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说课稿 海 底 世 界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三组中的一篇常识性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仍是注意句与句的联系。教学时,要在弄清句与句的联系上下工夫,将注意句与句联系的训练与准确理解词语、读懂每一句话、朗读等各种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各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
本文作者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具体形象地为孩子们揭开了海底世界之谜,是一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去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同时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文章。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一自然段的问题,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海底的景象。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
二、整体设计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生动有趣,文情并茂,适合学生朗读。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即“以读带将,读中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抓住中心句,从整体入手分析课文。文章开头第一句“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这个设问,提挈全篇,点名要描述的问题,同时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通过读书,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课文的最后一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样,学生头脑中有了文章的大致轮廓,从总体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这个中心句,站在整体的高度,再去深入体会文章各个部分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展开的,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世界的特点。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第三、四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4.课前准备
配乐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挂图。
5.教学安排
本课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检查学生预习字、词、句的情况;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分析和感情朗读,教育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第三课时: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指导;落实双基。
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谈话导入,激趣探奇
导言:同学们,你们谁见过大海?能描述一下海面是怎样的景象?海面波涛澎湃,那海底又是怎样呢?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到海底去看一看,了解一下海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配乐范读,理解内容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课文的最后一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3.教师主导,学生自读
读讲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通过哪个词、哪句话你能读懂什么,把有关词语画出来。学生就会画出“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却”…… 弄懂“依然”的意思,换词练习,体会句子意思。点拨:为什么海面上波涛澎湃、震耳欲聋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黑暗的?(用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语来回答。)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海底景色奇异:黑暗中有光点)。
4.摹拟声音,带入情境
读讲第三自然段。运用学段方法。初读,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你又是怎样理解的?理解本段第一句话,将“是否”进行换句练习。提问:用水中听音器听到什么声音?想象还会有什么声音?四、五句中的关联词语。提问:主要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分析这段句子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简要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5.自读课文,抓住特点(物产丰富)
(1)读讲第四自然段。
A.“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B.活动方法各异。
C.第二与第三至六句之间是关系?
(2)读讲第五、六自然段。
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到:植物多种多样,矿产十分丰富。
6.齐读第七自然段
总结全文,概括指出海底世界的特点。
讨论:假如你来到这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你要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设计
9. 海 底 世 界
黑暗中有光点
景色奇异﹜﹜﹜
海底世界 宁静中有声音
动 物 活动方式各异
(三万多种)
物产丰富 植物 多采多样
矿产 十分丰富
设计意图;从重点词、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考虑,体现本课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