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知道原子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二、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三、学情分析
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宏观和微观的相互学习,对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就因为有难度,也是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从方法到规律形成化学学习的一种思想。学好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了以后对离子的掌握奠定了基础。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知识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部分内容是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内容,且学生容易出错,把知识点混淆,所以本节课采用归纳和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的教学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问题,不断的思考、讨论、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教互学等方法来突破难点,从而达成目标。
六、 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以下流程进行操作: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二)、知识回顾
二人小组复述,回顾预习检查下列知识。
1.原子是由居原子中心带 电荷的 和核外带 电荷的 构成的,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的。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3.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离核近的电子能量 ,离核远的电子能量 ,因此,核外电子的运动是按 在分层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定时练习,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三)、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掌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原子序号之间的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排布规律;
4.知道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设计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练有方向。
(四)、深度自学
自学指导: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教师点拨
阅读课本P53 ,P54,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怎样构成,电性如何?
[问题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问题3]原子中各粒子有哪些关系?阅读课本P53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4]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怎样运动呢?阅读课本P54,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5]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何规律?
【合作交流】:课内探究,展示交流
[问题6]原子的结构怎样表示?
[问题7]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有何关系?
教师活动:1、教师参与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五)巩固练习及拓展探究。
(六)课堂小结:设计意图:知识总结。展示成果,提高兴趣。
七、教后反思
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的问题中,教师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整个设计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要多加思考,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