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胜任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和开放型教师的角色。实际上,这是对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构建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 四个支柱为核心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从培养年轻一代所应有的素质而言的。作为教师,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任自己的工作,就要不断成长和发展。所以,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就要做到十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赏识、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孤独、学会等待、学会选择、学会倾听。
一、学会学习——师者的源泉
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尤其在现代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浩如烟海,不断更新,教师更要有活水。若教师不多读书,源头就会堵塞,活水从何而来?而学习过程就是吸取的过程、积淀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把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已不再只是停留在理念的表层,而是已经内化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追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每位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正是这样,同时也就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提高。众所周知,在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越来越看重了教师学习在实现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性,不少名师、大家的成长经历也向教师昭示着“学会学习”的意义所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建立书香校园”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校的共识和最响亮的口号。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丰富自己,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在学习中寻找幸福人生。
二、学会创新——师者的灵魂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进行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从多角度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做出最新的解释,对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对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点”、“技术”的增长,更关注学生高层次的情感、态度、思维、行动。
肖川教授对于教师的“学会创新”也有精辟论述,他说:“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一定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而这些品质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就是好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和内在资质。”可见,“学会创新”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那么,教师该如何创新呢?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教学内容的更新需依赖于教材的更新,但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或者是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能选择新的思维角度,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或者修正、补充乃至重新组合教材,优化知识体系。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教学方法要适合每个学生的特征与需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措施,由传统教学中对任何学生都适用的万金油教学法,改为由群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第三、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指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一门功课的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学—做—练—考等几个方面要按照系统性原则,进行整体考虑,安排教学内容或方法,遵循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使课堂结构合理,使教学过程优化,最后形成连贯的、有规律的、不断变化的、有序的教学程序。
三、学会赏识——师者的慧眼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始终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因为它能使教师发现学生的潜能、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励着他们的前进。马卡连柯说:“你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若我们不愿意表扬学生,缺乏欣赏学生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会表场,就会使学生变得令我们无法赞美。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舒畅,回归课堂,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成功,还给学生,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关爱的心桥。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有这样的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可见,赏识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赏识学生呢? 第一,确立学生人人能成才的观念,把真诚的爱倾注于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学生观,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不同的时间罢了。第二,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做到“ 因材赏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存在着差异。即使同一班集体的学生,虽然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大体一致,他们的个性特点却大相径庭。因此,教师赏识学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第三,实事求是,态度真诚,把握“赏识语言”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必须实事求是,态度真诚,不能虚情假意,言过其实。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必须实事求是的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四、学会分享——师者的同理心
学会分享的过程,既是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火花相互碰撞交融的过程,又是双方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分享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是分享师生彼此的生活经验、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分享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引领、平等的给予,而不仅仅是灌输、强制、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意味着教师学会了耐心倾听,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并善于从学生的认识中获取启示;意味着教师能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意味着教师者对于“先天”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师生之间若不能分享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则会出现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世界;就会容易出现冷漠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就更容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专制与独裁。
五、学会合作——师者的平等心
学会合作,意味着教师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教师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乃至放弃。合作是一个1+1>2的效应,合作是一个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流,双赢共前。合作就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启智开思。学会合作已经是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略,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必须打破壁垒,敞开心胸,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只有通过相互合作,个人的才能在合作中被推广,他人的智慧在交流时流进自己的锦囊,个人的不足才能在合作中得以矫正,他人的错误也会在交流中成为前车之鉴。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学会合作,将会产生一系列消极作用。首先;它则消弱教师的工作激情,从而会产生职业倦怠。其次;它会阻碍教师个体反思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之间单兵作战不利于助于教师的个人知识、实践知识的总结和推广。最终,从而影响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六、学会宽容——师者的气度
宽容,辞典解释为大度、有气量,是指与人交往时,在不出大原则的前提下多理解和谅解对方。爱因斯坦曾经说:“谅解也是教育”。因此,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世界的人才。教育是引领人们从愚昧走向文明、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以及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而决不是建立在冷眼与讥笑、惩罚与制裁的情境中。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近时刻,存在于真诚的感动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教师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简单,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行为不那么固执。【5】299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珍视个性,尊重多样性,考虑特殊性而又不忘整体性;就是理解了因材施教的深刻内涵。当然,宽容不是迁就、姑息和纵容。宽容,是一种成长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欢迎质疑,欢迎争辩,欢迎发表意见,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在教学中要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生请教的气度,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朋友式的平等讨论和争论,并虚心地吸取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
七、学会孤独——师者的气质
这里所说的“孤独”不是说要教育者避免和他人交流,而是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其专业的发展,必须学会能够忍受孤独寂寞去主动地学习。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众多诱惑,教师能否静下心来搞教学、从事教育研究,需要更强的毅力。教师阅读经典、批改学生作业、写教学日志、教学心得都需要时间,也需要克服懒惰的心理与孤独的情感。只有经历了这些过程,教师才能在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有所收获。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教师更要学会忍受孤独,这样才会更充实。学会静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抉择。著名政治学家达尔曾说,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历史的囚徒。另外一位更早的政治思想家卢梭说,人是自由的,但无不在枷锁之中。他们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忍受孤独,在“独孤”中反思教学,在“独孤”中进行教育研究,在“孤独”中学习、“充电”。
八、学会等待——师者的笃定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学会等待是必须的。学生因基础、能力、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包括记忆、理解、领会、操作、模仿等)速度方面也存在差异,学会等待应是因材施教应有之义。启发式教学,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包含着对启发时机的等待。从分层教学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内含着对学生的等待。思维不敏捷的学生需要等待,思维敏捷的学生同样需要等待,只是等待的时机和程度不同而已。不少思维敏捷的学生,常常失之肤浅、粗心,而要使学生细致、深刻同样要等待。其实等待是成人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人的成熟和成长是个过程,过程的快慢有其内在规律,而且这个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尊重这个差异,学会等待,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视这个规律急于求成,容易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九、学会选择——师者的睿智
社会的加速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呈现出多变、多元、多彩、多险的飘忽迷离状态,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因而每个人或社会在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学会做选择。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可以用“学会选择”来概括这一时代精神。它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划一的、同步的、简单服从计划安排的发展模式不啻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了。
学会选择,意味着教师具有了较好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具有了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机、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的能力;具有了反思性教学能力等。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时机、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十、学会倾听---师者的耐心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倾听”为“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 似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下对上)。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倾听是了解、理解、接受、接纳外部世界的过程。倾听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会倾听的人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很多信息,随时学到知识。倾听长者的教诲,如同读一本好书,见贤思齐,才能成器;倾听朋友的建议和意见,就多一种方案,多一种技术,多一分和谐。倾听面对的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倾听是揭示、回忆和思考存在的可能性的重要手段,倾听的任务是领悟被听者。通过倾听,教师领悟了学生是一个生命的存在;通过倾听,教师也领悟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倾听的辩证法:“当我倾听自己,听我的话,我的语声时,我也能倾听他人,我在我之内倾听他人。反过来,当我倾听他人时,我也能倾听自己,我在我的世界的他人之中,并通过他们倾听自己。我们彼此共鸣应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要求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说教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这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听讲,还需要教师主动倾听学生的表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见解。那么,教师应如何学会倾听呢?第一,教师要接纳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第二,教师要学会欣赏学习者的独特声音和学生学习他们的不同的优点。第三,教师要学会参与和体验。在参与中倾听他们内心的思想。可见,倾听是教师的建立有效的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对教师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以及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的学习者,而且是一个宽容他人、赏识他人、与他人共同合作、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学习者。十个“学会”是终身教育对教师成长的要求,是新的时代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