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语文课一起成长 陈勇我是“课改”忠实的“信徒”。因为我坚信:固步自封,死路一条。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节课,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求变。到八年级,初步接触“三究四学”理念,虽学不甚透彻,但内心却时时受其惑动,急欲吃透之。不久,困惑就来了:学生学习的环节基本是“独学”-“交流”-“展示”,教师参与很少。当学生“展示”后没有学生补充质疑,教室是“黎明静悄悄”,缺乏激烈的争论与思究氛围,以至最后连问都不知怎么问了;为了应对展示,个人、小组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采取查找资料这一“捷径”。久而久之,语文课就成了“展示课”,答案甚为标准,似乎一夜间,我们的学生就“神童”了。可问题是,在完成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辩
2、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延伸。学生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如何展示上,而非如何探究上;重心发生了偏移。和每位老师一样,我也是不认同这种现象的。我在想:“三究四学”其实质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这样的展示,就说明能力提高了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若老师就掩耳盗铃,培养的学生势必弄虚作假。课堂上老师实事求是的作风,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身教”;教书和育人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从让学生学习质疑入手,力求转变课堂,让语文课迸射思辨的火花。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上的尝试:1、 课前要思,让学生形成对课文整体揣摩的意识和能力。围绕课
3、题,让学生对课题发问,说出看到课题后想知道的问题,激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意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发问的角度,并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训练,让学生养成课前思考的能力和习惯。2、 课中要疑,对学伴、同学的发言在汲取有理一面的基础上,还要多想想:这样说准确不准确?全面不全面?能够发现同学发言不足的一面,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面对学生不知怎样疑,不愿发言的情况,我是从以下角度实施的。(1) 明确使用资料的标准,断绝拿起导学案就抄资料的念想。资料不是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对知识类的疑惑,鼓励学生查资料;对思考上的疑惑,要求学生必须先独立思考,充分交流,课后利用资料整理不完善的笔记。(2
4、) 在独学、对学、群学环节着力培育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首先,制度导引。凡是在小黑板上有疑惑问题板书的加2分;能以展示的方式解决他组问题的,一题加1分;问题提得好:不偏离目标,有思考深度,他人回答不上的,本组加2分。第二,程序规范。独学、对学、群学环节必须按要求,对疑惑,必须在书本及导学案上预于批注,语文组长要检查,甚至课后通报。小组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在小黑板板书本组疑惑。第三,尽量公平兼顾每一个有意愿回答疑惑的小组,先发言的小组在有未发言小组同时要求发言时,可以让一让。其他情况,公平竞争。第四、教师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闪光点。如书本笔记细腻的,对学
5、、小组交流时深入的,表达时意见有可取之处的等等,教师要看得细,听得真,说得准,让每一句话始终激励着学生,让学生内心感到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自己,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学生就愿意在老师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疑惑与思考。(3)全班困惑时,教师要主动引导,点拨,提供角度,引发思考,争取形成班内的大争论。实在不行,教师就自己讲解了。(4)课后,老师要帮助落后的小组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共同落实提高措施。实在不行的小组,老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灵活调整人员,使每一个小组都有竞争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课改进入攻坚时分,需要的就是“打虎”精神。无论“虎”大“虎”小,只要在真抓实干,个个都是“武松”。随着课改的深入,我渐渐沉浸其中,收获语文的喜悦与苦涩,独自慢慢的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