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院皮内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6645946 上传时间:2024-1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院皮内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院皮内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院皮内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中医院皮内针技术操作规范2018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1.揿钉式皮内针(见图1):针身长2~2.5mm,针身直径0。28~0。30mm(30~32号),针柄呈圆形,其直径4mm,针身与针柄垂直.临床以针身长度为2mm和针身粗细为直径0。28mm(32号)者最常用。多用于面部及耳穴等须垂直浅刺的部位,也可用于皮肤屈伸度较大的部位. 图1揿钉式皮内针 2。颗粒式皮内针(见图2):针身长5mm,针身直径0。28mm(32号),针柄呈圆形,其直径3mm,针身与针柄在同一平面。可应用于身体大部分皮肤平坦、屈伸度不大的部位,头颈背部及四肢均可埋针. 图2 颗粒式皮内针 (二)基本操作方法 1.定位 根据不同的疾病部位,选取不同的穴位。对于痛症,一般以局部取穴为主;对于各类慢性疾病,可取相应的背俞穴。 2。消毒 无菌操作,局部常规消毒。 3.进针方法 (1)揿钉式皮内针操作 用镊子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垂直刺入,然后以1.0cm×1.0cm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要求圆环平整地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按压,无刺痛即可。 (2)颗粒式皮内针操作 以左手拇示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镊子的尖端夹持皮内针圆环中之针体,对准腧穴与皮肤成15°角横刺入皮内5~7mm,皮内针之方向与经脉走向成“十”字交叉,循行是自上而下,针则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的横刺。皮内针刺入皮内后,在露出皮外部分粘贴一块小方形(1.0cm×1。0cm)胶布,再用一条较前稍大的胶布固定,皮肤过敏者,可选用特殊材质的防过敏胶布,然后用指腹轻轻按压皮内针,以检查是否有刺痛,如有刺痛可剥去胶布,用镊子把皮内针退出少许,再用指腹按压是否还有刺痛,如无刺痛,则胶布如前固定. 4。埋针时间 埋针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情和季节决定,一般为3天左右,平时注意检查,防止感染。埋针期间,可每天按压数次,以增加刺激量。 5。取针 取针时用镊子夹住皮下有针体的一头胶布,并向另一头方向剥离,皮内针即能退出. 二、常见疾病的皮内针治疗技术 (一)项痹病(颈椎病) 项痹是以颈项部疼痛及上肢麻木,头、颈、肩部活动受限,或伴头晕、恶心、呕吐,甚者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主症的疾病,多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闭阻所致。本病以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 【治则治法】疏经通络,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取百劳、肩中俞、大椎、局部阿是穴。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后,双侧百劳、肩中俞穴位,针尖朝向脊柱方向,双侧相对而刺,埋入皮肤后,在针体下和皮内针上以胶布固定,用指腹轻轻按压,无刺痛即可,留针2~3天。每周2次。 (二)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伴放射性下肢痛、麻、胀,咳嗽、打喷嚏等可加剧疼痛。多因跌仆劳作损伤、感受外邪、经脉闭阻或筋脉失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筋通络止痛。 【操作步骤】取腰阳关、腰眼,以及局部阿是穴。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后,针方向与督脉、经络循行方面成“十”字.急性腰痛者可加取双侧耳穴:腰骶椎、坐骨神经、臀、心、肾,以及局部阳性反应点等。每周2次,每次留针2~3天. (三)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以肩周疼痛,且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查体可见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多因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筋通络。 【操作步骤】取肩部阿是穴为主。操作方法同项痹埋皮内针操作。 (四)不寐(原发性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而易醒,或早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宁心利胆,安神定志. 【操作步骤】取心俞、胆俞穴,均为双侧取穴.选用图钉式皮内针,用镊子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垂直刺入,然后以1。0cm×1。0cm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要求圆环平整地贴在皮肤上即可。每周2~3次,每次埋针2~3天,1月为一疗程。 三、禁忌症 关节处、红肿局部、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四、注意事项 1.穴位、针具、镊子需常规消毒。 2.埋针处不宜用水浸泡。夏季多汗时,要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若埋针发生疼痛可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若埋针处发红、疼痛,有感染现象立即取针,必要时可给予外科包扎处理。 3.患者可以用手指间断按压针柄,以加强刺激量,提高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