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湘教版世界的气候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696475 上传时间:2024-12-2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世界的气候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湘教版世界的气候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湘教版世界的气候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湘教版世界的气候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湘教版世界的气候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单元整体说明单元教材分析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 ,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

2、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单元知识结构世界的气候气温和降水天气和气候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气候类型概念、特点、卫星云图、天气符号气温测定和分布规律;降水测定、类型及分布规律太阳辐射人类活动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热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寒带和高山高原单元整体目标1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2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读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3 在世界气

3、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单元重难点一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 气温和降水的测定及气象资料的表示方法,降水的类型。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3 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 天气和气候概念的区分。2 世界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3 地球的运动和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4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成因的理解。单元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天气与气候是时时感受到,并时时充满思索的内容,深刻的生活体验为学习的进行积累了丰富的直接经验。而地图、地形、海陆分布等知识的掌握,图表绘制和判读

4、能力的提高也为本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和技能保证。但气温、湿度、辐射、地球运动等相关内容相对于他们来说,许多关联的内容还没有接触,会影响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理解。同时该年龄段学生的总结、概括、分析、归纳,进而发现规律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单元教学建议天气与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军事活动等密切相关,学习气候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阅读、绘制和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一项比较综合的技能,应该有步骤地进行,分解难点,逐步达成目标,并注意总结方法和规律。教材中的活动“太阳高度与气温”,是一个基本的实验,许多内容都是基于这一试验结果得出的结论,对学生正确理解后续内容非常重

5、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试验中总结出规律。地球运动是一空间活动,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重点,建议教学中设计演示,充分利用教具或多媒体技术突破这一理解难点。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对将来学习季风气候特点意义重大,建议结合课本中提供的活动题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建议结合实际创设情景,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得出结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对前述内容的总结性概括,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突出多种因素影响气候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建议在结合课本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自然景观图、气候类型分布

6、图,进行一一对应的学习基础上,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式的讨论,借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单元课时分配本章内容共包含四节,可用5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节:天气和气候1课时第二节:气温和降水3课时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4课时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3课时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青岛第47中学 王蕾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57-59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4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学会简单表述天气的变化过

7、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天气和气候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取讨论、对比、搜集资料、扮演天气预报员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开阔学生的气象、气候知识,使学生了解全球的气候是互相关联的,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天气和气候概念的区别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突破在进行天气和气候的教学时,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从学生最熟悉的天气现象入手,通过讨论,使学生

8、能够正确认识两者的差别。天气预报的学习中,充分利用近期的天气预报资料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利用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常见的天气符号的小卡片。学生准备1查找有关气候和天气的谚语或诗词、资料2搜集近期的天气和气候资料教学步骤(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1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有关气候和天气的诗词、谚语、词语等展示并简单说明其含义。 2利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差异,能正确判定属于哪一部分。 2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并总结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3认识主要的天气符号 3比比看,看谁记得快 。4准备录像或资

9、料进行天气预报 4学生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学习可以进一步识记有关知识,并巩固所学。一、天气和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导入新课。三国故事中,草船借剑的故事,借东风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诸葛亮利用的是地理知识,是什么呢?板书第一节课题:第一节天气和气候2(1)学生宣读自己查找的资料并简单解释(2)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差异进行归纳总结相同点:都是指大气的变化。不同点:天气气候时间规律性要素统计3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进行巩固练习1学生回答问题2(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资料、诗词、谚语等进行宣读并简单解释(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燕过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等)(2)分组讨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

10、同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气)昆明四季如春。(气候)风和日丽(天气)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每天的天气预报前,有时会出现一幅卫星云图,说明它的各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板书):卫星云图2教师利用提前准备好的知识卡片,领学生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板书:天气符号3准备录像或资料进行天气预报4大气污染严重,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关心。1学生尝试自己回答,由教师给予指正。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代表云层,白色越厚,代表降水的可能性越大,而且降水越多。2比比看,看谁记得快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学习可以进一步识记

11、有关知识,并巩固所学。4学习大气环境的检测,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本课总结天气变化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以至日常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习的时候,要从日常的生活入手,学以致用,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多总结。板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一、天气和气候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1卫星云图2天气符号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调查本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方面的情况,或查找有关天气和气候方面的趣闻,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或出一期墙报、壁报的形式向大家介绍。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 下列描述中,属于气候概念的是:A 风和日丽 B 暴风骤雨 C 冬冷夏热 D 霜冻2下列表示沙尘暴的符号是:

12、A B S C D 3在卫星云图上,要识别一个地区云雨量的大小,主要看该地区的颜色,当出现什么颜色时,云雨量较大: A 白色 B 黄色 C 蓝色 D 绿色4天气符号代表: A 多云 B 雾 C 冷锋 D 沙尘暴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A 气候B 天气C 温度D 季节个性练习设计1 收听、收看今天的天气预报,用符号表示出广州、北京两地的天气情况,并用文字叙述出来。北京: , 。广州: , 。2将诗句与对应的词连线小楼一夜听春雨天气气候春风不度玉门关二月春风似剪刀3有条件的可以参观本地区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测定,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建立气象园地。教学探

13、讨与反思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参与性。在天气和气候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利于学生参与的情境,有条件参观气象台和大气监测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勤于讨论,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在讨论中展示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快乐。补充资料大气污染与人类生存条件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对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如果对它不加以控制和防治,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条件。 大气污染有的是由于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有的则是由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爆炸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人为因素对大气的污染是主要的,尤其是现代

14、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对城市大气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因此人们对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关切。 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有:一氧化炭CO、二氧化硫SO2、一氧化氮NO、臭氧O3以及烟尘、盐粒、花粉、细菌、苞子等。 距地面几十米的近地面层大气,是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空间。这一层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排放出的大量汽车尾气与空气中的一些物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十分有害的一氧化氮、臭氧 、乙醛等新物质。 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气溶胶粒子,按其大小可分为降尘和飘尘。其中降尘的粒子较大,直径大于10微米,它的自然沉降率较快。它与人类支气管炎的死亡率和农业减产有很大关系;飘尘

15、粒子较小,直径一般在0110微米。其自然沉降率很小,故悬浮在大气中的生命史较长。随着粒子的减小有毒元素的浓度将增加。通常小于03微米的飘尘能直接吸入肺泡,如长期积累,会损害呼吸机能,引起哮喘、 肺气肿、 矽肺和肺癌等不治之症。由于飘尘的污染期长和毒性强,因此它的危害性大。当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烟雾弥漫,能见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弱等现象。 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一般冬季的早晨和傍晚在无风的天气条件下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夏季由于空气层结不稳定,污染物易向高空扩散,因此一般污染不会太严重。 湿度与你密切相关 “空气湿度”顾名思义是指

16、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白天一般湿度为20 左右,夜晚一般在70 左右。由于冬春季节湿度太小,人们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 、鼻孔出血、喉头燥痒等现象。可是,到了盛夏季节,空气湿度达到80 以上时,由于汗液蒸发缓慢,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疾病。 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室温达25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50为宜,室温达18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40。有加湿器的家庭应

17、注意经常调节室内湿度,以便充分地为您的健康服务。 天气与花粉过敏症 花粉过敏症是指由花粉过敏而引起的呼吸道及眼部过敏表现。也是特异性个体对花粉的一种过敏反应。我国民间早有所谓“热伤风”之珍断,意即在夏秋季节,天气炎热的时侯,病人可以突然出现呼吸道的卡他症状,这是我国对花粉过敏的早期观察与描述。 在自然界中,植物花粉的传播方式可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两类,由于花粉产量多、体积小、质量轻、容易借风力传播;所以,风媒花是造成花粉症的主要花粉。花粉的季节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春季型、夏季型、秋季型。日前正处初秋,秋天空气中传播的花粉有莠类、蒿属、向日葵、大麻、蓖麻及禾本科等花粉,但尤以莠类花粉为多。 花

18、粉症与花粉密切相关,而两者又均与天气有直接关系,天气的变化对花粉症的发病有重要影响,花粉过敏症的表现有很多种,具体又可划分为以下三大类:、花粉性鼻炎,、花粉性哮喘、花粉性结膜炎。 水 水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淡水用量增长了8倍,其中农业用水增长了7倍,城市用水增长了12倍,工业用水增长了20倍,而且世界淡水用量以每年 5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 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34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

19、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64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3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08个。 人工增雨是利用有降水天气的条件,也就是说有能下雨的云(低于0的云),通过人工干预,使云里面的水滴经催化剂(液氮)催化后,促使液态水滴出现 冰晶,使低于0的云的局部迅速降温,引起象态变化。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下,冰面的水汽压力要比液态水滴的水汽压力小,这样液态水滴表面的水汽分子向冰面运动,附着在冰粒上,使冰粒不断长大,然后变成小雪花存在焉,在沉降过程中越落温度越高,逐渐化成小水滴。在自然状态下,液态水滴很难变成冰晶 ,通过人工干预使它事成冰晶,在自然降水的情况下增加降水。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青岛第62中学 李瑶教

20、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第60-66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气温、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主要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2 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 会降水量的测定方法,掌握主要的降水类型,能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4 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进行对一天平均气温的测定,以及水蒸气凝结的试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读图经验,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制图

21、的过程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一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有限,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将图上反映的内容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怕学生表达不准确,而要多鼓励,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地理语言。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意义,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严谨科学态度。学生在搜集家乡气候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

22、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教学突破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要借助于地图总结而出,所以掌握读图的方法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指导学生读图时首先明确“图名、图例、注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分析。“气候资料图”的绘制与分析是难点。绘制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已知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横坐标、纵坐标等);之后练习:将已有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小组再互换气候资料表格,进行“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最后小组之间评比,看谁画得最准确,若与原图不一致,找出差错出在哪里,是制表格的环节、还是制图环节,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

23、掌握制图方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分析气候特征,让学生把握住以下几点:1 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2 降水:最多与最少降水量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3 气温和降水的配合:季节(夏季、冬季)、高温、低温、多雨、少雨的组合搭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玻璃杯、玻璃片、热水。2多只气温计,用来上课测气温。学生准备1 准备当天“天气预报”。2 每人准备直尺、空白纸。3 查找有关世界雨极、干旱地区的资料。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 导入新课。2 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1学生代表报告今

24、日天气情况。2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气温、降水等)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存在差异的。3联系实际,体会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3观察景观图片、自学课本内容。4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读图经验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4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经纬度知识,简单归纳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一、气温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 提问导入新课。播放天气预报录像。问: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板书:第二节课题: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1 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

25、况。思考、回答2展示东北、海南景观图片让学生发言交流生活经历和体验简单概括气温概念学生发言后板书:一、气温1气温的概念: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摄氏度。)2. 观察景观图片内容,谈自己的生活感受掌握气温概念、单位的正确书写3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测定气温”活动指导学生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答疑。4投影出四支按照规定时间测定出气温的气温计,强调四个时刻。然后每个小组发一支气温计,读出此时的气温。5让学生推导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某地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讨论总结后板书: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2时、8时、14时、20时3学生自学,对不懂得问题质疑、并通过小组讨论释疑。4准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数,计

26、算出日平均气温。然后用气温计读出此时的气温。小组交流计算结果,纠错。5分组讨论,总结。听教师讲述。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展示我国冬季黑龙江、冬季海南的景观图片2 问:同一时间我国北、南方的气温是否相同?3 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通过问题导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板书: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1 观察思考问题。学生发言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有关现象。2回答:不同3学生提出假想,表述自己的观点4 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补充有关等温线的知识板书:1、等温线: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5 出示读图

27、思考题: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什么?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有哪些?学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6 出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析图:北半球、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何变化规律?说出判断依据。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明显的弯曲在哪里?说明海洋与陆地气温是否相同?结合世界地形图思考为什么亚洲10等温线有大的转折,出现了0等温线?总结三条规律,帮助学生记忆。板书: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7将“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

28、”图的读图练习交给学生自己探究。4结合等高线理解等温线。5小组讨论,回答。6积极思考,交流。小组代表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根据亲身体验,谈登山时山顶的气温比较低,由此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记住教师补充内容: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7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完成课本相应的题目要求。本课总结学习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借助地图,在读图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图名、图例、注记的辨别。气温的分布要结合纬度知识进行分析。板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一、 气温1气温的概念: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摄氏度。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

29、刻气温平均值。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搜集有关某地特殊的气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注意收集世界性特殊气候(厄尔尼诺、拉妮娜现象等)方面的资料。搜集有关家乡气温方面的资料。教学步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2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蒸气凝结过程。利用图片进行降水类型介绍。2学生通过观察,

30、初步了解降水形成条件。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3资料展示家乡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了解水对发展经济的影响三、主要降水类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出示图片,导入新课:出示一组景观图片: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问:造成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 操作一个小实验:杯中盛热水,盖上玻璃片。针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订正、小结。板书:三、主要降水类型1.降水的形成条件补充:降水形式包括雨、雪、霜、露等。1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回答:降水的多少。2 观察现象,动脑思考原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

31、程度。3 展示降水类型图片: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示意图。列举不同降水类型常发生常见的地点,学生判断相应降水类型。板书:2.降水类型:a.对流雨:赤道地区多见;b.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c.锋面雨: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3 观察图片,结合降水形成条件、课本上的概念具体分析各种降水类型的发生原因。小组讨论、探究。4降水量的测定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观察雨量器的构造。补充总结: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板书:3.降水量的测定4自学课本“降水量的测定”阅读内容,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学生推算: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32、四、世界降水的分布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 让学生首先自学交流“雨极”、“旱极”资料,引入世界各地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学习。2 展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补充:等降水量线的概念板书:四、世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比较赤道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结合降水形成条件简单分析原因。比较亚欧大陆沿海和内地的降水哪里多?简单说明原因。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有哪些?(提示:观察南北回归线)查图找出学校所在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评价学生的回答。板书: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南北回归线穿

33、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1学生阅读课本“雨极话雨”资料,了解世界雨极。学生补充世界上降水少的地区的资料,交流。2结合等温线的知识,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3学生根据观察地图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后回答: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简单回答原因。本课总结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自然面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特别是降水的类型和降水的分布体现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我们理解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意义重大。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三、主要降水类型1降

34、水的形成条件: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2降水类型:a.对流雨:赤道地区多见;b.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c.锋面雨: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3降水量的测定四、世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我们家乡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哪种?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多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当地有哪些气象谚语?教学步骤(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复习气温和

35、降水的内容,引入新课。1 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回忆所学内容,回答问题。2展示北京“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让学生探究坐标图的结构。2讨论“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的基本表示方法3布置学生制作表格:根据气候资料坐标图数据,制作某地气候资料表格。3将某地气候资料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各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不相同)4 指导学生做图4小组互相交换所制表格,根据表格制图。5小组互相评价过程中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纠正不对的地方。6指导学生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特征。5小组互相评价,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改正。6通过练习,掌握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教

36、师活动学生活动1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世界降水量有何分布规律?讲述:同一时间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是不同的,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和降水组合在一起就是本地的气候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板书: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2展示北京“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让学生探究坐标图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横坐标、纵坐标强调:气温用曲线表示,降水用柱状表示。板书:1.横坐标:月份;纵坐标:左侧是气温(单位:),右侧是降水(单位:毫米)。3布置学生制作表格:根据所选气候资料坐标图数据,制作某地气候资料表格。注意

37、学生制表过程,加以指导。4注意学生制图过程,加以指导:气温曲线先点点,再连线;降水量先确定柱的高度,再修饰。5 小组互相评价过程中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纠正不对的地方。6指导学生完成课本66页练习。1 回答教师提问。思考回答。2观察、讨论“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的基本组成:横坐标是12个月份;纵坐标左侧是气温温度数(单位:),右侧是降水量数据(单位:毫米)3各小组从课本75页到84页任选一幅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将此地气候资料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4小组互相交换所制表格,根据表格制图。5小组互相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6小组讨论完成练习。本课总结根据“气温曲线和

38、降水柱状图”的资料分析气候特征时,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二.降水:最多与最少降水量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三.气温和降水的配合:季节(夏季、冬季)、高温、低温、多雨、少雨这几个词语的组合搭配。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1、横坐标:月份;纵坐标:左侧是气温(单位:),右侧是降水(单位:毫米)。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查找家乡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制作年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 ,最寒冷的大陆是 。2一般认为,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 。3填写下表,对比同纬度地区陆地和

39、海洋的温度(填写:高/低)比较对象比较内容陆 地海 洋冬季气温夏季气温4“地形雨”多形成于:A 沿海平原B 内陆高原 C 迎海风的山坡D 背风山坡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A 地形雨B 台风雨C 对流雨D 锋面雨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 赤道地区降水多B 两极地区降水少C 沿海地区降水少D 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7同纬度的海陆相比较:A 冬季陆地气温高B 冬季海洋气温高C 夏季陆地气温低D 夏季海洋气温高8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A赤道附近 B 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 C 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 D 两极地区9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

40、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A 27mmB 20mmC 42mmD 22mm 个性练习设计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地;年较差最小的是_地。(2)四地中属于全年多雨的是_地;属于冬季多雨的是_地;属于夏季多雨的是_地,常年降水较均匀的是_地。2当北京处在月平均最低气温时,澳大利亚正处在:A.一月 B.七月 C.十二月 D.八月3.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丰富的原因是:A纬度因素影响 B.地形因素影响C洋流的影响 D.海陆因素影响教学探讨与反思掌握好读图方法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

41、见解;教材中的地图信息丰富,将地图中蕴含的教材中没有的文字信息挖掘出来,适当补充学生查找的景观图片更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补充资料关于寒暖的谚语寒暖的变化,是支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子。但是它的支配作用,必定要通过风、云、湿度、气压等因子,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从天气的变冷变热,到天阴天晴,中间还存在一系列的复杂过程。换句话说,单看了寒暖变化,是不可能直接预告未来天气的。又因为寒暖是每一个人不需要仪器、不需要推窗抬头,随时随地可以直接吸取的感性知识。也因为这点特性,人们对它的认识,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同是一阵风吹来,我感觉很暖,你可感觉还凉爽。总之,因为寒暖变化在天气变化中不是直接的,而人们对它的

42、感觉不统一,认识也就不够科学。所以,这类谚语的可靠性,比风或天空景象的谚语,差得多了。严格说来,这类谚语只是天气常态的叙述,不完全可能作为天气变化的预告。* 春寒多雨水。(田家五行论气候、福建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春冷连阴长。(江苏启东)* 春寒雨涟涟。(江苏常熟)春天是介于寒冬和酷暑之间的天气。在这时候,南方已是很热,北方还是很冷,而我们这温带地区,是北方冷气和南方热气相互接触最为频繁的地带。热空气来了,地面比它冷,下冷上热,所以天气稳定不变;冷空气来了,地面比它热,上热下冷,所以气流不稳定,产生对流运动,因而行云致雨。* 黄梅寒,没竹竿;时里寒,井底干。(江苏常州)长江流域的梅雨期大约在

43、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都是气旋性降水。这种气旋是由于东北洋面来的冷空气和南方来的热空气冲突而成的。所以这时候,天气愈冷,表示冷空气愈盛,气旋也愈多愈强。黄梅过了,就是时里,正值盛夏之季,这时的雨量当然以雷雨为主。如果天气凉爽,对流微弱,就没有强烈的对流雨发生,岂不造成“夏寒绝流”的现象吗?*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河北)冬至起九,三九在冬至以后的第十九天至二十七天,这时候太阳斜射北半球,夜长昼短,地面积热最少,所以是全年最冷天气。夏至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故所谓三伏,正是阳历七八月之交,太阳高射北半球,昼长夜短,地面出热少而受热多,故天气最热。* 数九不冷,来年看瘟。(山西宁武)冬至以后的八十一天内,如果不冷,来年有瘟疫。当冷不冷,各种病菌就易于渡过冬天,来年天暖,繁殖极易,所以要有瘟疫。* 冬冷勿算冷,春冷冻煞尤。(浙江)“尤”是小牛的俗称。以温度的实际数字讲,当然冬天比春天冷,但是冬天的冷,是大家提防在心上的,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