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王羲之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2摸索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途径;3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品读千古美文,探究思想内涵,摸索探究途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学习要求课前探究1课前,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各组指定一人担任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进行探究性学习。2学习要求:(1)首先,要求每位同学读准字音,背诵全文,并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2)然后,每位同学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并写出各题的答案。如有困难,可以上网查找资料解决。第一段有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胸襟?第二段结尾,作者感
2、叹“岂不痛哉”,作者因什么而感到悲痛?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上网大致地了解魏晋时期的政治和思想状况,进而了解当时名士的生死观。探究:与当时的名士相比,作者的生死观有何不同之处?作者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3)再与学习小组的成员交流、讨论,并且一起总结出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途径。(4)最后由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在课堂上作中心发言。课堂展示、讨论、总结一、导入新课(21517)暮春三月,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树木葱茏,流水潺潺,宇宙万物充满着无限生机。王羲之和名士们,会集兰亭,饮酒赋诗,尽情地享受人生的快乐。来,让我们跟随王羲之,一起去沐浴春光,饱览春色,一起去感悟人生的真谛。这节课
3、,我们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打出灯片1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61723)上周,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兰亭集序,要求背诵全文,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摸索探究的途径。(一)我们一起把全文背诵一遍,好不好?集体背诵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打出灯片2、3词句)下面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加点的词语应该怎样理解,请同学们集体回答。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穷尽)(3)暂得于己(短暂,一时,与“暂且,姑且”不同)(4)终期于尽(至,及)(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6)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解释下列加点
4、词语。(1)所以游目骋怀(用来)(2)夫人之相与(发语词)(3)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4)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达)(5)后之视今(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三、学生展示、讨论探究结果发言要求(22325)下面,进入这堂课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展示探究的结果,总结探究的途径。同学们发言之前,向大家提几点要求: 1每个小组分别主讲一道题,第1组主讲第1题,第2组主讲第2题,依此类推。2组长用powerpoint制作12张幻灯片,把发言的要点展示出来。3发言内容包括:主讲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是怎样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总结出哪些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途径。4组长发言的时间34分钟。5组
5、长讲完以后,其他同学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各组发言第1题(82533)第一段有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胸襟?答: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 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胸襟。点拨:(1)讨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是不是写景的句子?(是,写景和叙事往往结合在一起)(2)讨论:作者把兰亭周围的环境写得这么优美,是景色本身有这么优美,还是景色并不优美,而是作者主观上认为这里的景色优美?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为什么?(二者兼而有
6、之;景色本身应具有美感才能激发人的审美欲望;作者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自然,自然在他心中清澈明朗、晶莹亮丽和生机盎然,文中描绘的自然是经过作者心灵洗涤过的)(3)思考:第一段描绘了美景(优美的景色),同时叙述了乐事(快乐的事情),叙述了哪些快乐的事情?(修禊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消除灾祸,祈求平安吉祥的仪式;高雅的娱乐一觞一咏)(4)景色优美,娱乐高雅,身体洁净,内心高洁,自然心情舒畅,快乐无穷。美景、乐事与快乐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事达到了完美的结合。(5)小结:从品析语言入手,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2题(43337)感谢第1组的同学
7、为我们所做的精彩的发言。刚才我们与作者一起感受了人生之乐。人生如此快乐,作者在第二段结尾却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下面我们掌声请出第2组的同学,请他们谈谈。第二段结尾,作者感叹“岂不痛哉”,作者因什么而感到悲痛?答:因人生短暂而痛(沉浸于快乐之中时,竟不知衰老将要到来;对喜爱的感到厌倦,情随事迁,感慨随之产生;所喜爱的已经消失,仍然念念不忘。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会留恋快乐的时光),因生命终期于尽而痛。点拨: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当注意“岂不痛哉”在这一段的位置段末。作者的这一感叹是在第二段的前部分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而发出的,因此,应该在第二段找答案。第3题(63743)作者抒发人生之“乐”,又
8、感叹人生之“痛”,这篇文章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呢?请第3组的同学来谈谈这个问题,好吗?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答: 思路:第一段开头点出作诗缘由,叙游宴之乐,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第二段由写“乐”转入抒发对人生的感叹,得出“死生亦大矣”的结论;第三段,从纵向入手,说古人兴感之由,指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进而引出成书过程和诗集的意义。全文扣住了“死生亦大矣”这句话。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死生亦大矣。点拨:(1)讨论:第1段并未写“死生”,这一段跟下文有什么联系?第2段与3段是什么关系?(为下文做铺垫,由“乐”引出“痛”;第2段与3段是并列的关系,第2段从横向谈“死生”,
9、第3段从纵向谈)(2)提问: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每段的意思。(乐、痛、悲)(3)小结:要找出表现主旨的句子,必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第4题(84351)刚才,我们紧扣文本,对文章的主旨进行了探究,我们能否结合当时的背景去探究一下,与当时的名士相比,作者的生死观有何不同之处?作者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下面有请第4组的同学谈谈这个问题。上网大致地了解魏晋政治、思想和文学状况,进而了解当时名士的生死观。探究:与当时的名士相比,作者的生死观有何不同之处?作者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魏晋政治动荡,社会黑暗。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玄学盛行。士大夫不满现实,为远离祸害,保全性
10、命,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向往自然,喜好放任自由的生活。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把死生等同起来,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启示:第一,珍视生命;第二,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人生的辉煌。点拨:(1)文中哪些语句暗含名士们的生死观?(一死生,齐彭殇)(2)讨论:作者在第二段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的这种思想是否消极?(有点消极,不如曹操昂扬奋进,曹操龟虽寿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王羲之生活在那个时代,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可能不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曹操所在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他有远大的理想,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但从总体
11、上说,王羲之是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死生的,他在书法上超凡的造诣是有力的证明)(3)其实,古今中外有许多体现积极的生死观的名言,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他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
12、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4)探究作品思想内涵要紧扣文本,同时还要联系文本以外的一些信息,如社会背景、写作意图等等)四、总结1作品的思想内涵(45155)我们围绕四个大的问题,对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行的探究。下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请班长谈一下,如果班长答不出,请他点人答。点拨:你可以把四位组长所讲的内容整合一下。或者,先概括每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归纳。作者叙述饮酒赋诗、描绘优雅环境,抒发了生之快乐;然后抒发感慨,告诉我们:人生由乐到悲,由生到灭,时间很短暂;而生命之长短与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揭示出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进
13、而委婉地批评时人消极的思想,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打出灯片作品的思想内涵)2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途径(55500)我们探究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目的不在于仅仅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而在于,通过这次探究,摸索探究思想内涵的途径。提示:刚才四位组长的发言涉及到探究思想内涵的途径问题,你可以从我所给出的四个大的问题入手去总结。从每个问题中寻找一条路径。在同学们探究之前,我对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进行了一些探究,对探究的途径进行了总结。我的一些结论与同学们的大致相同。下面,我把我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一看:(1)品析语言,体会思想感情;(2)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语句;(3)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4)联系背景,深入探究内涵。(打出灯片探究作品思想内涵)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途径仅仅就是这些吗?应该还有。希望同学的在以后的探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同时,对一篇文章的探究也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究。五、集体背诵全文(3)六、结束(打出灯片谢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令人佩服,不愧是名校的学生!体现了我们云南师大附中的学生的风范。与大家一起学习、探究,是一种享受。但愿这堂课能成为我们友谊的桥梁,我相信这是我们友谊的开端!感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