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课与反思1、评课者 吴军红 单位 扬中市教育局督导科 学科 数学 2、执教者 童 军 课题 正数与负数 上课地点 新坝中学 上课班级 七(2)班 上课时间 2014.9.3 3、 评课与反思不能为了“生本”而“生本”根据教育局督导科的工作安排,今年9月3日我到新坝中学进行开学工作督导,上午随机听取了该校七年级2班的一节数学课,题为正数与负数,听后我是喜忧参半。先谈“喜”字。童老师课改意识较强,能主动结合扬中课改精神,以生为本,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提高课堂实效。1.课前准备十分充分,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导学单”,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单”的要求,课前自学教材,尝试完成练习;课前童老
2、师对学生的“导学单”集中批阅,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课上的教学奠定了基础。2.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板块层次分明,整节课分三个板块完成:第一板块,通过生活实例的交流认识正、负数,扩展数的范围;第二板块,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第三板块,知道整数、分数按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3.每一环节都能体现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每一环节,都是从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入手,接着小组交流自学成果,而后全班交流,整节课上下来,学生活动较多,在小组内生生交流和全班的组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知识、能力得提升。再来说说“忧”字。童老师虽然有着较强的课改意识,但是备教材
3、、备学生的意识和相信学生、等待学生的耐心还要增强。1.正数与负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能通过生活实例认识正、负数,知道“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会用正负数表示常用的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点,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生本”的课堂学生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只教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童老师显然没有考虑这一点,课上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两个教学目标上了,把学生会的知识又热了一遍,费时而低效。这时初中老师就要说了:“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呀,教师用书上就是这么定的,难道我们就不要讲了。”不,要讲。要讲小学没讲过的知识。如,第一个目标中,
4、讲一讲什么是“集合”,小学抽象概念不行,对于集合是什么很难理解,小学里是不讲的,但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就优于小学生了,此时理解“集合”就是教学的重点了,童老师却一句话带过,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到讲了8、9分钟。再如,第二个目标中,小学一般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都是与生活相一致的,“买进”“盈利”“上车”等用正数表示,那么“卖出”“亏损”“下车”等就用负数表示,到了中学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更加透彻的认识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意义的量是有一个标准的,标准不同,所表示的正、负数也就不同了。如刚才的生活例子,我们将它反过来定标准,即如果“买进”“盈利”“上车”用负数表示,那么,“卖出”“亏损”“下
5、车”就要用正数表示,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相反意义的量”;又如,某个小组数学阶段调研的成绩:90、96、89、67、55、92、100、88、75、80,这里的标准就是“0分”,他们的成绩都高于“0分”所以都是用正数表示的;如果把标准提高为“60分”,成绩就不同了,分别是:30、36、29、7、-5、32、40、28、15、20;如果标准定为90分,成绩又不同了,分别是:0、6、-1、-23、-35、2、10、-2、-15、-10.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反意义的量”才是这节课这个目标的教学重点所在。2.整节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是以生为本的,学生交流也很普遍,但是学生参与度不深,全班交流时的学生参与面不广,学生不说时,老师缺少等一等更精彩的耐心,自己就迫不及待地讲了起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作为听众的时间相对多了些,小组学习,全班交流有点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