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一、“讲授式”教学模
2、式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
3、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二) 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1. “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
4、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2. “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3. “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
5、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三) 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2. 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
6、本质特征。3. 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的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二、“观察式”教学模式“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
7、,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一) 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习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些直观生动的自然现象、动物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础。(二) 观察式教学的类型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
8、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一次性的短期观察和重复性的长期观察。短期观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某种实验操作、标本展示和实物等;长期观察是对植物生长、动物习性、周期性自然现象等进行多次性的长期跟踪观察。(三) 观察教学的一般结构不论哪一种观察教学,都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般来说,一次观察教学由以下3个主要环节构成:1. 确定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这部分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预先制订观察教学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2. 观察指
9、导。在观察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策划者,又是观察指导者。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示的重点,进行观察指导,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并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3. 观察报告。观察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让学生汇报观察的心得体会。必要时还应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报告,根据观察教学的结果,进行观察教学效果的分析。(四) 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 对于现场观察要事先做好周密的组织安排,避免意外事件发生。2. 现场观察时,学生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吸引,偏离观察的对象或观察的重点。教师要及时给予组织和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教学的对象和重点上。3. 要理论结合实际的进行观察教学,如讲解操作原理、操作顺序
10、、仪器结构和事物的特征等。避免将观察教学流于形式或理论脱离实际。三、“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所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并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个问题所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等。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自己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总结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学到相应的科学原理。(一)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探究式”教学模式有着深远的教学思想基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当
11、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他还说: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也认为:学生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概念。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地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种发现学习的理论观点无疑奠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两种基本类型
12、:一种是“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另一种是“探究研讨”教学模式。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教学活动结构、意义及作用和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二)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1、“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由3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即给学生呈现具体的问题现象,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以“浮力”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块、冰块、铝块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真实的现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
13、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却漂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可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待学生平静后,教师提出:请大家想办法证明物体沉浮的真正原因。第二阶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即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例如给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容器和各种用于实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以及天平、盛量水的量具和长度测量工具等。然后让学生自主使用这些仪器和材料,自己根据不同的假设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个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在这时要积极思考,反复探究,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验反复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个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而不
14、是提供思路和方法。当学生探究失败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变换假设重新探究,重新实验,直至提出并验证了正确的假设。第三阶段:发现概括阶段。当学生提出用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做实验,并试图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时,便进入了发现概括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独立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物体沉浮原因,并概括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阶段。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当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概括出实验所得出的一般结论。2、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1)“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养成探究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而获得知识,同时培养探究发现的科学态度。这实际上就是
1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发现能力和相应的科学态度。(2)、“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所要培养的各种能力中最核心的是探究思维能力,这是科学研究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在“探究发现”教学活动中,学生大致经历以下活动过程:引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面临教师设置的新奇而未知的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既成认知结构发生认知失调和矛盾冲突,为达到认知协调,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认知兴趣。探究思考、提出假设: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探究思考,从而想出各种可能的原因或假设,这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在多种假设中,学生要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行实验验证,这是辐合思维的过程。实验验证和理论概括:学生为验证自己提出的假
16、设,要亲自动手设计和操作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概括出一般的结论或原理。这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总之,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行了充分的活动,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培养。3、“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应注意的问题。“探究发现”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符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适合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养成探究能力的特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应用该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探索用测量影子的方法,测量大树高度的教学中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先在地上竖起木杆,测量木杆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当木杆影子的长度是木杆实际长度的2倍
17、时,他们推断树高也应该是树影长度的一半(即1|2)。这样他们通过测量树影的长度,就可能推测出树高。当学生掌握了这个原理后,他们用同样的方法测出楼高和旗杆的高度。进一步的探究在没有太阳时,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孩子们通过探究,发现了新方法:先用一根一米长的木棍竖立在地上,然后用2米长的木杆当作木棍的“影子”。一名同学躺在地上,从“影子”的顶端望木棍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不断移动木棍和木杆到旗杆的距离,使躺在地上的同学的视线将木棍和旗杆的顶端连成一条线时,躺在地上的同学的眼睛到旗杆的距离就是旗杆高度的两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他们的发现已含有创造性思维。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探究
18、与发现无疑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使探究能力得到发展,探究精神和合作态度也得到培养。但是,“探究发现”教学也有它的明显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活动的时间过长,往往是讲授教学的两倍或几倍;(2)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屡次失败会降低学生的探究信心;(3)使用大量的探究器材和其他的教学条件,使许多教师和学校不愿实施此法。为了在教学中克服这些不足,在应用“探究_发现”教学模式下应注意以下几点:(1)适当缩短学生的探究时间,简称“缩短”;(2)适当降低探究发现的难度,简称“平坡”;(3)使学生在发散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辐合思维,选最佳的方案和方法,简称为“精简”。在适当缩短学生
19、的探究发现时间方面,教师应尽量设置清楚、明确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快明确探究目的。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准备好各种探究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和探究环境,避免学生在调整实验仪器、熟悉探究环境上耗费不必要的时间。缩短探究发现时间的最佳方案就是尽量减少用在非探究活上的时间,保证有限的时间都用在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上。为了帮助学生“平坡”,教师应该认真选择和设计难度适当的探究问题。问题太难学生不宜探究出问题的结果;问题太易又起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所以,选择难度适当的探究课题就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应用探究发现模式的关键。“精简”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所以,教师的要
20、求应尽量突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排除非本质的和次要的特征。从而让学生尽快发现解决问题的假设或方法,避免学生作离题太远的思考。(三)“探究与研讨”教学模式1、“探究与研讨”教学模式的结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实物。上课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精心设计或选择与所学概念相关联的实际物体或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摆弄、操作、琢磨、探究其基本特征,充分感知材料或物体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或特征。第二阶段是集体研讨,即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认识和发现。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和交流,集中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对探究物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最后使探究中所
21、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内化成科学概念。2、“探究研讨”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1)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和材料,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慧才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认真仔细、准确全面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实际物体,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的感性认识。这对于他们准确把握事物特征,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十分有利。(2)集体研讨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的机会。学生在集体研讨过程中既可以表现个人的自信,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样经过内心深处的分析对比,无疑能够提高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自我意识能力。研讨中还可
22、以通过讨论,澄清事物的真伪,提高个人的认识,获得准确的概念理解。研讨中同学常常相互质疑、相互争论,这既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又能够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在集体的研讨中还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增强合作和互补意识。研讨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共同提供之目的。小学生从小就养成科学研讨的习惯,会促进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合作意识的增强。(3)探究研讨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和研讨,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探究和研讨动机被激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
23、来。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既严肃认真,又活泼热烈,呈现高涨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3、“探究研讨”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条件,合理设置教学活动结构,灵活地加以应用。下面介绍该种教学模式在“植物怎样繁殖”(10册自然15课用根茎繁殖植物)一课中的运用。(1)呈现植物的实物,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的实物植株。植物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本课探究研讨的问题是植物怎样进行繁殖,这就要根据植物繁殖的种类选择各种繁殖类型的植物。例如:种子繁殖的植物有葡萄、柑橘和桑树等;本课不做研究,茎繁殖的植物有月季、菊花、夹竹桃、
24、玫瑰花等;用根繁殖的有甘薯;用地下茎进行繁殖的有马铃薯、姜、大蒜等;种子和茎都能进行繁殖的有桑树和葡萄等。上课时,教师将选择好的植物发给学生。如果植株少,可按小组发给,并可轮流交换。在学生进行观察探究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1)认识植物,说出其名称;(2)指出那些植物开花,那些植物不开花;(3)那些植物先开花后结果,那些植物只开花不结果;(4)没有种子的植物怎样繁殖后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探究,并根据植物的特征将其分类。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后代。那么,没有种子的植物怎么生根、发芽和生长呢?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集体研讨。(2)发现问
25、题,探究研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那些用茎繁殖的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进一步观察并发现这些植物的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叶腋下有芽。有些植物的茎节上能长根。例如大蒜会自行生根发芽,南瓜藤在土里长须根,金银花藤上长须根等等。这些特征是学生一起观察探究,大家边探究、边研讨提出的。同学们在研讨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使认识不断完善。最后,找到了没有种子的植物用它的根、茎或地下茎进行繁殖后代的原因。(1) 繁殖实验,验证研讨的结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大家都明确了有些植物用茎繁殖后代的原因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即植物茎杆的扦插实验(扦插法、压条法)。实验时,教师要明确提出操作的各种
26、技术指标,并自己亲自操作示范,指导学生操作。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与个别现场指导,保证实验的质量。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关心实验的结果,经常给扦插植物浇水、松土等,使扦插的植物到一定时间成活。(四)“探究发现”和“探究研讨”两种教学模式的异同1“探究发现”和“探究研讨”都属于“探究式”教学。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组织学生对实际现象和事物的特征进行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活动结构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原因为目的,通过积极的动手操作、动脑观察与思考,经过自己的探究获得对事
27、物的认识。2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探究发现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提出实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概括出一般原理。而探究研讨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实物探究,大家共同研讨,提出各自的发现,完善大家对事物特征的全面认识。所以,两者的教学活动结构、探究实物的特征等方面略有不同;(2)“探究发现”适用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得出一般原理的教学内容。例如:高年级的自然教学内容中,(10册的声音单元、12册宇宙单元)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采取“探究发现”。而“探究研讨”适用于探究事物的一般特征,获得对事物的特征有个全面的认识的教学内容
28、。低中年级的自然教学内容大多适合“探究研讨”,因为低中年级的自然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和共同特征。例如:自然第八册的植物和动物单元的教学就可以采取“探究研讨”。 (3)“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根据条件可让学生单独进行,也可小组单独进行,也可小组集体进行;而“探究研讨”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集体进行;(4)“探究发现”的时间一般较长;“探究研讨”的时间可能稍短些。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实际条件,适当合理地选择运用。参考资料: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及标准解读2.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郝京华 主编 2003年10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崇德 主编3小学科学教育心理学 申继亮副 主编 张奇 沈群 韩志伟著2001年7月 北京出版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