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兰亭集序教案合集.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173756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案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兰亭集序教案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兰亭集序教案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兰亭集序教案合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兰亭集序教案合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河北省新郑市第二中学赵敏、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三、具体研习第二段、重点字词:“或”“取诸”“因”“趣”“曾”“系”“向 ”、特殊句式:悟言一室之内。当其欣于所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原因是什么?四、具体研习第三段、重点字词:“一”“齐”“致”“斯文”、特殊句式: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感

2、到“悲”的原因是什么?五、小结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低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六、作业【板书设计】 景美乐 人贤事雅生命将老爱好将倦痛生死随化欢乐有尽“一死生”虚诞悲“齐彭殇”妄作生死问题,古今同慨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一中学 郑成业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放映幻灯片

3、,局部放大)同学们感觉怎么样?生: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觉比较整齐。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生齐:王羲之。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注意“羲”字的写法。(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师:王羲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我们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他什么?同学们知道吗?生:王右军。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生: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师:很好。还有呢?生:还可以称他“书圣”。师:为什么?生: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什么?生:逸少。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

4、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师:今天我们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百遍,这节课我们读四遍,平时我们学习古文采用四步诵读法:(放映幻灯片)出示:四步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师:我们开始诵读兰亭集序,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听录音,学生跟读)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录音把会稽(kuij)读成(huj)。是怎么回

5、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录音读了一个古音(guj),这里我们可以按照课本注解读(kuij)。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生:不知道。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嘛?生:是“仰头看”的意思。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生:“俯察”应该是“俯身观察”的意思。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生: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生:是“痛快”吧?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

6、不可能解释成“痛快”。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生:第二段中“虽趣舍万殊”中“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生: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师:还有别的疑问吗?生: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时间的意思,“时间”如何去“观”?师:好,这位同学钻研得很仔细,把“宇宙”分开来解释了,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时候是无法做到这样细的,

7、这里应理解为“观察大大的宇宙”。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生: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儿,下面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大声诵读)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生: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

8、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师:淡雅的志趣?改一改。生:优雅的志趣。师:不错。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整齐(板书)。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除了“整

9、齐”,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比如刚才有同学说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这是语言的什么特点?生齐说:简洁、简练。师:对,这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板书:简洁师: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三遍。大家齐读课文,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学生齐读)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说说?生: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板书:乐痛悲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找同学再读一遍,将这三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也想读,我喜欢读“痛”的感情,再找两位同学读第一段和第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朗读第二段,感情真挚到位)(

10、学生鼓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比前一位同学朗诵得好,学生鼓掌)师: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生: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板书),还有别的吗?板书:美景乐事生:聚会的人都很优秀。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生:可以说“人杰”。师:不错。板书:人杰生: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是“良辰”。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生:作

11、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仅感到痛苦。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板书:人生易逝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生: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师: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

12、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生: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生: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于我心有戚戚焉。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生

13、: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生: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师:很好,“吞吐”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还有吗?生: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叹,却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师:找位同学评价一下,是否合适?生:不是很合适,文天祥表达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叹人生太短暂。师:好,文天祥发出的不是悲叹,而是豪言壮语。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清冷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老师最喜欢第三段

14、中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死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师: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师生齐读最后一段)(下课)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兰亭集序教学思路与教后反思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一中学 郑成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

15、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山东人民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根据这一要求,加大了选文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比例,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16、。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考虑到公开课的时间因素,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第一遍诵读: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

17、理由。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

18、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另外,新

19、课标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评价文章内容,积淀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所以,分析王羲之的人生观,也应该是学习本文的一个任务,但这只能是一个次要的任务,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任务。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兰亭集序学案设计 作者:见内容页 文章来源:会员提供 点击数:517 更新时间:2008-8-24 江苏省东台市东台中学胥照方 【自读导言】、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

20、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解说、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背

21、诵全文是本单元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去完成。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和词的多义性是本课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积累。【自读程序】、解题,弄清本文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总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突破重点。 、介绍背景,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讲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并非始于兰亭集序,而是由来已久,突破难点。 、熟读、背诵课文,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然后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解说、根据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本单元的具

22、体要求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课文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须弄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弄清了创作缘由,学生们自然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而后顺利划分出层次结构。 、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完全可采用导学式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层、每一句话的理解。 【自读点拨】、题目与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

23、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

24、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 、从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

25、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

26、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

27、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为

28、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解说讲清写作背景和有关社会

29、背景是打开学习兰亭集序大门的金钥匙,其他几个问题则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而设置,理解好这几个问题,就能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自读思考】、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用最精练的话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层意: 第一层引用孔子的话总说:;第二层写古人、今人; 第三层写后人; 第四层概括作序的目的:。 、填空下文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藻饰,典故;在句法上兼行而以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构成了和谐统一,

30、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答案提示 :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生死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我”的感触。:不尚不堆砌骈散散内容 :从第一自

31、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如,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兰亭集序学案设计 作者:见内容页 文章来源:会员提供 点击数:220 更新时间:2008-8-24 浙江省江山市江山中学郑逸农 自读设计 这里设计两

32、种自读方案,供选用: 方案一: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本设计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时间为一节课。)具体如下: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读准所有字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如“岁在癸丑”中的“岁”是平舌音,不读翘舌音;“畅叙幽情”中的“情”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陌生字词如:癸丑、会稽(古音异读)、禊、急湍、流觞、骋怀、晤言、趣舍、曾不知、嗟悼、彭殇。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

33、盛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流畅的诵读可感知全文大意为:叙兰亭之会,抒人生感慨。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开头叙兰亭游宴之事,以“乐”字作结,并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张本;第二段由乐而生悲叹,感慨“死生之大”;然后继续扩展,论“一死生”、“齐彭殇”之虚妄,由哀转兴,并回到眼前的诗集上来。全文首尾圆合,一气呵成,无雕琢做作之嫌,有清新自然之趣。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洗练,清新有致,需细细品味,对特别优美的景语、情语、叙事之语,更要用心品味。对景语、叙事之语,要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

34、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语言能在脑海中幻化成美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叙事之语能幻化成众多文人墨客雅集游宴的欢乐情景。对情语“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则能深入领悟,打破时空与年龄的界限,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方案二: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具体如下: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

35、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译句可译为:“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晚春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河边做消灾求福的)修禊之事。”再比如原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翻译为:“抬头仰望,天空(是这样)的广阔无边,低头细看,地上万物(是如此)的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穷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

36、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备课资料 、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文章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

37、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书法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摘自语文学习年第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

38、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年版)、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

39、逸趣。 、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集评谭元春:“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古诗归) 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古诗归) 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诗源) 牟愿相: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堂杂论诗) (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版) 、扩展阅读:

40、 前人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对照课文,请你把他的意思具体阐述一下。然后,如果你有自己新的理解,不妨继续说说。 参考解说本诗的诗意就是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具体点说,“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相应,“寓目理陈”、“群籁”、“适我”,分别是“极视听之娱”的“视”与“听”。另外,“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与兰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

41、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曲水流觞,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句分别照应。全篇诗意清新,简洁有味。(个人的新理解因人而异,比如,从情感流露来说,此诗通篇洋溢着欢乐和喜悦,而兰亭集序除了喜悦,还有感慨和悲叹,交织着多种情感。再比如,本诗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虽无法像散文兰亭集序那样具体阐述,却也能让人回味出来。) 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旅舍。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大块:大地。季:弟。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阅读提示从标题看,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