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第一节 社会学科课程的创设及其特点一 社会学科课程最早在美国创立社会学科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是: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了综合性较强的社会课。二 社会学科课程的类型社会学科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综合课的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综合的广度和强度。国外综合的小学社会学科课程大致有三种类型:(1).相关型课程 以美国为代表(2).广域型课程 以法国为代表 (3).融合型课程 以日本为代表 绝大部分国家的小学社会课属于这种模式。三我国社会学科课程的创立我国学校的社会学科课程也经历了一个由分可向综合的转变过程。作为分科形式的社会学科课程,最早出现在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社
2、会学科地位的标志:新中国社会学科的课程设置,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界。此前,中小学的社会学科是分科设置。此后,则由分科教学转向综合教学。四社会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定义社会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学科是指历史、地理等一系列为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而开设的学科课程。狭义的社会学科简称社会课,它是根据社会学的体系,融合历史、地理、法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以提高其公民意识和素质的一门综合课程。五.小学社会课的学科特点决定学科的知识框架及其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学科的教育目标,社会课的学科特性主要是由社会学科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美国的社会学科的教学一直把公民意识的培养放在
3、首位。日本自小学社会课开设以来,一直把养成学生的公民资质基础为目标。我国制定的明确指出: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知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思想品德)。社会课与思想品德课和劳动课的联系和不同:联系:从总的教育目标而言,三门学科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优良的良好公民,可以说都是公民课程,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分工。不同:三门学科在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角度和重点是不一样的。思想品德课是从思想教育的角度,重点培养学生的
4、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劳动课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而社会课则是从社会知识教学的角度,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小学社会学科课程开设的意义:1.它可使小学生掌握一些社会常识,学习和具备初步的社会能力,为从小就初步了解社会打下一些基础;2.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替代了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减少了课程门类,有利于减轻小学生的课程负担;3.社会学科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连,是从认识周围社会开始,进而认识祖国和世界。第二节 社会学科的创造性资源一 培养创造性人才基本素养的资源(一).社会学科知识的获得,为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原料(二).“以史为鉴”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李时珍的;
5、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说明了想像在创造发明中的作用。(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道德意识和美感意识的产生,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素养的形成和创造动机的养成德育的转变主要强调抓三个方面的教育:自我约束教育、协作精神教育和献身精神教育,把德育的实施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结合起来。在我国,创造精神是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紧密相连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二.造就创造精神的动力资源创造精神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等多种成分。社会性情感是催生创造精神的动力资源。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这种动力资源主要包括:(一).乡土意识和家乡情结裴斯泰洛齐的学徒们卓有成效地在教育学著
6、述中发展了“从乡土到世界”或是“从个人境遇到宇宙”的思想,形成了乡土教育的原理。(二).名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三).政治意识和远大理想(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资源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素质的核心。(一).一般能力的训练一般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学生认识世界,获取感觉形象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力。(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包括:立体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第三节 社会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原则及其教学策略一 问题性教学原则定义 问题性教学原则: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问题教学
7、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获得知识,发展创造能力。依据 (1).社会学科的特点 (2).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要求 (1).要求教师要将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创设种种问题情境;(2).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不能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3).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教学的课堂气氛二综合性教学原则定义 综合性教学原则:指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法律和社会生活的常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系统的社会知识和多向思维的创造性能力。依据 (1).“综合就是创造” (2).在知识高度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即是对有关学科知识的综合
8、 (3).小学社会课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丰富,知识点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并有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 (1).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每一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教师要注意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三活动性教学原则定义 活动性教育原则: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自主性的活动,获得各种社会知识,发展创造性能力的原则。依据 (1).人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建立与扩大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相互关系中,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中实现的 (2).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天生爱动,活动性教学适应了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从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要求 (1).要求教师
9、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活动性教学的意识;(2).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有关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活动能力;(3).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指明活动的目的(2).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3).社会实践要发挥综合性效益四教育性教学原则定义 教育性教育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思想教育于社会常识教学之中,也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具体事实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使社会常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依据 (1).从教学目标来看,社会课教学不仅有知识教学的要求,还包含着认识能力、生活能力、心理品质、行为习惯、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要求 (2).社会课教学内容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而这些因素中大部分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教学要求 (1).教师既要全面规划思想教育目标,又要深刻挖掘每一课的思想教育因素,特别要挖掘出对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育因素;(2).教师要注意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有关思想教育的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