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学会欣赏诗和品味诗。二、 重点、难点: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三、 学情分析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加之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很强的求知欲,对有故事情节的短小课文很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四、 教学设计(一) 情境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
2、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谛听游子的乡音。(二)作者简介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三)明确目标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用四级朗读法来学习诗歌,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四)听读诗1、指名朗读,正音。2、教师范读,学生
3、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3、学生说一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点拨: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五)初读诗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2、介绍诗歌中的意象意象即艺术形象,就是在诗歌中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例如:余光中在乡愁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3、整体感知: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物是什么?长城、黄河2、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六)品读诗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组更棒?1
4、、 品读第一节(第一组)提问:这节中诗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刻画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点拨:“悲欢”、“无情”、“冷眼”是作者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使他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板书:审视历史,重现长城的沧桑)2、品读第二节(第二组)提问:这节中诗人借助那些意象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明确:诗人借助长城的躯体和面容、云、树、风来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板书:借助长城,抒发满腔的热情)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
5、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3、品读第三节(第三组)提问:本节诗人依靠什么进一步流露自己的什么感情?(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依靠梦境回到故乡,流露出诗人思恋故乡,心系故国的游子情怀。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板书:依靠梦境,流露浓浓的乡思)4、师点拨、评价各组同学品读情况。(七)悟读诗总之,这首诗通过刻画长城来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再一次听录音磁带,体会诗人那份浓烈的思乡情,品悟诗歌的韵味。1、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2、挑战录音中的朗读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3、全班齐读五、作业背诵这首诗六、板书:长城谣席慕蓉一、审视历史,重现历史的沧桑(咏物)长城二、借助长城,抒发满腔的热情三、依靠梦境,流露浓浓的乡思(抒怀)恋乡、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