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二 分子与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三教法方法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
2、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1) 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2) 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3) 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
3、子印象。四教学过程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中学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
4、子、原子的真实存在。1.分子的概念(1)分子的性质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朗读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
5、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图1 酚酞与氨水反应 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学生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我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
6、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图2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二: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入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
7、,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处干得快。课题二 分子与原子课时2分子之间有间隔学生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问题思考: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正确吗? 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吗?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 究竟哪种说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实验探究: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入到石子的空隙
8、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
9、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受热 水 水蒸气 (水分子) (水分子) 物理变化:状态改变,分子本身没变 通电 水 氢气 氧气 (水分子) (氢气分子) (氧气分子)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建立起分子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
10、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2.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水分解的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由此得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这里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模拟其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象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本节课的小结:可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对原子和分子进行比较,填表。五课堂练习【例1】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1、分子大,原子小。2、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只能先构成分子后才能构成物质。3、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4、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例2】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六、教学反思 4