导的主导价值观转变为学生一种自觉地价值选择,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引领大学生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物
16、欲横流、日趋激烈的竞争性社会,一向被视为宁静的校园,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不再是一块安宁的净土。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既传承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又接受市场经济、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他们正在或者已经脱离了上一辈的生活模式,追求一种更自由、更民主、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们一方面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社会责任感强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思想动荡、道德判断能力差、意志薄弱、易冲动、浮躁等不足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生活的目标而意志消沉,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磊落的胸襟、超越功利的道德人格就成为大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无疑有显著的示范作用,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引领大学生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一定是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核心群体,但是,他们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使得他们的工作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既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给学生,又以塑造高尚人格为重要目标。因此,在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同时,也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和影响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发挥着教学中的潜教育价值作用,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