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 学 论 文
初 中 思 想 品 德
浅谈如何选择素材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
作品形式:论文
所属学科:思想品德
学段:初中学段
浅谈如何选择素材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
【摘要】素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上好课的关键。新课改中恰当选择素材,有效运用素材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关键。思想品德课的素材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六个原则:导向性、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以及乡土性。
【关键词】素材 思想品德 实效性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素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师能否选择和运用好素材,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好的素材能让一节课锦上添花、血肉丰满。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教师要恰当地选择素材。思想品德课的素材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六个原则:导向性、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以及乡土性。教师如果能将具有以上特点的素材和课本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合,就可以在简化教学流程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一、选择富有导向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
“没有情感,道德行为就会成为空话”,德育不可能通过抽象的途径进入学生的内心,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枯燥的说教、机械的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富有思想导向性的素材,带领学生理解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这些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挖掘素材里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中,我结合保卫钓鱼岛游行示威中西安车主被砸身亡的暴力事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思考。
问题一:为什么说他们的暴力行为是违法行为?
问题二:为什么给予不同的参与分子不同的惩罚?
问题三:他们的这种行为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问题四:法律给他们的惩罚有哪些?
问题五:从这件事情上,你觉得我国应该吸取哪些方面的教训?我国公民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再从违法的含义、刑罚的种类、此类行为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安定产生的影响和危害等角度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然后自然地导出知识点,并且将事件从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提升,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事件,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保持其对社会的正面态度。
二、选择富有时代性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思想品德课应该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2]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时代感,善于从时代人物当中选取鲜活的素材,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个鲜活的道德模范,引起学生的认同和感知,并且让学生在先进人物的事迹中去合作探究、思考感悟,充分发挥新时代榜样的力量,把先进人物的核心要素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在七年级下册《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中,我选择了2011年感动中国获奖者孟佩杰的事迹,并且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了具体的问题情境:
问题一:孟佩杰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二:孟佩杰的自强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三:孟佩杰的自强品质对她自己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问题四:看看你周围,与孟佩杰的自强品质相反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五:从孟佩杰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通过这样的素材选择,教师有效地避免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道理灌输,而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真实感。在学生们谈完问题和感受之后,我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对素材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这样一方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他们观察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三、选择富有生活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实际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3]
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开展大量的调查与访谈,或者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比如在九年级全一册《学会合理消费》一课中,我让学生列出家里的日常收入和支出,制作一份家庭日常收支表。这样学生在比照家庭日常收支时,就会懂得开源节流的道理,学会理性消费。同时也会让学生体验到父母的艰辛。通过这样的素材选择和处理,教师既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选择富有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4]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教师要学会“蹲下来看问题”,深入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道德资源非常丰富。将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更多的快乐和道理。
在八年级下册《财产属于谁》一框中,我大胆使用素材,以《仁义胡同》这个故事为背景(“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收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说得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在教学时,我选择时下最新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穿越”,让董笃行穿越到21世纪的法治社会,让他依法保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被完全调动,我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和相关法律进行剧本创作并表演展示。这样的素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选择富有体验性的素材,促进学生道德自我构建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5]
选择富有体验性的素材,精心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中提升道德品质,这比单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构建。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主动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爱在屋檐下》一课中:我在课前特别设计了一个“我的生日=妈妈的苦难日——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这一活动。我特别选择了一天让学生在自己的肚子上绑上重重的沙袋和枕头,让那些“大肚妈妈”们做值日、打扫卫生、提水以及挤公车。通过简单的情节设计就能让学生亲切的感受到妈妈十月怀胎生下我们的不易。
“身习学知,身实习之”,良好的道德实践能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体验,这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最佳途径。
六、选择乡土素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结合当时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6]
在教学中教师使用本地的一些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些素材很有可能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些素材也可能会和他们自己或者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亲戚联系密切。比如,在讲解消费者权利时,我使用襄阳本土新闻节目《今日播报》里的案例,消费者买到过期变质的面包,这时应该怎么维权。在讲“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时,我用了“最美中学生” 襄阳一中张文驰高考前捐献骨髓救人的例子。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我使用了襄阳神龙汽车公司引进外资的例子。
这些本土素材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接受德育提升修养的同时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对教师这样告诫:“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新课标的行路人。在学习践行新课标的路上,我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页。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页。
[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页。
[4]《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3页。
[5]《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页。
[6]《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3页。
作者单位:襄阳市实验中学
通讯地址: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长征东路69号
电话:18986371770
邮编:441000
电子邮箱:12223282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